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黃顙魚

(鱨科黃顙魚屬一種常見的淡水魚)

鎖定
黃顙魚(學名:Pelteobagrus fulvidraco),別名黃頰魚、黃鱨魚、黃揚等 [13]  ,隸屬於鱨科黃顙魚屬,是一種底層魚類。 [13]  黃顙魚體長180~250mm。 [16]  頭大平扁,吻圓鈍,上下頜均具絨毛狀細齒,眼小。 [16]  眼側上位。 [15]  須4對,鼻須達眼後緣。 [2]  頜須2對。 [2]  體光滑無鱗。 [16]  背鰭和胸鰭均具發達的硬刺,尾鰭分叉。 [15-16]  體青黃色,大多數種具不規則的褐色斑紋。 [16] 
黃顙魚喜棲於水流緩慢、水生植物叢生的水底層, [10]  也可棲息於腐敗物質的靜水或緩流的淺灘處 [13]  黃顙魚屬於雜食性水生生物, [16]  主要攝食種類包括水生昆蟲、小型軟體動物以及其他水生無脊椎動物。 [16]  其主要分佈在中國、朝鮮、老撾、越南以及俄羅斯西伯利亞東南部。 [14] 
黃顙魚作為新興淡水養殖魚類, [3]  種羣數量和成熟個體數量都比較穩定,其生存環境和範圍也沒有變化。 [11]  2007年12月12日,黃顙魚列入《中國國家重點保護經濟水生動植物資源名錄(第一批)》。 [25]  2011年,黃顙魚被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3.1中,等級為無危(LC)。 [11]  黃顙魚個體較小、肉質鮮嫩,且無小刺, [9]  而且有較高的食用價值與藥用作用,含豐富的營養物質,也可入藥,煮食、配製藥膳服食, [7]  [12]  是中國淡水名優養殖魚類。 [5] 
中文名
黃顙魚
拉丁學名
Pelteobagrus fulvidraco [1] 
別    名
黃臘丁、黃骨魚、黃牯 [2]  [26] 
黃丫頭 [9] 
外文名
yellow catfish [2] 
動物界(Animalia) [1] 
脊索動物門(Chordata) [1] 
輻鰭魚綱(Actinopterygii) [1] 
鮎形目(Siluriformes) [1] 
鱨科(Bagridae) [1] 
黃顙魚屬Pelteobagrus [1]  [11] 
黃顙魚(Pelteobagrus fulvidraco [1] 
亞    種
[1] 
分佈區域
中國、朝鮮、老撾、越南以及俄羅斯西伯利亞東南部 [14] 
命名者及年代
Richardson,1846 [1] 
保護級別
列入《中國國家重點保護經濟水生動植物資源名錄(第一批)》 [2] 

黃顙魚動物學史

黃顙魚進化史

研究發現黃顙魚的染色體核型因地區而異,這可能是由於不同水域環境、長期的地理隔離以及遺傳等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觀察發現,黃顙魚的中部和亞中部着絲粒(着絲粒是連接一對姐妹染色單體的特化DNA序列)數量相較於烏蘇裏擬鱨(Pseudobagrus ussuriensis)較少,但比長吻鮠(Leiocassis longirostris)和大鰭鱯(Hemibagrus macropterus)要多,這揭示了其染色體結構在進化過程中發生了顯著變化。基於這些特點,推測黃顙魚在鱨科魚類的進化歷程中屬於較晚出現的種類,可能是由其他原始鱨科魚類的染色體經過易位、倒位等重組進化而來。因此,黃顙魚在鱨科魚類中應被歸為特化類羣,並在魚類進化史上屬於低位特化類羣。 [22] 

黃顙魚發現與命名

黃顙魚隸屬於鱨科黃顙魚屬,截至2024年,該屬共有13個種。 [23]  在1846年,蘇格蘭海軍外科醫生及博物學家理查森(John Richardson)較早科學描述了黃顙魚 [1]  在中國黃顙魚被俗稱黃頰魚、黃鱨魚、黃揚、黃魚、黃櫻、黃骨魚、黃刺魚、河龍盾鮠、黃臘丁、黃鰭魚、嘎呀子。 [13] 

黃顙魚形態特徵

黃顙魚幼魚形態

剛孵化出膜的黃顙魚仔魚身體透明,全長約在4.4~4.7mm之間,肌節(是肌原纖維的基本單位)數量為44~46對。卵黃囊較大。仔魚頭部較大而尾部較小,外形類似於蝌蚪。脊索末端朝上翹起,已有上頜須一對,並具備4對鰓裂(是指咽部兩側一系列成對的裂縫,直接或間接與外界相通)。 [2]  [16] 

