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明清戲曲論稿

鎖定
《明清戲曲論稿》是一本於2008年10月1日安徽大學出版社出版的一本圖書。
中文名
明清戲曲論稿
作    者
朱萬曙
出版社
安徽大學出版社
出版時間
2008年10月1日
頁    數
438 頁
開    本
20.6 x 14.4 x 2.2 cm 1/32
裝    幀
平裝
ISBN
7811103842, 9787811103847
叢書名
安徽大學文學研究叢書

明清戲曲論稿作者簡介

朱萬曙(1962~),安徽潛山人,南京大學文學博士,教授。曾任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安徽大學徽學研究中心主任,現任安徽大學文學院院長、中文系主任。兼任中國明代文學學會副會長、中國古代戲曲學會常務理事、安徽省文學學會副會長、安徽省徽學學會副會長。
長期從事中國古代文學以及地域歷史文化研究,出版專著《沈璟評傳》、《包公故事源流考述》、《元曲:自然的樂章》、《明代戲曲評點研究》、《徽州戲曲》等,在《文學遺產》、《文學評論》、《文藝研究》、《戲曲研究》、《文獻》等刊物發表論文70餘篇。承擔多項國家社科基金、全國高校古委會課題及教育部重點研究基地重大課題。

明清戲曲論稿內容簡介

《明清戲曲論稿》共29論,是他自上個世紀80年代以來研究明清戲曲的論文彙編。儘管我對萬曙同志的治學情況比較熟悉,但這些論文有的我讀過,有的尚未讀過。現在,作者把它們彙集在一起,不僅讓我更全面地瞭解到他對明清戲曲做了哪些研究,也讓我感覺到他對明清戲曲研究很有廣度和深度。作者將它們分為“曲家考論”、“曲史求證”、“曲論探勝”三編,表明這些論文各有側重點。但在我看來,每篇論文都有作者的獨特之見,或者在材料上有新的發現,或者在觀點上提出自己新的思考。這裏,難以對每篇論文一一作出評價,僅就《明清戲曲論稿》總體的學術價值談點自己的看法。
明清戲曲的歷史長達700多年,其內容之豐富,是任何學者都不能盡究的。每個學者也只能根據自己的學術旨趣和積累,開發其中的一些問題。萬曙同志的這些論文在選題上大體有兩類:一是有關明清戲曲的名家名作和若干重要問題的探討,例如對沈璟的重新評價,對李漁戲劇理論體系的總結,對《牡丹亭》、《桃花扇》、《長生殿》思想和藝術的評論,以及對明代戲曲流派、明代戲曲評點、明清時期戲曲本體觀的演變諸問題的梳理等,都豐富了對明清戲曲文學、戲曲理論、戲曲發展史的認識。二是有關安徽戲曲作家作品以及戲曲文化的研究,因為作者身處安徽,有着鄉邦感情和地理優勢,所以,對朱權、鄭之珍、汪道昆、梅鼎祚、汪廷訥、方成培等安徽籍的戲曲作家,均有考論,對青陽腔、“滾調”、明清徽州的演劇活動,以及明清兩代的包公戲,也都進行了深入的考察和論述,豐富了這些論題的研究價值。 [1] 

明清戲曲論稿目錄

上編 曲家考論
論朱權的戲曲創作與理論貢獻
沈璟三考
“場上之曲”的倡導者與實踐者——重評沈璟的戲曲理論及創作
槃薖碩人徐奮鵬與《伯喈定本》
《祁門清溪鄭氏家乘》所見鄭之珍生平資料
鄭之珍與目連戲劇文化
亦文亦武的汪道昆
論梅鼎祚的早期戲曲創作—一兼論明中葉“駢綺派”戲曲的價值
《環翠堂樂府》與晚明文學精神
《牡丹亭》藝術美新探
沈自徵《漁陽三弄》簡説
主題的分裂與時代感的統一——《長生殿》新論
《桃花扇》:封建社會末世的喪鐘
《雷峯塔》的梨園本與方成培改本
中編 曲史求證
明代戲曲無流派論
晚明皖南戲曲家羣體綜論
關於青陽腔的形成問題
“滾調”與中國戲曲體式的嬗變
明清兩代包公戲略論
《認金梳》、《剔目記》與明代包公戲
《徽郡風化將頹宜禁説》所見徽班資料
明清兩代徽州的演劇活動及其與區域文化的互動關係
下編 曲論探勝
明代的《西廂記》批評
獨特的戲中論曲
論李漁的戲劇理論體系
評點的形式要素與文學批評功能——以明代戲曲評點為例
明代戲曲評點:批評話語的轉換
王國維的“戲曲意境”説
中國戲曲本體觀的演進
後記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