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曾暉春

鎖定
曾暉春(1770—1853),譜名為城,字霽峯,號梅仙,福建閩縣人。嘉慶三年(1798)舉人,嘉慶六年(1801)進士;初授國子監學正,官至江西義寧州知州。其為官清廉,有政聲,並且支持表弟林則徐嚴禁鴉片。他五子登科,四世七進士;尤其暉春、元炳、兆鰲、宗彥父子孫曾四世蟬聯進士,為清代福州獨一無二。他既是“近代中國陸軍之父”曾宗彥的曾祖父,又是抗日愛國海軍名將曾以鼎的高祖父,“全閩第一繡手”曾明女士的六世祖。 [1]  [3] 
全    名
曾暉春
霽峯
梅仙
所處時代
清朝
出生日期
1770年
逝世日期
1853年
主要作品
《全閩第一樓賦》

曾暉春人物生平

曾暉春生於貧困的書香門第,先後住過老城區的西門大街、三坊七巷黃巷、東街孝義巷。 [3] 
為嘉慶六年(1801年)進士,歷任國子監學正、江西新建等知縣、江西義寧州知州。退休後,因贊助公益事業,欽加四品銜。他是民族英雄林則徐的“兩姨表”親表哥,共同的外婆家即在今文儒坊19號“林則徐母家故居”(陳宅)。暉春原住西門大街、東街,晚年隨幼子移居黃巷陳壽祺故居。 [2] 
母老乞歸,課徒授業,並教育子孫。所居曰“自怡軒”。 [4] 
曾暉春生前留下家訓:“煙害更僕難終,宜痛絕之為是。”表明對錶弟林則徐禁毒壯舉的大力支持。暉春所作《全閩第一樓(即福州鼓樓)賦》,是目前已知此樓唯一之賦。其所作的《和芷林(即梁章鉅)梁園十二詠》五言絕句,亦流傳頗廣。 [2] 

曾暉春個人作品

《全閩第一樓賦》
城環粵百,地控閩全。屏藩東冶,鎮衞南天。榕水蓮峯,江山有幾;花衢柳市,燈火盈千。果然福地無雙,海外別開圖畫;敞出譙樓第一,眼中高矗雲煙。原夫建從唐代,繼自宋賢。屏山障其後,方几案其前。威武營開,乾寧紀歲;拱辰號錫,嘉靖書年。程大卿倚檻題詩,台門句麗;元郡守憑欄點筆,鰲柱書傳。維控維乎四極,遂冠冕乎七樓。俯羅城之突兀,瞰獅子之高浮。則見河橋路轉,塵市聲稠。都督則牙旗影接,郎官則薇座光留。三千層城堞,周圍嵯峨獨佔;百萬户人煙,稠遝險要全收。又若遠眺長江,俯窺外郭。壯閩嶠之藩籬,攬越王之台閣。縹緲瞰三山以外,棟宇飛騫;岧嶢睨五虎而遙,海天寥廓。半空獨出,兩旁之旗鼓分排;百尺遙臨,一片之芙蓉秀削。其中則入户霓虹,千門日紫。石柱螭蟠,雕甍鸞峙。風雨驗蓮壺之響,箭抱金徒;朝昏聽玉漏之聲,刻司銅吏。柳營秋肅曉霜,而屯戍維嚴;桂榜天開淡墨,則題名誌喜。他若還珠樓古,鎮海樓雄。或名紅雨,或號清風。拱極則山羅左右;望雲則塔列西東。孰若此扼要中樞,比海上蓬萊之閣;壯觀十郡,擬人間太乙之宮。宜其遠吞山海;高接鬥牛。鎮英風于越郡,萃佳氣於閩州。矗漢凌雲,屢更傑構。班春宣詔,疊煥新猷。鼓鍾喧九百,春雷六千里,長瞻北闕;簫管奏萬家,秋月數百年,永奠東甌。 [3] 

曾暉春軼事典故

曾暉春於道光十五年(1835年)親見五子登科,即五個兒子(元基、元炳、元海、元燮、元澄)皆中舉人(稱為乙科),其中三人(元炳、元海、元燮)又成進士(稱為甲科);活至84虛歲,親見三代蟬聯進士(暉春—元炳—兆鰲),而來不及見到光緒年間曾孫曾宗彥曾福謙(他倆為堂兄弟)成進士,宗彥入翰林。福州有句古話“這人沒入甲”,是嘲笑沒能成為進士的舉人。 [2] 

曾暉春親屬成員

生五子:曾元基、曾元炳、曾元海、曾元燮、曾元澄 [4] 

曾暉春人物故居

曾暉春故居位於安民巷北側26、27、30號,明代建築,曾暉春早年居此,後遷往東街孝義巷。
宅院坐北朝南,三座毗鄰,建築面積共1 162平方米。中間一座(27號)為前、後三進。入門是門頭房,有山牆,從右側入石框大門。入門為天井,三面環廊。廳堂面闊三間,進深七柱,雙坡頂,穿鬥式木構架。廳中有屏門,分隔為前後廳;廳兩邊為左右廂房。二進的結構基本相同,石鋪天井中擺列有花木盆景。第三進為三間倒朝房。
從旁邊一小弄進入30號房,有前後兩進。從石框門進入,有天井及迴廊。其一、二進廳堂皆面闊五間,進深七柱,硬山頂,扛梁減柱造木構架,馬鞍式山牆。一進地面鋪條石,採用“丁”頭豎石分隔。廳內開間較大,樑柱亦用大木,突顯明代風格。 [4]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