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明朝爵位

鎖定
明朝爵位,是指明朝時期所封的爵位稱號,分為宗室爵位和功臣外戚(勳戚)爵位兩種。
中文名
明朝爵位
含    義
明朝時期封爵的爵位制度

明朝爵位概述

明朝的爵位分宗室爵位和功臣外戚(勳戚)爵位兩種。

明朝爵位宗室封爵

[1]  明太祖之初,定製襲封:
皇子封親王,下天子一等; [1] 
親王嫡長子年十歲立王世子,長孫立為王世孫冠服均視一品; [1] 
親王其餘諸子年十歲,則封為郡王; [1] 
郡王嫡長子為王長子;嫡長孫則授王長孫;冠服均視二品 [1] 
郡王其餘諸子則授鎮國將軍,從一品;其餘諸孫授輔國將軍,從二品 [1] 
郡王曾孫均授奉國將軍,從三品 [1] 
郡王四世孫均授鎮國中尉;從四品 [1] 
郡王五世孫均授輔國中尉,從五品 [1] 
六世以下皆授奉國中尉,不再降爵.從六品 [1] 

明朝爵位功臣外戚封爵

[2]  明朝又閲前朝之制,列爵五等以封功臣外戚,後革子、男,只留公、侯、伯三等。
並定製:“凡爵非社稷軍功不得封,封號非特旨不得予。”爵分兩種,一種是隻授終身(沒有世券),一種是可以世襲(有世券),世與不世,以軍功大小而定,均給誥券。 [2]  以軍功封爵的世襲爵位只能傳給身體健全的後代,比如定興張輔嫡長子因為腿瘸不能襲封英國公英國公爵位只能傳給老來得的庶子寧陽張懋 [3] 
除有軍功者外,可得爵號的還有曲阜孔子後裔(北孔)衍聖公及皇后(包括皇太后太皇太后)父兄或駙馬等憑藉恩澤受封者,但只是給誥而不給券。 [2] 

明朝爵位宗室俸祿

初親王歲祿定為五萬石,後定減親王歲祿為萬石,郡王二千石,鎮國將軍千石,輔國將軍八百石,奉國將軍六百石,鎮國中尉四百石,輔國中尉三百石,奉國中尉二百石。另有大量賜田,有的親王竟至數千上萬頃。與前朝不同的是,明朝的公、侯、伯只有爵號和食祿,並無封邑。
參考資料
  • 1.    清·張廷玉等,《明史》(卷116):“明制,皇子封親王,授金冊金寶,……下天子一等,……親王嫡長子,年及十歲,則授金冊金寶,立為王世子,長孫立為世孫,冠服視一品。諸子年十歲,則授塗金銀冊銀寶,封為郡王。嫡長子為郡王長子,嫡長孫則授長孫,冠服視二品。諸子授鎮國將軍,孫輔國將軍,曾孫奉國將軍,四世孫鎮國中尉,五世孫輔國中尉,六世以下皆奉國中尉。其生也請名,其長也請婚,祿之終身,喪葬予費,親親之誼篤矣。考二百餘年之間,宗姓實繁,賢愚雜出。”
  • 2.    清·張廷玉等,《明史》(卷72):“凡爵非社稷軍功不得封,封號非特旨不得與。或世或不世,皆給誥券。衍聖公及戚里恩澤封,不給券。凡券,左右各一,左藏內府,右給功臣之家。襲封則徵其誥券,稽其功過,核其宗支,以第其世流降除之等。”
  • 3.    《大明武宗毅皇帝實錄·卷一百二十二》:(張懋)父輔,死正統己巳土木之難,其嫡子忠有廢疾,忠子傑又以所出賤,疑非真子,不得嗣,懋庶長子也,故嗣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