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漢語漢字)

鎖定
新(拼音:xīn)為漢語一級通用規範漢字(常用字) [9]  。此字始見於商代甲骨文,古字形一般認為模擬用斧頭類的工具“斤”伐木。“新”是“薪”的初文,本義表示砍伐木頭,轉指柴薪,用作名詞,此義後用“薪”表示。“新”的常用義為初始的、剛出現的,再引申為動詞,表示更新,也引申指新婚時的人或事物。“新”還指最近、剛剛,用作副詞。 [14] 
中文名
拼    音
xīn
部    首
五    筆
USRH [2] 
倉    頡
YDHML [2] 
鄭    碼
SUFP [2] 
筆    順
點、橫、點、撇、橫、橫、豎鈎、點、點、撇、撇、橫、豎
字    級
一級(編號:2994) [9] 
平水韻
上平聲·十一真 [3] 
異體字
𢀝、𤗔、𤗟、𣂺、𨐏
結    構
左右結構
注音字母
ㄒㄧㄣ
筆畫數
13(部首4,部首外9)
統一碼
65B0 [2] 
國標碼
D0C2
四角碼
0292₁
造字法
形聲字

字源演變

“新”的字形演變過程(文中出現序號參照此圖所示文字)
“新”字在古文字中有兩種寫法,一種由“”“”組成,如圖1、2,另一種由“〔圖A〕”“斤”組成,如圖3。“斤”(圖B)像斧子一類的工具,表示用斧子砍伐的意思,“辛”字在這裏是表音的聲旁。“新”即後世“薪”的初文,《説文》的解釋是:“新,取木也。”本義為打柴,動詞。後來“辛”字下部被改成“木”,以強調砍伐樹木的意思。
有些人認為新字從斤從𣓀會意。𣓀即榛的古字。“𣓀樹生長於土山甚多,不大不小,易於伐取,是上古重要的木質燃料,也是燒木炭的主要原料。”故以“斤”“𣓀”會意”。段玉裁認為“當作從斤木,辛聲,非從𣓀聲也”。段氏的看法是正確的。“𣓀”由“辛”“木”二部件構成。既然甲骨文中有從斤從辛的“新”字,那麼從斤從𣓀之“新”就應分析為從斤從木辛聲。“辛”和“新”上古皆為心母真部字,讀音相同。斤是斧子,從斤從木表示用斧子砍柴,這種分析顯然要比從斤𣓀聲説更契合於新字“取木”的本義。從斤從𣓀會意説是不可取的,因為砍柴就其近便,不拘一種樹木,沒有根據説先民用的木柴多取自榛樹。
金文字形(圖4、圖5、圖6)和戰國文字字形(圖8、圖9、圖10)中,右邊“斤”的形體發生了變化。篆文中的“新”字(圖11)整齊並文字化,小篆中的“新”字(圖12)則在“辛”下平添了“木”底,把字的筆畫由簡變繁了。漢代的隸書中的“新”字(圖14和圖15)則繼承了其金文形體而把“辛”旁變成“親”。隸變後楷書寫作“新”,如今規範化用“新”。由於“新”為引申義所專用,“柴薪”之義便又另加義符“艸(艹)”寫作“薪”來表示。 [1]  [14] 
“新”字雖然在現存古籍中未見用於“取木”的,但它的後出分別文“薪”則有作“取木”用例證。如《詩經·豳風·七月》:“採荼薪樗,食我農夫。”“薪樗(chu)”就是從臭椿樹砍取木柴。引申指砍取的木柴,這就是後世常用的柴薪義。馬王堆漢墓帛書《十六經·順道》:“百姓斬木艾新而各取富焉。”這裏的“新”即指柴薪。
至於表示打柴義的“新”為何會產生新舊之新的意思,有些人認為“新”用於新舊義是字的借用。如朱駿聲《説文通訓定聲》雲:“假借為鮮。”趙誠《甲骨文簡明詞典》:“用作新舊之新則為借音字。”另有一些人認為新舊義是從本義引申來的。段玉裁説:“取木者,新之本義,引申之,為凡始基之稱。”不知“取木”義是怎樣引申出“始基之稱”的,説得含糊其辭。清代徐灝《説文解字注箋》認為:“斫木見白新也。凡物之易於更新者莫如木,故取義焉。”也説得模稜兩可。張舜徽《説文解字約注》吸收了徐灝的合理部分而加以申述説:“以斧析木而鮮白之色見矣,此新舊之義所從出也。自後世以薪代新,遂專用為新舊義矣。”斫木顯出鮮白色是一種常見現象。《史記·孫子吳起列傳》載,齊國軍師孫臏用減灶之法使魏將龐涓誤以為齊軍因害怕而不斷逃跑,於是龐涓“乃棄其步軍,與其輕鋭倍日並行逐之。孫子度其行,暮當至馬陵。馬陵道狹,而旁多阻隘,乃伏兵。乃斫大樹白而書之曰:‘龐涓死於此樹之下。’”龐涓夜至樹下,看見樹上發白,點火照看,齊軍萬弩俱發,魏軍大亂,龐涓自知智窮,自刎而死。這是巧用斫木現白現象的一個實例。由於斫木現白,故新引申而有鮮潔義。《文子·上仁》:“不敢清明者,處濁辱而不敢新鮮。”此“新鮮”與“濁辱”相對,指清潔。由鮮白義再引申出剛出現的或未曾使用過的之義,與舊相對。這一意義在甲骨文中就已經有了。如《殷契粹編》910:“其奠新鬯(chàng)。”這是説用新釀造的鬯酒進行奠祭。
如此看來,引申説要比假借説更合事理。這裏的關鍵是不能直接將新的新舊義與柴薪義聯繫起來考慮,那樣自然會因二者之間找不到引申線索而得出新舊義為假借用法的結論。如果以鮮潔義為中介,引申關係還是很清楚的。 [14] 

