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潮間帶

鎖定
潮間帶(intertide zone), [4]  是指平均最高潮位和最低潮位間的海岸,也就是,從海水漲至最高時所淹沒的地方開始,到潮水退到最低時露出的水面,之間的範圍。潮間帶以上,海浪的水滴可以達到的海岸,稱為潮上帶。潮間帶以下,向海延伸至約三十公尺深的地帶,稱為亞潮帶。 [1] 
退潮後,在低潮線以上積水的小水池稱為潮池。潮池的生物必須具有忍受每日温差和含氧量劇烈變化的能力,此處棲地環境時而乾燥時而潮濕、温度時高時低、鹽度也是時時變化,可以説微環境的變化非常大。 [2] 
在全世界,人們利用潮間帶特有的生態環境,進行水產養殖活動,形成海岸常見的人文景觀。在台灣,人們利用潮間帶特有的生態環境,因而呈現鹽田、漁塭、蚵架、竹筏等樣貌,形成台灣西部海岸常見的人文景觀。在漢寶地區,潮間帶則有許多蚵架與抓鰻苗的竹架與漁網。 [2] 
中文名
潮間帶
外文名
intertidal zone
含    義
最高潮位和大潮期的最低潮位間
其他概念
潮上帶,亞潮帶
應    用
風能發電

潮間帶灘塗組成

灘塗是我國對淤泥質沉積海岸、湖岸和河岸的習慣性稱謂,並不是國際通用的科學概念。一般在習慣上將海岸灘塗分為以下三部分。
潮上帶灘塗:指平均大潮高潮線以上的淤泥質沉積地帶。
潮間帶灘塗:指平均大潮高潮線與平均低潮線之間,即潮間帶之間的泥質、砂質和巖灘等沉積地帶。
潮下帶灘塗:指平均低潮線以下的淺水區泥砂質沉積地帶。 [2] 

潮間帶三個區間

灘塗濕地是海岸帶的重要組成部分,包括全部潮間帶及潮上帶、潮下帶。可供開發利用的部分通常指一sm等深線以上部分。
潮間帶是界於高潮線與低潮線之間的地帶,通常也稱為海塗。根據潮汐活動的規律,潮間帶又分為下列三個區:
(1)高潮區(上區):它位於潮間帶的最上部,上界為大潮高潮線,下界是小潮高潮線。它被海水淹沒的時間很短,只有在大潮時才被海水淹沒。
(2)中潮區(中區):它佔潮間帶的大部分,上界為小潮高潮線,下界是小潮低潮線,是典型的潮間帶地區。
(3)低潮區(下區):上界為小潮低潮線,下界是大潮低潮線。大部分時間浸在水裏,只有在大潮落潮的短時間內露出水面。 [2] 

潮間帶風能發電

潮間帶資源分佈

潮間帶位於高低潮水位線之間,在我國,潮間帶資源集中於長江口以北各省,主要在江蘇、上海和山東沿海地區。根據初步估算,潮間帶年平均風速可達6—7米/秒。我國進行的樣機試驗和即將開展海上風電示範項目按嚴格的定義均為潮間帶風電場。 

