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曾昭燏

鎖定
曾昭燏,(1909年1月27日——1964年12月),是曾國藩的大弟曾國潢的長曾孫女。中國傑出的女博物館家、考古學家,生前曾任南京博物院院長。為了祖國的考古、博物館事業,終身未嫁,對中國文物的發掘和保護作出了突出貢獻。1964年12月在南京靈谷寺跳樓自殺。
中文名
曾昭燏
國    籍
中國
出生日期
1909年1月27日
逝世日期
1964年12月
畢業院校
國立中央大學
職    業
學者 考古
出生地
湖南省湘鄉縣
性    別

曾昭燏人物簡介

曾昭燏 曾昭燏
曾昭燏,清宣統元年正月初六(1909年1月27日)生於荷葉萬宜堂,是曾國藩的大弟曾國潢的長曾孫女。父親曾廣祚,清縣學附生,江蘇候補道。大哥早夭,二哥昭承,美國威斯康新大學經濟學碩士,後在國民政府任職;三哥昭掄,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化學博士,著名的化學家,中科院學部委員,曾任教育部副部長。
南京博物院院長,考古學家。1964年12月在南京逝世,終年55歲。曾任全國政協第二、三屆委員,全國人大第三屆代表。先後參與和主持了各項文物挖掘及保護活動,曾反對將大陸文物運往台灣。為了保護祖國文物終身未嫁,為中國的考古事業以及文物保護事業做出了巨大貢獻。2009年,曾昭燏誕辰一百週年,考古學界及文物界紛紛開展紀念曾昭燏活動。

曾昭燏求學經歷

湖南省湘鄉縣(今雙峯縣)人,女,1909年1月27日生於湘鄉縣荷葉鄉萬宜堂一個官宦世家。幼讀私塾。12歲入長沙藝芳女校。1929年入南京中央大學外文系,翌年轉國文系。1935年留學英國,次年獲碩士學位。旋入德國柏林大學研究院實習,作為研究員,參加了柏林地區及什列斯威格田野的考古發掘。1938年返英,任倫敦大學考古學助教。同年,感於國難當頭,放棄英國大學考古學院之聘,毅然回國效力。

曾昭燏考古事業

曾昭燏早期活動

曾昭燏 曾昭燏
1939年初,任國立中央博物院籌備處專門設計委員,奔波於川、滇一帶從事考古研究及徵集、調查、發掘等工作。1939年3月至1940年9月,共發掘馬龍遺址、佛頂甲乙二遺址、龍泉遺址等5處,獲得大量文物資料。這是中國考古學家第一次運用外國先進技術和科學方法進行的“鋤頭考古”活動。經研究整理,考古學家認定,雲南這一地區的文化面貌與中原地區有很大差異,故定名為“蒼河文化”。這是她與其他考古專家對中國西南部考古的一大貢獻。1940年6月,中央博物院籌備處遷四川李莊鎮。她與吳金鼎等主持了四川彭山縣東漢崖墓的發掘工作,著論文《以彭山陶俑中所見漢服飾》,並考察川康民族,撰寫考察報告約百萬字。1942年,與吳金鼎合編的《雲南蒼洱考古報告》,是研究雲南地方史的珍貴資料。還籌辦過遠古舊石器考古展覽會。與人合撰的《博物館》一書,扼要敍述了博物館工作各方面的基本知識,是中國具有開創性的博物學研究代表著作。

曾昭燏反對文物遷台

抗日戰爭勝利後,她隨中央博物院籌備處遷返南京,參加戰時文物清理委員會、戰區文物保存委員會和偽文物統一分配委員會工作,是聯合國博物館協會9箇中國會員之一。先後舉辦漢代文物展覽和院藏青銅器展覽。全國解放前夕,她拒絕赴台,反對國民黨當局運走文物,並致函籌備處主任杭立武説:“運出文物,在途中或到台之後,萬一有何損失,則主持此事者,永為民族罪人。”1949年4月14日,她在上海與徐森玉、王家楫等聯名寫信,呼籲將已運往台灣之文物運回。

