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曾毓雋

鎖定
曾毓雋(1875—1967),譜名以烺,字雲霈。福建閩侯縣人,清朝甲午(1894年)舉人。歷任文安、大城、良鄉、宛平、肥鄉各縣知縣、候補知府、候補道員等。辛亥革命後,段祺瑞任北京政府陸軍總長,曾毓雋任陸軍部秘書,是段祺瑞的心腹之一。1916年任京漢鐵路總辦。1917年7月參加段琪瑞討伐張勳復辟之役,任討逆軍總司令部軍需處長。1918年任國務院秘書,國會議員。10月任交通部次長兼國有鐵路督辦。1919年12月任靳雲鵬內閣交通總長。1920年直皖戰爭中,皖系失敗,被列為“十大禍首之一”,逃往日本駐華使館避難。後長期居住天津日租界。1937年底日本佔領南京,次年拒絕參加偽南京維新政府,逃往香港。自此以後,不入政界。1943年日軍佔領香港後,曾毓雋回到北平居住,依靠此前所購置的金魚池養魚出售,補貼日用。解放後,曾毓雋定居北京,受章士釗邀請參加中央文史館工作,月薪88元,直至1967年逝世,享年93歲。 [2-3] 
別    名
以烺
雲霈
出生地
福州東街孝義巷口 [4] 
出生日期
1875年
逝世日期
1967年11月14日 [4] 
本    名
曾毓雋
國    籍
中國
民    族
漢族

