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明攻取慶陽之戰

鎖定
明攻取安陽之戰,是公元1369年5月21日至8月21日三個月裏面,明朝北伐大軍在徐達的率領下,對元朝甘肅安陽的張良臣守軍進行合圍而最後攻陷的戰爭。這場戰爭明元雙方無論高層指揮、攻防、援助都表現出色。戰役結果是明朝平定陝西。
名    稱
明攻取慶陽之戰
發生時間
公元1369年5月21日至8月21日三個月
參戰方
元朝甘肅安陽的張良臣守軍
結    果
明朝平定陝西

明攻取慶陽之戰背景介紹

洪武二年(1369年)2月至12月,在明北伐滅元之戰中,與元軍在陝西和甘肅等地進行作戰時圍攻慶陽,歷時3個月的作戰。
明軍攻克山西以後,北方廣大地區已盡為明朝所控制。惟陝甘方面尚為元軍10餘萬人所盤踞:李思齊駐鳳翔,張思道鹿台(今陝西高陵西南)以拱衞奉元(今陝西西安),擴廓帖木兒則駐紮於塞外。

明攻取慶陽之戰前哨戰

2月26日,徵虜大將軍徐達以副將軍常遇春和馮宗異(馮勝)為先遣部隊渡黃河攻取陝西。三月初一日,徐達率大軍自蒲州(今山西永濟西南)渡河,進據蒲城,逼降元鄜城(今陝西洛川境內)守將施成張思道聞訊逃往慶陽(今屬甘肅),明軍不戰而佔有鹿台、奉元。12日,常遇春率部進逼鳳翔,李思齊逃往臨洮(今屬甘肅),鳳翔又不戰而克。時參政傅友德亦已攻克鳳州(今陝西鳳縣)。

明攻取慶陽之戰戰前會議

1369年4月2日,大將軍徐達鳳翔(今陝西省鳳翔縣)會同各位統軍將領,商議西征策略。因為當時元將李思齊在臨洮,張思道慶陽,阻攔了明軍向西北的進軍。
各位將領認為張思道容易被攻克,想取道豳州(今陝西省彬縣)直攻慶陽,然後領兵越過甘肅一帶攻打臨洮(今甘肅省臨洮縣)。
徐達根據李思齊張思道的不同兵力、臨洮和慶陽的地理形勢,本着先易後難的原則,決定先攻臨洮而後進取慶陽。徐達説:“不能這樣。慶陽城池險要而守兵精良,不易攻取。臨洮北邊與河湟毗連,向西控制羌、戎,攻佔這裏,能夠得到充足的戰鬥人員和豐富的物產。現在大軍壓境,鋪天蓋地,李思齊不向西逃入胡地,就會束手待擒。攻克臨洮,旁郡就很容易攻取了。”各位將領聽後,誠服徐達的分析和謀略。

明攻取慶陽之戰戰役過程

明攻取慶陽之戰掃外圍和奪臨洮

於是,徐達留下偏將軍湯和防守大本營的糧餉輜重,派遣指揮金興旺、餘思明等防守鳳翔,然後調兵遣將西向奔赴隴州(今陝西省隴縣)。丁卯日(初三),明軍攻佔隴州後,繼續進軍至秦州(今甘肅省天水市) 馬跑泉,元朝守將呂德、張義望風潛逃,徐達遣都督僉事陳德緊迫不捨,將其捕獲,明軍進佔秦州。徐達分別派遣合肥衞千户王弘領兵五百守隴州、張規魯將兵千人防守秦州,11日,自統大軍進攻鞏昌(今甘肅省隴西縣)。元朝守將樑子中、汪靈、真保等獻城投降。徐達即派郭興鎮守該地,兵分兩路,一路由副將軍馮宗異率領,進取臨洮;一路由都督同知顧時率領,進取蘭州。
丁丑日(十三月),馮勝率兵到達臨洮,李思齊勢窮力竭,無計可施,遂獻城投降明軍,馮勝振人押送他到大將軍徐達的軍營。捷報奏聞朝廷,明太祖立即派遣使臣告諭徐達説:“李思齊投降之後,應當進攻慶陽、寧夏。不過張思道兄弟二人一貫狡詐無常,如果前來投降,應當要有周密的安排,千萬謹慎,不要落入他們的圈套,上當中計。”
都督同知顧時攻克蘭州,徐達派指揮韓温防守該城。隨後,遣薛顯西寧擊退元朝豫王,俘獲他的部屬輜重;徐達自率師從西向東,攻擊前進。入安定州(今甘肅省定西縣),克會州(今甘肅省會寧縣),佔靖寧州(今甘肅省靜寧縣),又下隆德縣(今寧夏回族自治區隆德縣),至此,慶陽以西諸州大部分為明軍奪取。

