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鱨科

鎖定
鱨科,拉丁學名Bagridae,是脊索動物門,脊椎動物亞門硬骨魚綱,輻鰭亞綱,鮎形目中的一科。體延長,前部略平扁,尾部側扁。頭平扁,吻鈍。眼中大或小、上側位。口中大或小,前位或下位。該科魚類是淡水夜行性魚類,棲息於河川溪流中,在非洲以及從日本至婆羅洲的亞洲都有分佈。
中文學名
鱨科
拉丁學名
Bagridae
動物界
脊索動物門
亞    門
脊椎動物亞門
硬骨魚綱
亞    綱
輻鰭亞綱
鮎形目
鱨科

鱨科簡介

上頜突出,大於下頜。兩頜及齶骨具絨毛狀牙帶。頭部具須4對鰓蓋膜不與峽部相連。鰓蓋條7~13。皮膚光滑。尾鰭圓形、截形或叉形。全世界30屬,約201種;國內5屬,32種;天津3屬,4種 [1] 
其背鰭向後漸側扁。頭頂裸露或被皮膜。口下位或亞下位,弧形。上、下頜有絨毛狀齒帶。犁骨具齒。前後鼻孔分離,相距甚遠。有須4對,其中鼻須1對,上頜須1對,下頜須2對。鰓孔寬闊,鰓膜不與峽部相連。背鰭短,有硬刺;其後又或長或短的脂鰭。胸鰭具硬刺,刺後緣通常有鋸齒,前緣光滑或具較弱鋸齒。尾鰭叉形,內凹,平截或圓形。側線完全 [2] 
鱨科動物

鱨科形體特徵

體延長,頭較大,寬而扁平。有須4對,包括2對吻須及2對頤須。體裸露無背鰭具I硬棘及6-7軟條;具脂鰭,略高而長,後部與尾部分離;胸鰭硬棘具鋸齒緣。主要棲息於河川溪流中。白天多躲在岩石孔隙中,黃昏或夜間才出來活動或覓食。鱨科魚類的身體延長,頭部寬大而扁平,通常有4對須,包括2對吻須及2對頤須。體表裸露無鱗片被覆,背鰭有1枚硬棘及6-7枚軟條。具脂鰭,略高且長,後部與尾部分離,胸鰭硬棘邊緣為鋸齒狀。

鱨科食性特徵

鱨科 鱨科
淡水夜行性魚類,肉食。肉食性魚類,一般以小魚、水生昆蟲以及甲殼類等為食。

鱨科棲息環境

鱨科魚類主要棲息於河川溪流中,白天常躲在岩石孔隙,黃昏或夜間才出來活動或覓食。棲息於江河底層,為小型的肉食性魚類,人工養殖可馴化吃顆粒飼料 [3] 

鱨科分佈地域

分佈於非洲以及從日本至婆羅洲的亞洲,全球粗估約有30屬210種,台灣紀錄1屬3種。

鱨科主要種類

烏蘇裏擬鱨中臀擬鱨長吻鮠、鱯、條紋鮠江鼠大鰭鱯斑貓鱨黃顙魚擬鱨斑鱯大鰭鱯瓦氏黃顙魚Pelteobagrus vachelli、粗唇鮠Leiocassis crassilabris、叉尾鮠Leiocassis tenuifurcatus 、短尾擬鱨Pseudobagrus brevicaudatus 、切尾擬鱨Pseudobagrus truncatus、凹尾擬鱨Pseudobagrus emarginatus、絲尾鱯Mystus wyckioides、越鱯Mystus pluriradiatus、紅尾護頭鱨Phractocephalus hemioliopterus等。
參考資料
  • 1.    李明德編著,天津魚類志,天津科學技術出版社,2011.09,第93頁
  • 2.    蔡文仙主編;張建軍,王守文副主編,黃河流域魚類圖志=FISHES OF THE YELLOW RIVER VALLEY,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出版社,2013.07,第205頁
  • 3.    甘西,藍家湖,吳鐵軍,楊劍著,中國南方淡水魚類原色圖鑑,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7.01,第255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