曾毓雋人物生平

曾毓雋,字雲霈,祖籍江西南豐,1875年(清光緒元年)生於福建閩侯縣東街孝義巷口。曾家系榕城名門望族,父親為福州船政局文牘,曾毓雋常侍在側,耳濡目染,逐漸熟悉官場清規與陋習,為其日後混跡宦海奠定了基礎。
曾毓雋幼入私塾啓蒙,聰穎好學,練就一手好字。十六歲中秀才,1894年為拔貢。1896年,曾將祖業田產出讓與人,得款捐官。1901年分發順天府,幸遇世誼同鄉順天府尹陳璧,聘為文案。時陳璧監修清東、西皇陵工程告竣,將曾毓雋列入有功人員名單之中。1902年秋至1905年,曾先後任文安、大城、良鄉、宛平、肥鄉等縣知縣。1905年,以知府銜辦理北京正陽門工程,工程竣工後升任道員,歸原籍候補。
1906年清廷設郵傳部,管海陸運輸及辦理郵政電訊事宜,曾任該部書記。時任江北提督的段祺瑞欲聘一掌管書記之人,經倪嗣沖推薦,曾毓雋遂入段幕任文案、軍需職,此為曾終生追隨段之始。曾精明幹練、足智多謀,會理財,文書又是行家裏手,因而深得段的賞識,納為心腹。1911年10月10日,武昌革命軍興。清政府任命段祺瑞為第二鎮統制官,領兵南下鎮壓革命,爾後段署理湖廣總督,兼任清軍第一軍軍統兼領湖北前線各軍,曾毓雋則掌管文案及前敵軍需。
1912年1月1日,中華民國建立,孫中山就任臨時大總統。段祺瑞於1月26日以湖廣總督會辦剿撫事宜、第一軍軍統領銜北方諸統兵大員四十六人聯名通電,要求清廷"明降諭旨,宣示中外,立定共和政體"。曾毓雋以參議官身份列名其中。3月,袁世凱當上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段祺瑞任內閣陸軍總長,曾為陸軍部秘書。
1916年5月袁世凱病篤,知帝制不可為,乃約段祺瑞入中南海。曾毓雋隨段見袁,以察言觀色探悉袁病的輕重。不久,袁病勢愈殆,曾毓雋銜段命赴寧,向馮國璋陳述詳情及大局,商以袁死黎元洪繼任大總統之事。馮國璋以黎為副總統,繼任總統順理成章,隨覆電表示贊成。6月,袁死,黎元洪繼任大總統,段祺瑞當上國務總理,曾毓雋隨段入國務院任秘書。7月,交通總長許世英面請段祺瑞允任命曾毓雋為京漢鐵路局局長。
黎元洪繼任總統後,與段祺瑞發生激烈的權力衝突。段為達到驅逐黎元洪的目的,利用時任長江巡閲使張勳作調停,而對張勳欲復辟帝制達成微妙的默契,曾毓雋就是他們之間的穿針引線人,參加了張勳召開的二、三次督軍團會議。1917年5月,因對德參戰問題,黎、段"府院之爭"已達熾熱化。黎元洪於5月23日下令免去段的本兼各職,段祺瑞通電否認總統令,並退居天津另組參謀處與黎抗衡。其時,曾毓雋銜段命赴徐州會晤張勳,進一步明確段默許張勳率辮子軍入京做"調人"。1917年6月1日,張勳以解散國會為條件率辮子軍五千人入京。7月1日,張勳復辟帝制。段見驅黎目的達到,遂由默認復辟的同盟者搖身一變成了討逆軍的總司令。曾毓雋任討逆軍軍需處長,赴魯與山東督軍張懷芝及第五師張樹元聯手,堵截辮子軍北上應援。張勳復辟失敗後,段祺瑞主掌北京中樞,曾毓雋由京漢鐵路局局長轉任對德參戰處參事,而馮國璋就任代理總統。此時,北洋直、皖兩系矛盾尖鋭,皖系與奉系張作霖也反目,曾毓雋為彌合張作霖與徐樹錚之間裂痕而奔走,但效果甚微。
3月7日夜,皖系政客王揖唐、曾毓雋、王印川等人在北京宣武門內安福衚衕開會,組建"安福俱樂部",以操縱新國會選舉。俱樂部負責人王揖唐成為南北議和北方代表後,由曾毓雋負責。每至晚飯後,曾必至俱樂部,面對紛至沓來政治上的鈎心鬥角和人事間糾紛,進行斡旋,縱橫捭闔,間或召集公開的或秘密的會議,對選舉進行部署。8月12日,新國會於北京開會,因安福系議員佔新國會議席的百分之七十,故史稱"安福國會",曾毓雋為參議院議員。9月24日,新國會參、眾兩院選舉徐世昌為大總統,段祺瑞雖實踐了他所作馮國璋同時下野的承諾,但仍保留"參戰督辦"職務,並發表徐樹錚為參戰處參謀長兼西北國防籌備處處長職,加陸軍上將銜。
曹汝霖自1917年7月任交通總長以來,與次長葉恭綽極不相能,百般傾軋,終排之去,遂於1918年10月引曾毓雋為次長,兩人均感不啻水乳交融。翌年5月15日,曾繼詹天佑之後兼任漢粵川鐵路督辦。1919年五四運動爆發,曹汝霖被迫辭職,曾於6月10日代理部務。曾毓雋一朝得勢,蒐羅鉅款供給黨費,手腕之靈活尤過於曹,安福系奉其為財神。
自1919年6月錢能訓辭去國務總理,由於得不到徐世昌、段祺瑞兩人共識,總理一席一直虛懸。唯靳雲鵬是徐、段兩人認同的人選,徐世昌遂諮請新國會予以通過。然而,安福系竟橫生枝節,提出財政、司法、交通及院秘書長為通過靳組閣的條件,這"三長一秘"的院秘書長人選即是曾毓雋。但靳表示反對。10月31日、11月4日,國會參、眾兩院先後通過靳雲鵬提出的內閣成員名單。11月5日,徐世昌特任靳雲鵬為國務總理。新閣成員中的"三長一秘"並非安福系所提意中人選。為此,安福系成員又聒噪起來,並對新閣成員名單一致予以否決,認為靳雲鵬利用張作霖、曹錕、吳佩孚等軍人壓制國會就是目無國會。11月9日,曾毓雋等三人面見靳雲鵬,逼其更換新閣成員,靳的態度強硬,表示閣員一個都不能換。11月11日,曾毓雋又單獨晤面靳雲鵬,請其更換閣員,仍被拒絕。最後安福系搬出靳的上司與老師段祺瑞,對靳大加斥責,使靳就範,改提李思浩掌財政、田文烈掌內務、曾毓雋掌交通。