明攻取慶陽之戰首奪慶陽

5月丁酉日(初四),徐達率兵到達蕭關,遣軍南下攻克平涼,令湯和防守涇州,又分兵派遣指揮朱明攻破延安,命他駐守該地,慶陽東面亦為明軍所佔,慶城基本成為一座孤城。另派指揮張煥率騎兵前往慶陽偵察敵情,徐達隨後統兵進抵慶陽。當初,張思道在慶陽聽聞明軍攻克臨洮,西逃之路斷絕,恐懼萬分,不得已向北竄走寧夏,而使其弟張良臣、平章姚暉守慶陽。張思道至寧夏,與金牌張等人都為原來仇敵元將擴廓帖木兒(又名王保保)捉拿。張良臣聽聞其兄被擒,又受先到慶陽的明將張煥勸降,遂於辛丑日(初八)派遣他的知院李克仁等登記所屬軍民馬匹數目請求投降。徐達派右丞薛顯率領騎兵5000人前往慶陽受降。張良臣出慶陽城迎接明軍,匍匐道路右側,以示歸順的誠意,薛顯信以為真。

明攻取慶陽之戰復佔慶陽城

戊申日(15日)夜裏,張良臣反叛,復佔慶陽城,派兵偷襲明軍軍營,薛顯毫無防備,受傷逃出,指揮張煥被張良臣擒拿。徐達聽説情況後,對各位將領説:“皇上高瞻遠矚,能在萬里之外明察秋毫,今天發生的事情果如前時所料。然而張良臣復叛,是螳臂擋車,只能圖取滅亡,自食其果。我應當與各位將領同心協力殲滅此賊!”

明攻取慶陽之戰慶陽攻城戰

明攻取慶陽之戰城池攻防戰

徐達於21日對慶陽實施四面圍攻,展開長達3個月之久的攻城戰。
在這個時候,馮勝傅友德聽説張良臣降而復叛,率兵由臨洮到達涇州,湯和也率軍前來會合。徐達害怕張良臣的黨羽爪牙會彼此聲勢相通、互相援助,於是調兵遣將攻佔慶陽與外界聯繫的出入通道。
俞通源率精鋭騎兵攻打慶陽的西路,派顧時率軍攻打慶陽的北路,派傅友德率軍攻打慶陽的東路,派陳德率軍攻打慶陽的南路。徐達親自率大軍直趨慶陽城下,從四面將城團團圍住。張良臣先發制人,派兵出城挑戰,均被徐達指揮兵將戰敗。六月辛巳日(19日),徐達督促諸軍圍攻慶陽城。張良臣一面指揮兵將極力防守,一面潛派竹苛等人前往寧夏向擴廓帖木兒求援,被明軍俘獲,斬於陣上。徐達又派參隨王敬祖率兵守彭原。
秋七月甲午日(初二),徐達派遣降將李茂等,率領騎兵千人前往隆德、秦安等處招降,擒拿還沒有歸附的元朝的頭目杜伯不花、羅左丞相等餘黨,其所佔據的城鎮均被平定。