黃顙魚成魚形態

黃顙魚體長180~250mm。 [16]  頭大且平扁,吻圓鈍,口大,下位,上下頜均具絨毛狀細齒,眼小。 [16]  眼側上位,兩眼之間有一縱溝。 [15]  須4對,鼻須達眼後緣,上頜須最長,可伸達胸鰭基部之後。 [2]  頜須2對,外側一對較內側一對為長。 [2]  體光滑無鱗。 [16]  背鰭和胸鰭均具發達的硬刺,刺活動時能發聲,胸鰭短小,尾鰭分叉。 [15-16]  體青黃色,大多數種具不規則的褐色斑紋。 [16] 
黃顙魚成魚形態 黃顙魚成魚形態

黃顙魚棲息環境

黃顙魚生活於江河、湖泊常見的一種底層魚類。 [13]  喜棲於水流緩慢、水生植物叢生的水底層, [10]  也可棲息於腐敗物質的靜水或緩流的淺灘處。 [13] 
黃顙魚在水中 黃顙魚在水中

黃顙魚分佈範圍

黃顙魚分佈於中國、朝鮮、老撾、越南以及俄羅斯西伯利亞東南部, [14]  在中國分佈於長江、黃河、珠江及黑龍江等流域。 [13] 

黃顙魚生活習性

黃顙魚覓食行為

黃顙魚食性是肉食性為主的雜食性魚類。 [16]  食物種類包括水生昆蟲、小型軟體動物以及其他水生無脊椎動物。 [16] 
食性會根據環境和季節的不同而有所變化。在春夏季節,它們常常會吞食其他魚的魚卵。而到了寒冷的季節,食物中小魚的比例會增加,底棲動物則逐漸減少。 [16]  此外,不同規格的黃顙魚在食性上也有所區別。幼魚主要以浮游動物和水生昆蟲的幼蟲為食,而成魚則主要以小魚和無脊椎動物為食。 [15] 

黃顙魚節律行為

黃顙魚多在靜水或江河緩流中活動,營底棲生活,幼魚階段,通常會選擇在江湖的沿岸區域覓食。 [16]  白天極少活動,棲息於湖水底層,夜間則游到水上層覓食。 [15-16]  黃顙魚仔、稚魚也發現其夜間活動強度較高。 [29] 

黃顙魚集羣行為

黃顙魚為一年一次性產卵型魚類,在自然條件下有集羣繁殖習性。 [31]  另外,水温越低,黃顙魚集羣性就越強。 [30]  故在冬季,黃顙魚更傾向於聚集在支流的深水區域。 [15]  此外,仔魚晴天喜歡在水上層集羣。 [18]  [32]  [33] 

黃顙魚寄生

黃顙魚對於許多的淡水寄生蟲易感,據統計,中國範圍內有記錄的寄生蟲種類豐富,包括約60屬86種,涵蓋了原蟲、蠕蟲以及寄生甲殼動物和鈎介幼蟲等。從寄生蟲寄生的部位來看,不同的寄生蟲寄生部位有差異(詳見下表),這很可能與黃顙魚食性、生活習性及寄生蟲本身的特性有關。 [28] 
寄生蟲名
寄生部位
黃顙異鈎棘頭蟲(Arhythmacanthus pseudobagri)
閩江達氏吸蟲(Dietziella minjiana)
黃顙異鈎棘頭蟲(Arhythmacanthus pseudobagri)
粘紐帶絛蟲(Lytocestus adhaerens)
黃顙刺蓋線蟲(Spinitectus gigi)
馬口斜孔吸蟲(Plagioporus opsariichthydis)
黃顙旋駝形線蟲(Spirocamallanus fulvidraconis)
腸、胃
少睾恆河絛蟲(Gangesia oligorchis)
腸、胃
舌形棘緣吸蟲(Echinoparyphiun lingulatum)
腸、胃
鯰東肌吸蟲(Orientocreadium Situri)
腸、胃

