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昆明理工大學冶金工程實驗教學中心

鎖定
昆明理工大學(原昆明工學院)創建於1954年,現已成為一所以工為主,理工結合,兼有經濟、管理、文科(含藝術)、法律、教育、哲學、醫學等多科性大學。冶金工程專業一直堅持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與探索,取得成效。
中文名
昆明理工大學冶金工程實驗教學中心
外文名
Kunmi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Metallurgical Engineering Experimental Teaching Center
創建於
1954年
地    區
昆明
昆明工學院
所屬國家
中國

昆明理工大學冶金工程實驗教學中心成就榮譽

中心一直致力於教學改革,成果顯著。1990年“真空冶金”獲全國優秀科技圖書二等獎;1992年“有色冶金概論”獲高校優秀教材全國優秀獎;1992年“冶金動力學”獲中國有色金屬工業總公司第二屆優秀教材二等獎;2003年“冶金設備”課件獲第七屆全國多媒體教育軟件大賽優秀獎;2004年“冶金工程重點學科新世紀系列教材建設”教改成果獲雲南省教學成果一等獎;2005年“材料工程專業學生工程能力培養的研究與實踐”教改項目獲國家級教學成果二等獎; 2007年“冶金過程動力學導論”獲全國冶金優秀教材獎一等獎。
2005年“重有色金屬冶金學”獲雲南省省級精品課程;2006年“材料科學基礎”獲雲南省省級精品課程;2004年昆明環能科技有限公司獲第四屆“挑戰杯”中國大學生創業計劃競賽銀獎及首屆“紅塔杯”雲南省大學生創業計劃大賽金獎;2007年 “新型零排放高效發電系統的研究”獲第十屆“挑戰杯”全國大學生課外科技作品競賽三等獎。
每年進入中心實驗的學生人數 1200餘人,其中東南亞冶金工程專業本科留學生40餘人,年均實驗人時數9.8餘萬。中心現擁有實驗室面積6000餘平方米,近5年添置本科實驗教學儀器設備327台套,價值2058萬元,其中10萬元以上設備53台套(見附表1)。
實驗教學中心除完成多層次的實驗教學任務外,利用自身先進的實驗設備,近5年支撐了140餘項科研項目,吸引了大量的本科學生進入實驗室參與研究工作,其中有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國家973計劃課題,863計劃項目,國家科技支撐計劃等國家級項目21項;獲各項獎勵31項,其中國家級1項,教育部全國百篇優秀博士學位論文獎1項,省部級14項,其他獎項15項;出版專著12部、教材18部;申報專利200餘項,其中已授權專利32項。已有一大批高水平的科研成果轉化為本科實驗教學資源。
2008年我中心獲得雲南省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

昆明理工大學冶金工程實驗教學中心發展沿革

昆明理工大學冶金工程專業起源可追溯到1925年東陸學堂礦冶科,1954年由雲南大學礦冶系、重慶大學有色金屬冶金專業、貴州大學礦冶系等組建成昆明工學院冶金系,1962年甘肅工學院(現蘭州理工大學)鋼鐵冶金專業併入昆明工學院冶金系。改革開放後,隨着高等教育的發展,我校冶金工程專業衍生出金屬材料工程專業熱能工程專業。1999年10月由冶金工程專業、金屬材料工程專業、無機非金屬材料工程專業組建材料與冶金工程學院,隨之成立冶金工程實驗教學中心。
該中心已成為我國冶金、材料高素質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的重要基地,經多年的建設與發展,形成了集實驗教學、科學研究為一體的綜合性實驗教學中心,中心設實驗教學指導委員會和專家諮詢委員會,為實驗教學改革進行指導及對重大事項進行諮詢。中心以“學生為本,夯實基礎、依託學科、突出創新、注重能力”為實驗教學理念,以培養學生 “實驗技能、科學素質、創新意識”的綜合能力為目標,依託有色金屬冶金國家重點學科、真空冶金國家工程實驗室校外實習基地,為冶金工程、金屬材料工程熱能與動力工程、環境工程、化學工程與工藝礦物加工工程機械工程及自動化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8個專業的學生,建立了4個層次的實驗教學平台、8個實驗教學模塊、22門實驗教學課程的大冶金工程實驗教學新體系,成為立足雲南、面向國內、輻射東南亞的冶金工程實驗教學中心。2007年冶金工程專業被評為為國家第一類特色專業。2008年冶金工程實驗教學中心被評為雲南省實驗教學示範中心。

昆明理工大學冶金工程實驗教學中心創建背景

20世紀80年代與雲南錫業公司合作推行“頂崗實習”的模式,對此《光明日報》於1988年9月23日作了專題報道;實驗教學採用實驗課單獨設課並以“大循環”的方式開設實驗,該改革得到各高校一致好評,1988年獲得了中國有色金屬工業總公司教學改革成果獎;將課程理論教學與實際生產相結合進行教學改革,結合冶金企業熱能平衡測試把有關課程的教學從學校移到工廠進行,《光明日報》於1989年2月1日、《中國有色金屬報》於1989年12月31日分別對該教學改革成果進行了報道。冶金工程專業是昆明理工大學歷史最悠久、綜合實力最強的專業。
在所培養的畢業生中有徐祖耀、殷之文、張國成和戴永年4位院士,在師資隊伍中有李夢庚、劉純鵬、譚慶麟、戴永年、蔡喬方、羅慶文、李振家、常鵬北、楊顯萬等一大批具有重要影響的老一輩學科帶頭人,湧現了謝剛、華一新、陶東平、魏昶、彭金輝、王華、楊斌、郭忠誠等一批有活力的中青年學術帶頭人。李夢庚教授發明的“連續螺旋結晶機”與戴永年院士發明的“焊錫真空蒸餾爐”構成了具有國際領先水平的錫精煉技術,此技術先後出口到英國、美國、巴西、玻利維亞和東南亞多個國家。其中李夢庚教授發明的“連續螺旋結晶機”被世界冶金界公認為20世紀錫冶金最偉大的發明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