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曹風·蜉蝣

鎖定
《曹風·蜉蝣》是中國古代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中的一首詩。這是一首自我嘆息生命短暫、光陰易逝的詩,借蜉蝣這種朝生暮死的小蟲寫出了脆弱的人生在消亡前的短暫美麗和對於終須面臨的消亡的困惑。全詩三章,每章四句,情調敏感脆弱,充滿感傷情緒,精於比喻,意象鮮明,富含哲理。
作品名稱
曹風·蜉蝣
作品別名
蜉蝣
出    處
《詩經》
作    者
無名氏
創作年代
周代
作品體裁
四言詩

曹風·蜉蝣作品原文

曹風·蜉蝣
蜉蝣之羽,衣裳楚楚。心之憂矣,於我歸處
蜉蝣之翼,采采衣服。心之憂矣,於我歸息。
蜉蝣掘閲,麻衣如雪。心之憂矣,於我歸説 [1] 

曹風·蜉蝣註釋譯文

曹風·蜉蝣詞句註釋

⑴曹風:曹國的詩歌。《詩經》“十五國風”之一。
⑵蜉(fú)蝣(yóu):一種昆蟲,壽命只有幾個小時到一週左右。
⑶蜉蝣之羽:以蜉蝣之羽形容衣服薄而有光澤。
⑷衣裳:比喻蜉蝣的羽翼如衣服一樣。楚楚:鮮明貌,蜉蝣的翅膀極薄而透明。一説整齊乾淨。
⑸於(wū):通“烏”,何,哪裏。歸處:即死後的歸依之處。古代死人謂之歸人。
⑹采采:光潔鮮豔貌。
⑺掘閲(xué):挖穴而出。閲:通“穴”。一説改變容貌。一説鮮明的樣子。
⑻麻衣:古代諸侯、大夫等統治階級日常衣服,用白麻皮縫製。此處比喻蜉蝣的羽翼。
⑼説(shuì):通“税”,止息,住,居住。 [2]  [3]  [4]  [5]  [6] 

曹風·蜉蝣白話譯文

微弱蜉蝣在空中振翅飛舞,漂亮的外衣色彩鮮明奪目。嘆其生苦短我心溢滿憂傷,我將如何安排人生的歸宿?
細小蜉蝣在空中振翅飛舞,盡情展示着它華美的衣服。嘆其生短促我心湧滿憂鬱,我人生的歸宿將棲落何處?
柔嫩的蜉蝣剛剛破土而出,輕輕舞動雪白的麻紋衣服。嘆其生命短暫我憂鬱滿懷,到哪裏尋找我人生的歸宿? [3]  [4] 

曹風·蜉蝣創作背景

關於《曹風·蜉蝣》的背景,《毛詩序》以為是諷刺曹昭公的奢侈,後人有贊同也有不贊同的。以蜉蝣來諷刺國君的奢侈,實在有點比擬不倫的感覺。不過從詩的內容來看,它所傳達的是貴族階層的情緒,應無疑問。從曹國的特定背景來看,一則其地多湖泊,適宜於蜉蝣生存,一則其國力單薄,處於大國的威逼之下,這裏的士大夫也許因此對人生更多憂懼和傷感。 [3]  [4]  [5] 