曾昭燏後期活動

1950年3月,國立南京博物院正式成立。她任副院長兼南京大學歷史系教授,主持發掘南唐二陵(李弁、李璟),為研究南唐史提供了重要參考資料。同時,她潛心考古研究,與尹煥章先生合撰《湖熟文化》和《江蘇古代歷史上的兩個問題》等文,對湖熟文化和江蘇古代文化的研究作了獨到的論述。1955年任南京博物院院長兼江蘇省文物管理委員會副主任、江蘇省社聯副主席等職。1956年加入九三學社
曾昭燏自殺是在1964年12月,當時各方面環境都對她不利。她自殺前還接到了第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的代表證書。她對同事講:這個也救不了我。她自殺前在醫院看病。看完病出來,她跟司機講,想去靈谷寺散散心。司機就把她拉到靈谷寺。她下了車,給司機一包蘋果,要司機等她。她一個人上了靈谷寺,從靈谷塔上跳了下來。後來發現她上衣口袋裏有張字條,説:我的死與司機無關。
曾昭燏死後,陳寅恪寫了首悼亡詩,其中兩句為:高才短命人誰惜,白璧青蠅事可嗟。

曾昭燏人物經歷

曾昭燏文集 曾昭燏文集
曾昭燏(1909-1964),湖南湘鄉人,她的曾祖父是曾國藩之弟曾國潢。父親是舉人,曾昭燏的母親十分重視對子女的教育,曾昭燏的二哥曾昭掄是民國時期著名的化學家。五弟曾昭傑是聞名當世的書法家,妹妹曾昭懿是名動中外的婦科醫師林巧稚的高足。
曾昭燏出生不久,家道開始中落,但在嚴格的家庭教育和文化薰陶中長大的她,卻有着一種與同齡女孩不一樣的氣質。
20歲時,她就考入南京中央大學,先在國文系學習,後轉外文系直到畢業,她的學習成績一直名列前茅,獲得國學大師胡小石教授的器重和培養。1933年,曾昭燏以優異的成績結束了大學學業。
曾昭燏青年時期所處的時代,正是社會上的婦女追求個性解放的時期。她那時意識到,婦女要有和男子一樣的社會平等地位,首先要在經濟上獨立,不能依附於男子。當時,在一些具有一定文化水平的婦女中流傳這樣一種看法:結婚就是女子墳墓,會葬送一生。曾昭燏也認為,不少女子結婚後整天忙於家務,埋沒了她們的聰明才智。為了自己嚮往的事業,她決心不結婚,與妹妹一起過着獨身生活。後來,曾昭燏果然終身未婚。

曾昭燏人物生活

才女
曾昭燏不僅對考古、文物收藏方面有着很高的造詣,在文學創作方面也有着相當的素養和水平。曾昭燏擅長寫詞,她寫的詩詞含意深邃,詞藻美麗。曾昭燏的散文也充滿生活氣息。曾昭燏的書法,風格渾樸、秀整,於雄渾中透出娟秀之氣,有着強烈的金石氣息。
與胡小石的師生之誼
曾昭燏在詩詞、書法這些方面取得的成就,和她的恩師胡小石先生是分不開的。曾昭燏就讀中央大學時,多次聆聽胡先生的講課,並且多次登門拜訪胡小石。胡宅的藏書樓更是曾昭燏經常刻苦攻讀的處所。胡小石在文學方面給了曾昭燏很多的啓發,二人更是經常就文學的話題展開討論。可以説,胡小石是曾昭燏在文學上的一位良師益友。

曾昭燏人物影響

2009年是曾昭燏女士誕辰100週年,紀念活動也陸續開展,她的名字逐漸浮現在世人眼前。2009年11月26日南京博物院、北京故宮博物院、台北“故宮”博物院,兩岸三地曾昭燏生前同仁、親屬以及文博界的專家學者共30多位嘉賓出席了曾昭燏追思研討會。在南博舉辦的“曾昭燏生平事蹟展”上,一批由家人提供的當時的曾昭燏與各界名流合影、野外考古圖片、手稿、日記,和用過的手錶等珍貴遺物,首次向世人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