黃顙魚生長繁殖

黃顙魚生長特性

黃顙魚出膜後10小時左右,仔魚的眼球開始顯現黑色素。出膜後24小時,口裂逐漸形成,上頜須逐漸變長,魚體呈卵黃顏色。出膜後的第二天,仔魚的鰓蓋開始形成,頭部和背部黑色素逐漸密集。此時,胸鰭、尾鰭的鰭條原基也開始出現。在出膜後的三至十天,鼻須、臀鰭、背鰭和腹鰭形成。出膜後的十四至二十天,仔魚的全長已增至17~19mm,各器官逐漸完善,外形和體色與成魚相似。此時,魚體的顏色由灰黑色逐漸轉變為灰黃色,體表上開始顯現3條斑塊條紋。 [19]  [34]  另外,黃顙魚的壽命為5~6年。 [24] 

黃顙魚繁殖方式

親魚成熟
雌魚性成熟年齡為2齡,雄魚性成熟年齡為3齡。 [18]  [32]  [33]  達性成熟的雄魚在肛門後面有一個生殖突,而雌魚則無。 [16] 
求偶交配
性成熟後,每年的5~7月期間,雄性黃顙魚會游到靠近岸邊、水草豐富且泥質粘軟的地方(水深8~40釐米),利用胸鰭刺在泥地上進行間歇性的旋轉動作,挖掘出一個小泥坑,即為產卵的魚巢。 [17]  築巢完成後,雄魚會留在巢穴內,等待雌魚的到來,在巢穴內完成產卵受精的過程。 [17] 
產卵
雌魚的懷卵量在1850到6895粒之間,平均每尾懷卵3000到5000粒。每年4~5月產卵,受精卵為沉性,呈淡黃色扁圓形,黏性較強。 [18]  [32]  [33]  產卵活動大多發生在天氣由晴朗轉為陰雨的夜晚。 [17]  水温25℃時,孵化時間約3天。 [18]  [32]  [33] 
育幼
雌魚產卵後便會離開巢穴去覓食,而只有雄魚會留在巢穴附近,守護正在發育的卵和仔魚,直到仔魚能夠離開巢穴自由遊動為止。 [15] 

黃顙魚人工養殖

黃顙魚養殖現狀

2021年,黃顙魚產量排名前五的省份分別是湖北省、浙江省、廣東省、江西省和四川省,其產量之和佔全國黃顙魚總產量的75.94%。 [4]  據《2023中國漁業統計年鑑》顯示,2022年,全國黃顙魚養殖總產量達59.98萬噸,較2021年增長1.20萬噸,年均增長率為2.04%。 [6] 

黃顙魚市場前景

雖然不同的黃顙魚方式會帶來產量和經濟效益的差異,但隨着苗種繁育技術的不斷完善與成熟,養殖效益也日益凸顯,其市場前景也呈現出逐年增長的趨勢。 [17] 

黃顙魚養殖技術

黃顙魚的人工養殖方式多樣,既可以選擇單獨養殖,也可以與其他魚類混合養殖。養殖環境方面,可以選擇池塘、水庫等不同的水域進行養殖,同時,網箱養殖也是一種常見的形式。 [17]  在養殖過程中需要注意的是:其對養殖條件要求不太嚴格,池塘底質以沙質土為主;水質符合漁業用水水質標準;飼養的飼料包括純動物性飼料、混合飼料和人工配合飼料等。 [18]  [32]  [33] 

黃顙魚病害防治

黃顙魚人工養殖過程中潛在的病害較多,主要包括爛鰓病、腸炎病、腹水病、小瓜蟲病、鈎介幼蟲病等。在疾病的防治工作中堅持預防為主,輔以藥物治療。認真做好養殖池塘的日常管理工作,保持池塘清潔,及時清除殘餌,不投腐敗變質的餌料,經常使用生石灰進行全池潑灑以殺死病原生物。 [18]  [32]  [33]  [19]  [34]  對此,防治方法基本都是以全池潑灑對症藥品為主,同時還需要注意運輸過程中防止機械性損傷、下塘前徹底清塘等。 [18]  [32]  [33] 

黃顙魚主要品種

這裏主要介紹“黃優1號”、“全雄1號”這2個較優良的中黃顙魚養殖品種。 [20-21] 

黃顙魚黃優1號

黃顙魚“黃優1號”的培育歷程可追溯到2006年,由華中農業大學的樊啓學教授帶領的黃顙魚研究團隊開始研究,並取得一定成果。自2010年起,該團隊聯合多家機構,繼續開展黃顙魚新品種的選育工作。最終成功培育出了雜交黃顙魚“黃優1號”(品種登記號:GS-02-001-2018)。 [20] 

