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晚清國家與社會

鎖定
《晚清國家與社會》是2007年7月1日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出版的圖書,由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政治史研究室、蘇州大學社會學院共同編纂。
書    名
晚清國家與社會
作    者
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政治史研究室
蘇州大學社會學院
出版社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出版時間
2007年7月1日
頁    數
714 頁
裝    幀
平裝
ISBN
9787802307438
字    數
737000
紙    張
膠版紙
印刷時間
2007-8-1
版    次
1

晚清國家與社會內容簡介

1840~1911年的晚清史,是中國歷史上千古未見之大變局時代。它既是中國最後一個封建王朝——清王朝走向崩潰的時代,也是中國開始從古代社會向近代社會轉變的時代。本書是2006年8月25~27日在蘇州召開的首屆“晚清國家與社會”國際學術討論會的論文集,書中從不同角度和不同層面,具體揭示了在晚清71年裏中國國家和社會所發生的劇變及其動因,對於我們更好認識晚清中國歷史發展脈絡及其複雜性,具有重大的學術價值。 [1] 

晚清國家與社會圖書目錄

前言
晚清社會
太平天國戰爭與晚清人口
關於上海外灘公園的歷史記憶
晚清政府對民間秘密宗教的治理——以末後一着教案為例
太平天國時期國家、地方與會黨的關係——以天地會起義為例
太平天國時期中國人口損失問題
太平天國奠都之初的婦女問題
李提摩太在“丁戊奇荒”時期的賑災活動及其影響散論
地方社會與國家的跨地方互補——光緒十三年黃河鄭州決口與晚清義賑的新發展
殖民主義影響下的上海公墓變遷
晚清大眾傳媒的社會導向——以《點石齋畫報》中“祥異事件”為對象的分析
國家與地方關係中的士紳家族:以晚清江南減賦為中心
清同光年間江寧府城隍廟告示碑考釋——兼論城隍廟的教化功能
官、民、洋三元互動格局中的商會與中美工約
清末新式學務團體和教育界的形成:以江蘇省為中心
晚清政局
再談洪秀全與太平天國的評價問題——為金田起義155週年而作
蓋棺論定論難定:張之洞之死的輿論反應
時人日記中的光緒皇帝、慈禧太后之死
從三份歷史文件看庚子之戰的性質與起因
晚清滿漢官僚與滿漢民族意識簡論
立憲派、地方督撫與清廷之間的互動關係——圍繞國會請願與責任內閣制問題的探討
立憲運動及立憲派與民初議會制的建立
北洋集團對清室軍權的侵奪及對清末政局的影響
劉麗川上太平天國天王奏摺考
吳棠在清淮
美國政府對辛亥革命態度的再考察
晚清制度
歷代“政府”考
清代中緬宗藩關係論綱
清末督撫衙門的改幕為職
晚清預備立憲與司法“獨立”
試論晚清漕運官制變革
“常”與“變”:光緒前期清理州縣積虧及制度因革
晚清外國傳教士的中國法律觀
喬治·托馬斯·斯當東眼中的《大清律例》
晚清經濟
洋務運動時期中外貿易狀況變化的幾個問題
盛宣懷與輪船招商局的改制
張之洞與滬寧鐵路
對抗與妥協間的遊移——探析晚清鐵路商辦歷程中的官商關係
甲午戰爭之前官方對待民辦實業態度的再認識
晚清同光年間松江的土地買賣交易形式變化——上海市檔案館藏松江土地買賣契約文書研究之一
晚清思想文化
南洋歸來知識分子與晚清國家和社會——以辜鴻銘、李登輝和伍連德為例
嘉道經世思潮與晚清社會的近代轉型
道光朝經世實學的復興與黃河文化的流變
近代中國啓蒙者的悲劇——以湖南時務學堂為中心的探討
晚清史學的發展與變革
論張穆《蒙古遊牧記》的史學價值
有限自由 服從法律——清末兩位有識之士對自由與法律的關係之認識
王韜、容閎的個人經歷與近代西學東漸中知識分子的境遇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