曹風·蜉蝣作品鑑賞

曹風·蜉蝣整體賞析

蜉蝣是一種渺小的昆蟲,生長於水澤地帶。幼蟲期稍長,個別種類有活到二三年的。但化為成蟲,即不飲不食,在空中飛舞交配,完成其物種的延續後便結束生命,一般都是朝生暮死。蜉蝣又是漂亮的小蟲。它身體軟弱,有一對相對其身體而言顯得很大、完全是透明的翅膀,還有兩條長長的尾須,飄舞在空中時,那姿態是纖巧而動人的。而且,蜉蝣喜歡在日落時分成羣飛舞,繁殖盛時,死後墜落地面,能積成一厚層。因而,這小東西的死,會引人矚目,乃至給人以驚心動魄之感。二千多年前,敏感的詩人借這朝生暮死的小蟲寫出了脆弱的人生在消亡前的短暫美麗和對於終須面臨的消亡的困惑。
説起來,是“人生百年”——或者往少説,通常也有幾十年。但相比於人對生命的貪戀程度,這遠遠是不夠的。而且,人作為自覺的生物,在其生存過程中就意識到死的陰影,於是人生短暫之感愈益強烈。當然,活着是美好的,而且人與其他一切生物不同,他們懂得以人的方式來裝飾自己,懂得追求美的姿態。然而放在死亡的陰影下來看,短暫生命的裝飾與姿態,實也是最大的無奈與最大的哀傷。於是,蜉蝣的朝生暮死的生命過程,它的弱小、美麗,以及它對自己鮮明的羽翼、鮮潔的容貌的炫耀,被詩人提取出來描畫成人的上述生存狀態的象徵。
《曹風·蜉蝣》開篇即以“蜉蝣之羽”為比,這個小生命的翅膀,像一件華美的衣裳那樣豔麗多彩。但這種美麗來之不易,且只有一天的美麗,宛如曇花一現。詩人見此情景生髮感慨。一種珍惜生命、把握現在的緊迫感油然而生。第二章意思大致相同。第三章,描述蜉蝣的初生,剛剛破土而出的時候,麻衣如雪,那薄如麻絲的翅羽好像初雪一樣潔白柔嫩。但它很快就飛翔起來,盡情揮舞生命的光采。相比之下,人當然要學習蜉蝣精神,生之光華,死之絢爛。
這詩的內容簡單,結構更是單純,卻有很強的表現力。變化不多的詩句經過三個層次的反覆以後給人的感染是濃重的:蜉蝣翅膀的小小美麗經這樣處理,便有了一種不真實的豔光,那小蟲的一生竟帶上了鋪張的華麗;但因這種描寫之間相隔着對人生憂傷的深深感喟,所以對美的讚歎描畫始終伴隨着對消亡的無奈,那種曇花一現、浮生如夢的感覺就分外強烈。
《曹風·蜉蝣》的情調自然是有點消沉的。但人一旦追問自己:“你是誰?你往哪裏去?”深入骨髓的憂傷根本上是無法避免的。特別是在缺乏強有力的宗教的古代中國,由於不能對生死的問題給出令人心安的解答,人心格外容易被憂傷籠罩。但從另一個角度説,對死的憂傷、困惑、追問,歸根結蒂是表現着對生的眷戀,這也是人心中最自然的要求。阮籍《詠懷八十二首》之七十一,寫木槿花、蟋蟀、蟪蛄、蜉蝣這一系列短壽的生物在世間各自發出聲音和光色,感嘆説:“生命幾何時,慷慨各努力。”但這也就是世界的基本面目。 [3] 

曹風·蜉蝣名家點評

宋代朱熹詩集傳》:“比也。此詩蓋以時人有玩細娛而忘遠慮者,故以蜉蝣為比,而刺之。言:蜉蝣之羽翼,猶衣裳之楚楚可愛也。然其朝生暮死,不能久存,故我心憂矣,而欲其於我歸處耳。”
清代陳震《讀詩識小錄》:“‘楚楚‘’采采’‘如雪’,其人得意在此,傍人讚歎正在此,蓋一念為朝生暮死,則其得意處,正可悼可畏處也,故曰‘心憂’。‘於我歸’者,嘆其失所歸也。”
清末吳闓生詩義會通》:“喻意危悚。” [1]  [2] 
參考資料
  • 1.    朱 熹.詩經集傳.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58
  • 2.    李山 解讀.詩經.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17:193-194
  • 3.    姜亮夫 等.先秦詩鑑賞辭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98:287-288
  • 4.    王秀梅 譯註.詩經(上):國風.北京:中華書局,2015:290-292
  • 5.    周振甫.詩經譯註.北京:中華書局,2013:202-203
  • 6.    周明初等 註釋.詩經.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5: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