黃顙魚全雄1號

科技人員採用性逆轉與雌核發育等技術,歷經10餘年攻關,育成了黃顙魚“全雄1號”,在2010年全國水產原種和良種審定委員會批准的水產新品種(品種登記號GS-04-001-2010)。這一品種是通過以超雄黃顙魚作為父本,黃顙魚作為母本進行雜交,得到生長迅速、抗病力強的新品種。該品種雄性率可達90%以上,魚種階段生長速度比普通黃顙魚提高18%以上,成魚階段比普通黃額魚提高43.5%~56.8%,產量平均提高45.5%。 [18]  [32]  [33]  全雄黃顙魚的健康養殖技術,不僅對養殖業者的收入有着巨大的推動作用,更是直接關係到水產品的品質以及食品的安全問題,意義重大。 [21] 

黃顙魚物種對比

黃顙魚和瓦氏黃顙魚(Pelteobagrus vachelli)同屬於黃顙魚屬,二者差異較大,故對二者進行物種對比。 [26] 

黃顙魚 [16] 
瓦氏黃顙魚 [26] 
學名
Pelteobagrus fulvidraco
Pelteobagrus vachelli
圖片
黃顙魚 黃顙魚
瓦氏黃顙魚 瓦氏黃顙魚
特徵
體長,腹平;體後部稍側扁;頭大平扁;眼小;無鱗;背鰭和胸鰭均具發達的硬刺;體青黃色。 [16] 
體長形,前部略圓,後部側扁;背鰭刺前緣光滑,後緣粗糙,脂鰭末端似遊離,胸鰭刺前緣光滑,後緣具強鋸齒,尾鰭叉形;體灰褐色,略黃,腹部色淡,背鰭和尾鰭末端暗褐色。 [26] 
生活習性
棲息於水流緩慢、水生植物叢生的水底層,白天極少活動,夜間外出覓食。 [10] 
小型肉食性魚類,人工飼養可投餵顆粒飼料。 [35] 
分佈範圍
在中國分佈於長江、黃河、珠江及黑龍江等流域。 [13] 
中國南方廣泛分佈。 [35] 

黃顙魚物種保護

黃顙魚保護級別

2007年12月12日,黃顙魚列入《中國國家重點保護經濟水生動植物資源名錄(第一批)》。 [25] 
2011年,黃顙魚被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3.1中,等級為無危(LC)。 [11] 

黃顙魚物種現狀

黃顙魚種羣數量和成熟個體數量都比較穩定,其生存環境和範圍也沒有變化。 [11] 

黃顙魚主要價值

黃顙魚經濟價值

黃顙魚作為新興淡水養殖魚類, [3]  其主要養殖地集中在湖北、浙江、廣東、江西、安徽和湖南等地, [2]  是中國淡水名優養殖魚類。 [5]  2021年,江西黃顙魚價格穩定,由年初的22元/kg上漲至30元/kg,平均價格為26.2元/kg。 [4] 

黃顙魚食用價值

黃顙魚個體較小、肉質鮮嫩、無小刺, [9]  魚體內脂肪含量較少,多由不飽和脂肪酸組成,人體吸收率高達95%。 [8]  黃顙魚除了含蛋白質、不飽和脂肪酸、維生素等營養素外,還含有人體所必需的礦物質元素,如:常量元素(Ca、Mg)和必需微量元素(Cu、Fe、Zn、Mn、Se等)。 [7] 

黃顙魚藥用價值

黃顙魚可人藥,煮食、配製藥膳服食;味甘,性平;功能利水,消腫,祛風;主治小便不利,水腫,脾胃虛弱等症。 [12] 