曾毓雋自任交通總長後,飛揚跋扈,夥同徐樹錚挪用部款兩千萬元之巨。11月25日,曾毓雋與英國中英公司代表梅爾思簽訂借款為二百萬元《湘鄂二百萬元借款函約》,以京奉鐵路餘利為擔保。此款用作湖廣鐵路湘鄂局訂購機車十二輛、貨車九十輛及就地各項開支。
1920年元月,繼山東學潮之後,相繼在天津、北京又發生聲勢浩大的學潮。起因是學生抵制日貨,遭到當地軍警的鎮壓。31日,北京各校學生萬餘人冒雪遊行示威,2月5日,曾毓雋、徐樹錚、王懷慶、吳炳湘及日本有關官員等在北池子日人大侖宅開會,共同決定嚴厲取消學潮,當晚將所捕去學生四十三人移交衞戍司令部收押,不允許親友探望。
直皖戰爭前夕,徐世昌為尋求避戰之法,電召張作霖、曹錕、李純入都磋商。6月8日,安福系骨幹在太平湖集會,討論上海和會及應付徐世昌的辦法。曾毓雋在奉天會館大興土木,粉飾一新,準備做張作霖的行館。在張抵京之日,安福系主要成員於曾毓雋宅內會議,決定以副總統一席為交換張作霖嚴守中立的條件,方有戰勝直系的把握。但張對皖系的感情態度冷漠,對6月20日徐樹錚拜會託故不見,更未住進奉天會館,而是下榻於奉軍司令部,使曾毓雋和徐樹錚甚為難堪。6月22日,張作霖抵達保定,受到曹錕熱情款待,吳佩孚及蘇、魯、贛、豫等七省代表為張設宴接風,席間討論時局,提出五項條件,其中就有解散安福系、罷免安福籍三總長等內容,請張作霖帶回北京。
為籌措戰費,曾毓雋以京綏鐵路為抵押,向日本借款五百萬元,後因英、美干涉作罷。旋又向日本三井洋行借款一百萬元,為邊防軍開拔費。直、皖兩派之爭經張作霖入京調停,段初願讓步,嗣因曾毓雋不得其位,對此鉅款無法報銷,乃立主籌措戰費,慫恿徐樹錚備戰。直皖交兵,曾毓雋遂飭京漢、京奉各路盡其所有,立即解京。因之,曾之罪不亞於段、徐。直皖戰後,直、奉兩系控制了北京政權。7月29日,徐世昌下令通緝安福系禍首,徐樹錚、曾毓雋等十人分別褫奪勳位官職。曾先後躲入日本駐華公使館、天津日租界,最後流亡日本,其財產被抄,損失甚巨,但所剩仍很可觀,據不完全統計,曾的各種私產摺合計三百萬元。一年後通緝令取消,曾毓雋一度意志消沉,暫時離開政界。
曾毓雋銷聲匿跡有年,忽於1923年1月13日入奉會見張作霖,段祺瑞的姻親吳光新同行。1924年秋,在鏖戰的直奉大戰中,直系將領馮玉祥發動北京政變,使直系迅速潰敗而結束戰事。北方實現了段祺瑞、張作霖、馮玉祥三派聯合而又互相猜忌爭奪的局面。馮玉祥受革命潮流影響,電邀孫中山北上商討和主持解決時局問題。孫中山應邀北上,但行抵途中,北京已成立了以段祺瑞為首的臨時執政府,馮玉祥一派漸被排斥。其時,段之左右多以為段任執政是皖系東山再起的好機會,然而曾毓雋對此並不持樂觀態度。他認為張、馮、段之聯合乃權宜之計,不會持久,段的地位也不會鞏固。因此,曾毓雋態度消極,未出任要職,僅掛一總參議虛銜。
曾毓雋與張作霖關係密切,段祺瑞經常派其赴奉與張聯絡事宜。郭松齡反奉失敗後,馮玉祥決定捕逮親張的曾毓雋,軟禁在京畿警備司令部內。後經曾家買通看守,乘換防混亂之機,化裝逃出。1926年"三一八"慘案後,段祺瑞執政府陷於全國人民的聲討之中,段祺瑞終於被趕下台,曾毓雋與之同進退,再次隨段到天津日租界淡路街樂壽路隱居。曾與段祺瑞、王揖唐、靳雲鵬等以研究佛學、吟詩作賦度過時光。
1937年7月全面抗戰爆發後,日本人不斷威脅利誘曾毓雋去南京組織偽臨時政府,曾既不敢回絕,又不甘心附逆當漢奸,乃偷偷潛出,輾轉於香港、重慶、昆明、上海等地,最後又回到天津,終未為日偽做事,保持了民族氣節。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曾毓雋被聘為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員,並加入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居住在天津市河西區榮華里,安度晚年。1967年,曾毓雋辭世。 [1] 

曾毓雋個人作品

曾毓雋作有《辛丑(1901年)出山別諸親友》詩:“秋風已老露為霜,客子行行欲遠將。誓墓忽乖心所願,奔波敢畏道之長。隻身聽鼓行羌土,中表分襟到漢陽。相約年年酬唱句,一函郵寄趁花黃。” [4] 

曾毓雋親屬成員

高祖父:曾暉春
曾祖父:曾元炳
祖父:曾兆鰲
父親:曾宗誠 [4] 

曾毓雋人物評價

曾毓雋在北洋政府統治時期,不僅僅是普通的一個部的總長,而是段氏皖系能左右中國政局的一個謀主。正如蔡登山先生主編的《北洋軍閥(一)雄霸一方》中説的:“皖系以段祺瑞為領袖,徐樹錚、曾毓雋為謀主。”段祺瑞一生“三造共和”;徐樹錚生前曾收復外蒙古;曾毓雋1923年4月8日幕後策動和領導的中國海軍“滬隊獨立”,得到了孫中山先生的支持。他們對中國近代史進程的影響,各有千秋。但是段的“三造共和”背後,也離不開徐與曾的出謀劃策。曾為福州人傑,是毫無疑問的。 [4]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