詳細釋義

拼音
詞性
釋義
英譯
例句
例詞
xīn
形容詞
剛出現的或剛經驗到的(與“舊、老、陳”相對)
new;
original;
beginning
《詩經·豳風·東山》:“其新孔嘉,其舊如之何?”
唐·白居易《錢塘湖春行》:“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
趙樹理《張來興》:“水庫裏養的魚很多,已經給這素不吃魚的山莊,形成吃魚的新習慣。”
新聞;新生;新風;日新月異
性質上變得更好的(與“舊”相對)
good
唐·韓愈《與鳳翔邢尚書書》:“赫赫乎,洸洸乎,功業逐日以新,名聲隨風而流。”
魯迅《一件小事》:“獨有這一件小事,卻總是浮在我眼前,有時反更分明,教我慚愧,催我自新,並且增長我的勇氣和希望。”
新文化;新社會
結婚時的或剛結婚不久的
new-married
唐·杜甫《佳人》:“但見新人笑,那聞舊人哭。”
新娘;新郎;新婚
沒有用過的;剛用不久的(與“舊”相對)
new
漢·無名氏《古豔歌》:“衣不如新,人不如故。”
北周·庾信《和春日晚景宴昆明池》:“小船行釣鯉,新盤待摘荷。”
老舍《龍鬚溝》第三幕第二場:“趙老穿着新衣,胸前佩紅綢條,昂然地進來。”
新筆;新衣
名詞
(Xīn)朝代名。公元8-23年,王莽代漢稱帝,國號新。參看主詞條“新朝



柴薪,後作“薪”
firewood
馬王堆·漢墓帛書《十六經·順道》:“百姓斬木艾新而各取富焉。”

新的人或事物
new
《論語·為政》:“温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左傳·昭公十四年》:“禮新,敍舊,祿勳,合親。”
唐·韓愈《送窮文》:“攜朋挈儔,去故就新。”
嘗新;推陳出新;辭舊迎新
(Xīn)姓氏用字,參看主詞條“新姓