潮間帶技術路線

明確潮間帶風電開發目的:
事實上,我國是最早在潮間帶地區建設風電場的國家。潮間帶風電場在世界上尚無先例,我國無法借鑑國際先進的經驗,屬於“摸着石頭過河”。
我國進行潮間帶風電場的示範和建設的原因與歐洲進行海上風電場建設有所不同。在歐洲,雖然海上風電建設的成本同樣是陸上風電成本的兩倍以上,但歐洲的海上風能資源要比陸上好得多,增加的風能資源在很大程度上抵消了增加的成本;而我國的風能資源主要集中於三北地區,潮間帶的風能資源是否明顯高於三北地區,由於測風資料的短缺,如今還不是特別清楚。
我國發展潮間帶風電場的主要原因是,東部沿海地區臨近電力負荷中心,電網容量比較大、結構相對合理,能夠節省電力傳輸成本,我國開展潮間帶風電場的建設不是目的,更重要的是為了與陸上、中深海上風電的開發成本進行比較,選擇一條適合中國的風電利用形式(陸上、潮間帶還是中深海上風電)。
與陸上風電相比,潮間帶風電工程的經濟性取決於安裝成本和風資源。因為從風機角度來看,潮間帶風機是在陸上風機增加一些冗餘設計來實現的,並且風機所受載荷與陸上風機幾乎沒有差異(沒有波浪載荷);從電網角度看,我國東部沿海電網的連接相對容易;從海底電纜看,潮間帶風電場距離海岸較近,電纜成本的比例不會顯著地升高。
潮間帶風電工程的安裝涉及地基的建造和如何安裝風機。上海東海大橋風電場採用的是單樁地基和風機整體安裝,積累了寶貴的經驗,但由於此風電場臨近東海大橋這條高速運輸通道,其他潮間帶風電場在借鑑其經驗時應把安裝成本適當調高。
來看對於單樁安裝,比較好的選擇是用小型的自升式駁船,樁式基礎也是可以考慮的路徑,兩者各有優缺點。單樁需要專門製造和安裝,如果要安裝多台風機,實踐證明是可行的。樁式基礎只有在場地、通道和工作平台在水位上方建造時才能使用。單樁採用的是傳統的已經成熟的技術,但是樁帽和打樁比較貴。兩者孰優孰劣無法明晰。
2010 年我國建設完成4個潮間帶風電項目,其中江蘇如東32.5MW 試驗風電場無疑是最受關注的。其原因是該項目具有很強的試驗、驗證、測試意義,不但採用了8個整機制造廠商的9 種機型,16台機組。而且這些風電機組的單機容量分別為1.5MW、2.0MW、2.5MW、3.0MW, 機組基礎形式有低樁承台、五樁導管架、六樁導管架、七樁導管架等4 種之多。 [3] 

潮間帶發展現狀

我國潮間帶風電裝機量最大的江蘇省在2015 年以前規劃建設海上風電4.6GW, 其中潮間帶將佔有2.6GW的份額,足見在近些年中,我國的潮間帶風電開發在海上風電開發中所佔有的地位。實際情況也正是如此,潮間帶風電的開發進程與其他種類的海上風電相比顯得更快。
截至2012 年底,我國近海風電(潮間帶除外)裝機容量為128.1MW,而在這項數據中,僅東海大橋海上風電項目就佔有102MW,其餘皆為各風電機組製造商安裝的樣機。與此相比,我國潮間帶風電裝機容量卻已達到261.5MW,為近海風電裝機容量的兩倍有餘。在我國正在建設的海上風電項目中,潮間帶風電項目仍佔據着主體地位。
截至2012年,我國有裝機的潮間帶風電場項目共有10個,其中有些項目具有一定的延續性,例如江蘇如東32.5MW 實驗風電場在建設完成後,龍源又建設了江蘇如東32MW 試驗風電場50MW 擴建項目。再如江蘇如東150MW 海上(潮間帶)示範風電場一期建設完成後,龍源先後又開發建設了江蘇如東150MW 海上(潮間帶)示範風電場二期,以及江蘇如東150MW 海上(潮間帶)示範風電場50MW 增容項目。雖然龍源是我國潮間帶風電場開發中裝機容量最高的開發商,但我國第一個潮間帶風電場是由華能在2009 年建設完成的,該風電場安裝了由華鋭風電提供的2台3.0MW(100m)型風電機組,因此,華鋭也成為我國第一個在潮間帶地區安裝風電機組的整機廠商。 [3] 

潮間帶限制因素

潮間帶風能資源資料十分有限,這是風電場效益的隱患,風速是最重要的指標,無論怎樣強調其重要性也不為過。據測算,同樣一台風機,安裝在年平均風速為9米/秒的風電場比安裝在風速為6米/秒的風電場發電量高出一倍。一個3.8吉瓦(GW)的風電場,如果有10%的發電量損失,則每年的損失可以用來建造1900座測風塔。測風工作如果做得不夠,會給投資帶來無可挽回的損失。我國潮間帶地區測風工作開展得不夠,應重點加強測風的準確性和測風時間。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