黃顙魚商標價值

2021年,在中國揚州市,“寶應黃顙魚”成功註冊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地理標誌證明商標。 [27] 
參考資料
  • 1.    Species 2000 China,Catalogue of Life China,CoL China 物種2000中國節點 中國生物物種名錄  .物種2000
  • 2.    黃顙魚  .《中國大百科全書》第三版網絡版
  • 3.    Shigen Ye, Hua Li, Guo Qiao, Zhongshi Li,First case of Edwardsiella ictaluri infection in China farmed yellow catfish Pelteobagrus fulvidraco[J].Aquaculture,2009, 292: 6-10.
  • 4.    傅雪軍,龔海波,黃濱等.江西黃顙魚養殖現狀及發展建議[J].中國水產,2023(02):32-36
  • 5.    龔全,李青芝,張繼業等.四川黃顙魚產業發展現狀及建議[J].四川農業科技,2022(02):62-64.
  • 6.    農業農村部漁業漁政管理局,全國水產技術推廣總站,中國水產學會..2023中國漁業統計年鑑[M]..北 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23:45
  • 7.    宋長春,劉濤,仲崇超等.黃顙魚不同組織礦物元素的分佈及含量[J].水產學報,2023,47(08):109-117.
  • 8.    趙倩,鍾琪,徐盼盼等.褐藻糖膠對黃顙魚幼魚中脂肪酸的影響[J].核農學報,2019,33(05):917-926.
  • 9.    陳濤,趙鑫,黃凱.江黃顙魚肌肉氨基酸組成及營養分析[J].湖北農業科學,2011,50(21):4448-4450+4480
  • 10.    黃顙魚.中國生物志庫
  • 11.    IUCN Red List of Threatened Species  .REDLIST
  • 12.    王者悦.中國藥膳大辭典[M]:中醫古籍出版社,2017.10:135
  • 13.    林餘霖編著.本草綱目原色圖譜800例 4[M].北京:華齡出版社,2020.01:741
  • 14.    宋清川,駱洪洲,王立新等.全球黃顙魚研究趨勢解析[J].畜牧獸醫雜誌,2022,41(05):139-145+148
  • 15.    黎躍成編著.中國藥用動物原色圖鑑[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12:174
  • 16.    孫晨旭,張君義,丁偉主編;樸正吉,孫玉剛,劉兢珍等副主編;孫向東,李麗華,劉亞梅等編.長白山水生動物圖鑑[M].長春:吉林大學出版社,2011.12:124-125
  • 17.    葛學亮. 黃顙魚(Pelteobagrus fulvidraco)遺傳圖譜構建及生長相關性狀的QTL定位[D].東北林業大學,2010.
  • 18.    温安祥.特種水產養殖實用技術[M]..成都:四川科學技術出版社,2017.11:89-94
  • 19.    杜漢斌主編.鮎類養殖新技術[M].咸陽: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出版社,2005.01:108-113
  • 20.    雜交黃顙魚“黃優1號” 生長快 餌料係數低 抗病力強[J].海洋與漁業,2019(10):58-60
  • 21.    劉漢元,鍾雷,謝偉等.模擬漁光互補全雄黃顙魚健康精養技術[J].水產養殖,2015,36(03):24-26.
  • 22.    毛慧玲,葛欣琦,劉佳麗等.鄱陽湖黃顙魚染色體核型分析及進化地位探討[J].江西農業大學學報,2012,34(06):1222-1225
  • 23.    ITIS  .Report: Pelteobagrus
  • 24.    李明德編著.魚類生態學.天津:天津翻譯出版社,1990.12:227
  • 25.    國家重點保護經濟水生動植物資源名錄(第一批)  .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部[引用日期2024-03-15]
  • 26.    龔瑞玥,方春林,萬正義等.基於SRAP分子標記的黃顙魚屬遺傳多樣性分析[J].江蘇農業科學,2016,44(10):92-95.
  • 27.    今年上半年,揚州市再添三件地理標誌商標  .中國江蘇網
  • 28.    宋學宏,李義,楊彩根等.蘇州地區野生黃顙魚寄生蟲多樣性及其寄生特性[J].動物學雜誌,2004(01):80-84.
  • 29.    王春芳, 謝從新, 馬俊. 黃顙魚早期發育階段的攝食節律及日攝食率[J]. 水產 學雜誌, 2001, (02): 66-68.
  • 30.    李忠琦.池塘養殖黃顙魚越冬管理技術[J].鄉村科技,2023,14(24):102-104.
  • 31.    龐友. 發酵料對黃顙魚生長、存活及非特異性免疫的影響研究[D].長江大學,2024:7頁
  • 32.    温安祥.特種水產養殖實用技術.成都:四川科學技術出版社,2017.11:95-100
  • 33.    温安祥..特種水產養殖實用技術.成都:特種水產養殖實用技術,2017.11:101-102
  • 34.    杜漢斌主編.鮎類養殖新技術.咸陽: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出版社,2005.01:114-118
  • 35.    甘西,藍家湖,吳鐵軍,楊劍著. 中國南方淡水魚類原色圖鑑[M]. 鄭州: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 2017.01:257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