(Xīn)新西蘭的簡稱



(Xīn)中國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的簡稱



動詞
改變舊的;使變新
renew;
make new
《尚書·胤徵》:“舊染污俗,鹹與唯新。”
宋·范仲淹《刻唐祖先生墓誌於賀監祠堂序》:“嘆其真堂卑陋以甚,乃命工度材而新之。”
耳目一新;改過自新
副詞
新近;剛剛
newly;
recently
《韓非子·説林上》:“魯季孫新弒其君,吳起仕焉。”
《後漢書·荀彧傳》:“操以紹新破,未能為患,但欲留兵衞之,自欲南征劉表。”
沙汀《困獸記》一:“宴會的地點是鎮外一家新開張的茶社。”
(參考資料:《現代漢語詞典》 [5]  《漢語大字典》 [4] 

古籍訓釋

説文解字

【卷十四】【斤部】息鄰切(xīn)
取木也。從斤,𣓀聲。 [6] 

説文解字注

“取木也”注:取木者,新之本義。引申之,為凡始基之偁。《采芑》傳曰:“田一歲曰葘,二歲曰新田。”其一耑也。
“從斤,𣓀聲”注:當作從“斤木,辛聲”,非從𣓀聲也。息鄰切,十二部。 [10] 

廣韻

息鄰切,平真心 ‖ 辛聲真2部(xīn)
新,新故也。亦姓,《國語》晉大夫新穆子。又複姓,二氏。何氏《姓苑》有新和氏。《陳留風俗傳》雲:“畢公封於新垣,後因氏焉。”魏將新垣衍改為梁垣氏。息鄰切。三。
【校釋】新穆子:當作“新穉穆子”。《國語·晉語九》:“趙襄子使新穉穆子伐翟。”吳韋昭注:“新穉穆子,晉大夫新穉狗。”《元和姓纂》卷三:“新,出自荀氏,新稚穆子之後別為新氏。” [11] 

康熙字典

【卯集下】【斤部】 新
古文:𢀝
《唐韻》息鄰切。《集韻》《韻會》斯人切。《正韻》:斯鄰切,並音辛。《説文》:取木也。
又《博雅》:初也。《易·大畜》:日新其德。《書·胤徵》:鹹與惟新。《詩·豳風》:其新孔嘉。《禮·月令》:孟秋,農乃登穀,天子嘗新,先薦寢廟。
又《唐書·禮樂志》:正旦羣臣上千秋萬歲壽,制曰履新之慶。
又姓。《晉語》:新穆子。
又複姓。《史記·魯仲連傳》:新垣衍。註:索隱曰:新垣,姓。衍,名也,為梁將。
又州名。漢屬合浦郡,梁立新州。
又《詩·小雅》:薄言采芑,於彼新田。《朱傳》:田一歲曰葘,二歲曰新田。
又《韻補》葉蘇前切。《道藏歌》:終劫複始劫,愈覺靈顏新。道林蔚天京,下光諸他仙。 [7] 

字形書法

字形對比

字形對比(宋體) 字形對比(宋體) [2]

書寫提示

新字書寫提示 新字書寫提示
“親”“斤”寬窄相當,頂部“親”高,底部“斤”低。“親”,各橫筆右端都抵豎中線;“立”,下橫起筆偏左,在橫中線上側“朩”,末筆點略小,為“斤”讓位,收筆於豎中線。“斤”,居右半格;豎撇伸向“親”下側;橫在橫中線上側。 [12] 

書法欣賞

音韻彙集

上中古音

時代
聲韻系統名稱
韻部
聲母
韻母
先秦
高本漢系統

s
i̯ĕn
先秦
王力系統
s
ǐen
先秦
董同龢系統
s
jen
先秦
周法高系統
s
jien
先秦
李方桂系統
s
jin
西漢


東漢




jiən


jiən
南北朝
宋北魏前期
真諄臻

jien
南北朝
北魏後期北齊
真諄臻

jien
南北朝
齊梁陳北周隋
真諄臻欣

jien
隋唐
擬音/高本漢系統

s
i̯ĕn
隋唐
擬音/王力系統

s
ǐěn
隋唐
擬音/董同龢系統

s
jen
隋唐
擬音/周法高系統

s
iɪn
隋唐
擬音/李方桂系統

s
jĕn
隋唐
擬音/陳新雄系統
s
ǐen
(參考資料:漢典 [8] 

