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曾泉

(明朝汜水典史)

鎖定
曾泉,泰和人。永樂十八年進士。選庶吉士,改御史。宣德初,都御史邵甄別屬僚,泉謫汜水典史,卒。
本    名
曾泉
所處時代
明朝
出生地
江西泰和
去世時間
1436年
主要成就
政績
客    居
河南滎陽

曾泉歷史記載

《明史》列傳:正統四年,河南參政孫原貞上言:“泉操行廉潔,服官勤敏,不以降黜故有偷惰心。躬督民闢荒土,收谷麥,伐材木,備營繕,通商賈,完逋責,官有儲積,民無科擾。造舟楫,置棺槨,膽民器用。百姓婚喪不給者,鹹資於泉。死之日,老幼巷哭。臣行部汜水,泉沒已三年矣,民懷其惠,言輒流涕,雖古循吏,何以加茲。若使海內得泉等數十人分治郡邑,可使朝廷恩澤滂流,物鹹得所。雖在異代,猶宜下詔褒美。而獎錄未及,官階未復,使泉終蒙貶謫之名,不獲顯於當世,良可矜恤。請追復泉爵,褒既往以風方來。”帝從之。 [1] 

曾泉人物事蹟

曾泉的老家是今江西省泰和,晚年客居河南省滎陽市汜水。曾泉在明朝永樂十八年就考中進士,入了翰林院。後被任命為監察御史。歷來官場如戰場,爾虞我詐、勾心鬥角。1426年,都御史邵圮對曾泉有成見,就借甄別屬僚的名義將曾泉免職,謫貶到偏僻的汜水縣(縣治在今汜水鎮),任掌管緝捕、監獄的典史,曾泉決計在汜水縣為老百姓做好事。
汜水是個小縣,大多是黃土高坡,坡陡溝深,老百姓都是揀好種的地塊去種,可好種的地塊少,很多離村稍遠點的地沒人耕種。糧食是老百姓的命,人沒吃的怎麼能過得好?於是,曾泉向全縣百姓發出佈告:開墾荒地者獎,不開荒者罰!一時間,汜水各村百姓紛紛行動,到溝嶺開荒,甚至黃河灘地都得到了開墾。為防止有人耍滑,謊報墾荒畝數,曾泉不騎馬,不坐轎,身穿布衣,腳穿布鞋,親自察看,看是否真的把原來的荒地墾成了農田。農民的田地多了,生活逐漸富裕起來。曾泉鼓勵他們不要滿足現狀,要進一步挖掘生產潛力。除了種糧食,曾泉還讓百姓在不能種糧食的溝溝坎坎上栽植各種各樣的樹木,在農閒的時候去遠處經商,把自己吃不完、用不完的東西拿到外面交換,賺取更多的銀兩,讓生活更加富裕。汜水縣北部緊靠黃河,到河裏捕魚也能增加收入,曾泉鼓勵農民造船打魚、擺渡兩岸羣眾,方便兩岸人民的往來。
縣裏有的人家確實沒有能力,看到這種情況,曾泉從不責怪,主動地教他們怎樣栽桑養蠶,怎麼樣栽種耐旱的棗樹、好吃的梨樹。瞭解到有的農民買不起耕牛,就出資幫他們一把。看到有的百姓文化水平低,就編一些順口溜,把許多農事編進去,好記易懂。有更窮者,結不起婚的,曾泉乾脆就自己出銀子幫他們完婚。有的家裏死了人,連棺材都買不起,曾泉就自己出銀子為他們置買棺木。這樣的好事、實事多不勝數。
曾泉告老還鄉時,縣裏成千上萬的老百姓攔着衙門,苦苦哀求讓曾泉繼續留在汜水。看到眾多百姓對自己的愛戴,曾泉在汜水城西南找了一個僻靜的山溝,挖了土窯洞,生活在裏面,度過晚年。聽到曾泉病死的消息,汜水縣的男女老少都痛哭不止,好像死了自己的父母一樣。 [2] 

曾泉後世評價

曾泉逝後三年,也就是1439年,河南參政孫原貞到汜水縣視察,看到汜水百姓提起曾泉,還感動得流下眼淚。於是,他回到開封,向英宗皇帝寫了一封奏疏,把自己在汜水縣聽到、見到的情況如實地描述了一番,然後向英宗皇帝建議:如果咱們國家能有幾十個像曾泉這樣的人到各個郡縣任職,可以使您的恩德像江河湖海里的水一樣,源源不斷地流向永遠。雖然曾泉是在您的父輩那一朝當官,現在下詔褒獎他還不晚。他本來是個朝裏的御史,被貶到一個小縣當典史的黑鍋他是背了一輩子呀!這個名分如果不在當今之世為他正了,真是可憐哪!因此,請皇上追復曾泉原來的官爵,褒獎以往,就是為以後的官員樹立榜樣!皇帝見孫原貞説得有理,很快就為曾泉追封官爵。
汜水縣老百姓把曾泉曾經住過的那個地方叫做“曾家窯”,還集資為曾泉蓋了一所廟宇,叫曾公祠。民族英雄于謙曾親往祭拜,作有《挽曾公祠》:“霜台臨汜水,破壁兩三椽(chuán)。草蔓庭前竹,苔侵砌下磚。英風懷呂布,善政憶曾泉。卻恨青袍吏①,無功竊俸錢。”青袍吏:身着青色官服的官吏。按明代品官服制,五品至七品官吏着青袍官服。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