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曾氏藻

鎖定
曾氏藻的藻體為深紅色,圓柱形略扁,粘滑,二叉狀或三叉狀分枝,頂端細,高約4至10釐米,藻體下部和中部寬約3毫米,輔助細胞與普通細胞相似,在外形上無明顯差別。主要生長在潮間帶石沼中。
中文名
曾氏藻
拉丁學名
Tsengia nakamura (Yendo Fan et Fan,1962) [2] 
植物界
紅藻門
紅藻綱
杉藻目
滑線藻科
曾氏藻屬
曾氏藻

曾氏藻形態特徵

曾氏藻外形特徵

曾氏藻的藻體外形 曾氏藻的藻體外形
藻體直立,單生或叢生,線形圓柱形,老成部略成扁壓狀,約10cm高,基部具不規則圓盤狀固着器,數回叉狀或亞叉狀分岐,枝1~3mm寬,枝基不縮,枝端尖,腋角廣開;深紫紅色,粘滑,製成的臘葉標本能較好的附着於紙上。 [1] 

曾氏藻細部特徵

髓部疏鬆,由縱斜排列的分枝的藻絲組成;皮層細胞排列較緊密,由6~8層橢圓形或亞圓形細胞組成,表皮或接近表皮的細胞狹長形;有些表皮細胞則生出單細胞的長毛;沒有腺細胞 [1] 

曾氏藻生殖特徵

曾氏藻的細部結構圖
曾氏藻的細部結構圖(5張)
四分孢子囊頂生,散生在藻體的皮層接近表面的部分,橢圓形,23~33μm × 17~20μm,十字形分裂或不規則分裂;囊果不突出,果胞枝生長在接近髓部的皮層細胞的側面,由三個細胞組成;受精後的果胞向側面生出1~2條連絡絲;輔助細胞是皮層下部(接近髓部)的間生的營養細胞轉化而成;連絡絲是與輔助細胞的下部(側面或底部)融合的,產孢絲的第一個細胞由輔助細胞的上部生出,朝向藻體表面,繼續分裂而形成果孢子體精子囊未見。 [1] 

曾氏藻生長環境

生長在潮間帶岩石上或石沼中。 [1] 

曾氏藻分佈範圍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