韻書集成

韻書
字頭
小韻
韻攝
聲調
韻目
聲母
聲類
開合
等第
清濁
反切
擬音
廣韻
平聲
上平十七真

開口呼
全清
息鄰切
sjen
集韻
平聲
上平十七真
開口呼
次清
斯人切
sien
禮部韻略

平聲





斯人切

增韻

平聲





斯人切

中原音韻

陰平
真文

齊齒呼

全清

siən
中州音韻

平聲
真文





斯津切

洪武正韻

平聲
八真


全清
斯鄰切
siən
分韻撮要
陰平
第八賓稟嬪畢
(參考資料:漢典 [8] 

方音集成

注意:方言字音的聲母和韻母用國際音標標註;各方言點的字音以當地城區中老年人口音為依據,僅作參考
方言類別
方言點
聲母及韻母
調值
調類
備註
官話(北京官話)
北京
ɕin
55
陰平

官話(冀魯官話)
濟南
ɕiẽ
213
陰平

官話(中原官話)
西安
ɕiẽ
21
陰平

官話(西南官話)
武漢
ɕin
55
陰平

官話(西南官話)
成都
ɕin
44
陰平

官話(江淮官話)
合肥
ɕin
212
陰平

官話(江淮官話)
揚州
ɕiŋ
21
陰平

晉語
太原
ɕiŋ
11
平聲

吳語
蘇州
sin
44
陰平

吳語
温州
saŋ
44
陰平
文讀
seŋ
44
陰平
白讀
湘語
長沙
ɕin
33
陰平

湘語
雙峯
ɕiɛn
55
陰平

贛語
南昌
ɕin
42
陰平

客家話
梅縣
sin
44
陰平

粵語
廣州
ʃɐn
53/55
陰平

粵語
陽江
ɬɐn
33
陰平

閩語(閩南片)
廈門
sin
55
陰平

閩語(閩南片)
潮州
siŋ
33
陰平

閩語(閩東片)
福州
siŋ
44
陰平

閩語(閩北片)
建甌
seiŋ
54
平聲

(參考資料:《漢語方音字彙》 [13]  、漢典 [8] 
參考資料
  • 1.    李學勤主編;趙平安副主編.字源[M]:天津古籍出版社;遼寧人民出版社,2013.07:1242
  • 2.      .漢典[引用日期2018-12-10]
  • 3.    十一真  .搜韻[引用日期2018-12-10]
  • 4.    漢語大字典編輯委員會編纂. 漢語大字典 第2版[M]. 四川辭書出版社;崇文書局, 2010.04:2172-2173
  • 5.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編. 現代漢語詞典 第7版[M]. 北京:商務印書館, 2016.09:1458
  • 6.    劉野 編.欽定四庫全書薈要 第80冊 經部 小學類.長春;深圳:吉林出版集團有限責任公司;海天出版社,2005年05月第1版:364
  • 7.    漢語大詞典編纂處整理. 康熙字典 標點整理本[M]. 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 2008.08:428
  • 8.    “新”的音韻方言  .漢典[引用日期2018-12-10]
  • 9.    國務院關於公佈《通用規範漢字表》的通知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門户網站[引用日期2023-09-11]
  • 10.    《説文解字 最新整理全註譯本》編委會編. 説文解字 最新整理全注全譯本 第5卷[M]. 北京:中國書店, 2010.12:2373
  • 11.    餘乃永校注. 新校互注宋本廣韻[M]. 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 2000.07:102
  • 12.    商務印書館辭書研究中心 編.新華寫字字典 第2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11:386-387
  • 13.    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語言學教研室編.漢語方音字彙(第二版重排本)[M].北京:語文出版社,2003.06:292
  • 14.    楊琳編.漢字形義與文化[M].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12.08:424-425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