明攻取慶陽之戰擊潰元朝援軍

辛亥日(十九日),擴廓帖木兒派部將韓札兒(又稱哈札爾)攻陷原州(今甘肅省鎮原縣),明軍指揮陳壽戰死。徐達聞報,與馮勝傅友德商議,認為驛馬關首當其衝,派遣右丞徐禮率軍據守,又派指揮葉石真守彭原,調指揮韋正守豳州,傅友德、薛顯駐守靈台。馮勝又與徐達計議:“今大軍圍攻慶陽,張良臣雖受困,但募能一時攻下。王保保(擴廓帖木兒)欲為張良臣聲援,所以令韓札兒往攻原州,想以此解除明軍對慶陽的壓力。請求調兵遣將加強驛馬關的軍事力量,以便扼制原州的元兵,使他們無所施展。”徐達贊同他的建議。於是馮勝率領部屬官兵向西南而去,臨近驛馬關,在距離慶陽城30裏的地方安營紮寨。這一天夜裏,韓札兒又攻陷涇州。辛酉日(二十九日),馮勝驛馬關帶兵前往救援,韓札兒戰敗逃跑,明軍迫至豳州而返。馮勝仍然回軍屯守驛馬關。慶陽城元兵與外界的聯繫從此被明軍徹底切斷了。八月丙寅,慶陽小元帥密謀投降明軍,為張良臣偵知而囚,城中其他投降者乘夜救小元帥出奔明大將軍軍營。徐達寬慰他們,並命令不準虐待投降的元軍官兵。

明攻取慶陽之戰明軍轉戰戰場

在此之前,明太祖下詔,令常遇春自北平來會合攻慶陽,途至柳河川常遇春病逝。太祖又令偏將軍李文忠代領其眾,繼續前往慶陽徐達會攻。行至太原,適逢元軍攻大同甚急,李文忠自作主張,返師救大同,途擒元平章劉帖木兒、黠寇四大王。在大同又與元將脱列伯(又稱圖魯卜)戰,生擒脱列伯,降其眾萬餘,獲馬匹輜重甚多。

明攻取慶陽之戰攻陷慶陽

八月癸未日(二十一日),慶陽城被徐達率軍攻克。當時,明朝大軍圍攻慶陽城甚急,張良臣串精兵由城東出戰,企圖突圍,被顧時將兵擊敗,退入城中;又企圖從西門突圍,被馮勝率軍擊退。張良臣損兵折將,窮途末路,不得已登城呼喚呂德,約定投降,徐達不答應。這時,因慶陽城與外界的援助被切斷,音訊不通,城中彈盡糧絕,以致出現熬煮人肉湯和泥吞食的情形。張良臣的部將姚暉和熊左丞、胡知院知道頑抗下去前景不妙、無路可走,便打開城門迎接明軍,徐達率軍自北城門進入慶陽城。張良臣父子投井尋死,徐達命令兵士將其吊出斬首。第二天,誅殺張良臣的黨羽柴知院等以下200餘人。留都督僉事陳德鎮守慶陽
張良臣驍勇善戰,又多詐謀,軍中將士稱他為,“小平章”。他有養子七人,都嫺熟各種兵器,武藝高強。軍營中又有諺語:“不怕金牌張,就怕七條槍”。所謂金牌張,是張思道屬下驍勇戰將,與張思道同逃寧夏,為元將擴廓帖木兒所捉。張良臣以為依仗慶陽城高險要,城內又有眾多井泉的有利條件就可固守;以為在外可憑藉擴廓帖木兒為聯絡,互為援助,並有賀宗哲、韓札兒輔佐;在內有姚暉、格斡(葛八)等心腹爪牙,所以想負隅頑抗,固守城池。然而最終全軍覆沒,本人也落了個身首異處的下場。

明攻取慶陽之戰元敗失陝西

擴廓帖木兒為了解除慶陽之圍,根據圍魏救趙之法,派遣將軍賀宗哲率精鋭之師進攻鳳翔。他們打地道直至城下,有兵士突進到甕城內,但都被明軍擊退。先後激戰15日,並未攻下。賀宗哲聽説慶陽城已被明軍佔領,唯恐自己被圍,才領軍撤退,越六盤山向西逃竄。徐達顧時薛顯傅友德率萬餘騎兵追擊。賀宗哲又攻掠蘭州,徐達另遣馮勝率17000多步、騎兵經靖寧(今甘肅省靜寧縣)進攻元軍。賀宗哲渡過黃河,向西北逃竄,馮勝停止追擊,班師回軍。至此,圍繞慶陽之戰結束,陝西全境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