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春日登樓懷歸

鎖定
《春日登樓懷歸》是北宋政治家寇準創作的一首五言律詩。首句“聊”字表明其並非因懷歸而登樓,而後由登樓見聞引發懷歸之情,進而進入沉思遐想,末句一“驚”字,生動地揭示了詩人由遐思默想到突然驚覺的心理變化過程,藴含着遊子對故鄉的依戀之情。
作品名稱
春日登樓懷歸
作    者
寇準
創作年代
出    處
《寇忠愍詩集》
作品體裁
五言律詩

春日登樓懷歸作品原文

春日登樓懷歸
高樓聊引望,杳杳一川平
野水無人渡,孤舟盡日橫。
荒村生斷靄,古寺語流鶯
舊業遙清渭,沉思忽自驚。 [1] 

春日登樓懷歸註釋譯文

春日登樓懷歸詞語註釋

⑴引望:遠望。
⑵杳杳:深遠的意思。
⑶斷靄:時有時無、忽聚忽散的煙氣。靄,輕煙。
⑷流鶯:謂婉轉的鶯鳴。
⑸舊業:祖上的基業,如房宅田地等。清渭:指渭水,源出甘肅鳥鼠山,橫貫陝西渭河平原,東至潼關入黃河。渭水清,古人多與流入渭河而水流渾濁的涇水對舉,稱清渭濁涇。寇準的家鄉在渭水北岸的下邽,他當時在湖北,所以有“遙清渭”的感嘆。 [2]  [3] 

春日登樓懷歸作品譯文

無事登上高樓遠望,茫茫一片平野無邊無際。
四野空空,只見流水,不見渡者。小舟無依橫在岸邊。
遠處荒村古寺,一縷縷炊煙裊裊,三兩聲鶯鶯叫語。
這些多像我遙遠而熟悉的故鄉啊,想到這裏,不由驚醒。

春日登樓懷歸創作背景

這首五言律詩,有人認為“當是萊公謫外時所作”(見王文濡編《歷代詩評註讀本》上冊),其實不然。它作於寇準二十歲左右的青年時期。大約是太平興國五年(980年),詩人進士及第,初任巴東知縣。王闢之《澠水燕談錄》説:“萊公初及第,知歸州巴東縣”,司馬光温公續詩話》道:“年日一九進士及第,初知巴東縣,有詩云:‘野水無人渡,孤舟盡日橫。’”王士禎帶經堂詩話》卷十二引《蜀道驛程記》亦道:“公在巴東有‘野水、孤舟’之句為人傳誦”,另外葛立方韻語陽秋》也有類似説法。此説當可信。 [1] 

春日登樓懷歸作品鑑賞

春天是萬物復興勃蘇的時節,客居他鄉的遊子,每到春天,總會不由自主地生出思鄉之感。寇準當時身在鄉外,遇上春天,寫下了這首懷歸的詩篇。
詩要表現的是思鄉懷歸,所以選取了最能表現這一情緒的“登樓”來寫。首聯就説自己登上高樓,伸長了脖子,向遠處眺望,只見到無盡的春水,漲滿了河中。這一聯氣勢很宏大,給下文發揮情感留下了充分的餘地。古人論詩強調起句要拉得開,壓得住,這首詩正做到了這一點。
頷聯俯察。詩人從平野盡頭收回視線,開始細細察着樓前底下有無別緻的景色。原來在這片廣野中,竟橫卧着一條河流,水上還有一條渡船。不過,四野空曠無人,既不見渡者,連那船家也不知到哪去了。詩人不由好奇,便將目光久久地停留在那。但是看了好半天,也不見有個入來,只有那條孤零零的渡船橫轉在水裏飄啊悠的,詩人心裏琢磨着:看來這條渡船自清晨渡入後,就一整夭地被船家撂在這兒了。這一聯純粹的寫景句,宋人葛立方竟認為:“寇忠愍少知巴東縣,有‘野水無人渡,孤舟盡日橫’之句,固以公輔自期矣,奈何時未有知者。”(《韻語陽秋》卷十八)這是從何説起,因此遭到清人何文煥的詰難:此聯“乃襲‘野度無人舟自橫’句,葛公謂其‘以公輔自期’,強作解矣。”(《歷代詩話考索》)何氏的意見是正確的。寇準因為“平昔酷愛王右丞、韋蘇州詩”(範雍詩序語),所以此地看見相仿景色時,很自然地受到韋應物滁州西澗》詩的觸發,便隨手點化了韋句,而意境比韋來得豐厚,如斯而已,何來“公輔自期”之思。葛立方之説顯然是穿鑿附會。
頸聯寫抬眼見聞。詩人佇望樓頭已久,因此當他目光移開渡船,抬眼向荒村望去時,已近黃昏,村裏入家大約已在點火做飯了,所以冒出了縷縷輕煙。高樓不遠處還有一座古寺,聽得出有幾隻黃鶯在那兒啼嗽着。
也許是流水、渡船、炊煙勾起了詩人對故鄉類似景色的回憶,抑或是無所棲託的流鶯的啼聲喚出了詩人心中對故居的思念,總之,登樓見聞領出了尾聯的懷歸之情。此時,詩人不可遏止地懷念起故鄉來:在那遙遠的地方,那清清的渭水流經的下邽,就是自己的故里,在那裏,有自己的田園家業,有自已的親人······迷離恍惚之中,詩人彷彿已置身故園,看到了家鄉的流水,家鄉的渡船,家鄉的村莊。他完全浸入了沉思之中。驀地一陣心驚,他回過神來:“此身還在異鄉巴東呢!”這時,他的心頭該有何感想,然而他不説了,就在“驚”字上收住了筆。
由於寫景是全詩的重心,對仗工穩、生活氣息濃郁的中間二聯景句就成了詩的中心。尤其“野水”一聯,妙手偶得,渾然天成,更博得了讚賞。宋僧文瑩《湘山野錄》以為它“深入唐人風格”。王漁洋把它轉引入《帶經堂詩話》的“佳句類”內,連北宋翰林圖畫院也將此聯作為考題來品評考生高低,這都説明這首詩以寫景馳名,以致本來寫得並不差的抒情句卻為它所掩了。 [1]  [2]  [3] 
參考資料
  • 1.    繆鉞 等.宋詩鑑賞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1987:33-35
  • 2.    李夢生.宋詩三百首全解:復旦大學出版社,2007:8-9
  • 3.    張鳴.宋詩選:人民文學出版社,2004:29-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