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新鄉市檔案局

鎖定
新鄉市檔案局是市委、市政府主管全市檔案工作的職能機構,為市委、市政府直屬事業單位。新鄉市檔案局受市政府授權,行使全市檔案行政管理職能。
中文名
新鄉市檔案局
建立時間
1948年11月
職    能
行使全市檔案行政管理
性    質
職市委、市政府直屬事業單位

新鄉市檔案局歷史沿革

1948年11月,中共新鄉市委、市政府在新鄉縣小冀鎮成立,新鄉市黨政機關文書檔案工作開始形成,新鄉市檔案事業由此建立和逐步發展起來。
1948年11月至1959年6月,是檔案事業創建階段。1949年5月,新鄉市軍事管制委員會發布了《關於保護和收集國民黨政權機關檔案的通知》,1951年6月,新鄉市人民政府制定《公文處理暫行辦法》,1955年,新鄉市委秘書處印發《關於貫徹<中央辦公廳關於收集黨的歷史檔案的通知>的通知》。新鄉市委、市政府先後建立了機關檔案室,制定了文書處理部門立卷歸檔制度,擔負本機關的檔案管理工作,履行全市黨、政機關檔案業務指導工作。同年,市直機關、企事業單位大都建立了檔案室或檔案專櫃。1958年,全市共建立檔案室78個,配備專、兼職檔案管理幹部137人,經過多次業務培訓,整理了建國以來積存的文件和部分歷史檔案資料,為肅匪反霸、土地改革、以及經濟工作的發展,提供了大量的檔案和資料。
1959年6月至1966年5月,是檔案事業全面發展階段。1959年6月,新鄉市檔案管理處建立,下設檔案館,統一管理全市黨、政檔案工作。與此同時,市直機關和部分企、事業單位都相繼建立了檔案室。1965年3月,新鄉市委成立“檔案鑑定領導委員會”,對建國以來形成的73259卷文書檔案進行了清理、鑑定,並按保管期限的規定重新組卷26316卷。
1966年至1976年的“文化大革命”中,檔案工作受到嚴重干擾和破壞。檔案工作機構被撤消,幹部被調離,制度被廢棄,已經形成的檔案部分遭到破壞,應該歸檔的材料沒有歸檔,給黨和國家的檔案事業造成難以挽回的損失。粉碎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團以後,全市檔案工作開始恢復和發展。特別是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檔案事業進入新的歷史發展階段。根據國家檔案局提出的“恢復、整頓、總結、提高”的方針,1979年6月市委辦公室制定了《1979-1985年新鄉市文書檔案工作規劃和科技檔案工作意見》,同年7月恢復了新鄉市檔案管理處和市檔案館,1980年4月撤處建局,成立了新鄉市檔案局。1983年10月,中共新鄉市委決定:新鄉市檔案局和市委辦公室合署辦公。1985年4月,市委、市政府調整了檔案工作的領導體制,市檔案局列入市政府序列,為市政府的直屬部門,市檔案館歸檔案局管理。全市初步形成了以機關、團體、企事業單位的檔案室工作為基礎,以檔案館工作為主體,以檔案幹部培訓和學術研究為先導,以檔案業務指導工作為組織中心的初具規模的檔案事業體系形成。1986年2月新鄉市區劃調整後,原新鄉地區檔案局、館併入新鄉市檔案局、館,局內設辦公室、文書檔案指導科、科技檔案指導科。兩館合併後市檔案館規格定為副縣級,編制34人,內設4個科室,館藏檔案資料145200卷(冊),隸屬市檔案局領導。各縣(市、區)也相繼成立了檔案局、館。1996年12月,根據《新鄉市直機構改革實施意見》,新鄉市檔案局改為事業單位,規格為正處級,由市委辦公室管理,2005年4月,經市委常委會研究,市檔案局從市委辦公室劃出,作為市委、市政府直屬事業單位,其它不變。2007年6月市檔案館由財政全供事業單位變更為參照公務員管理單位。

新鄉市檔案局局館發展

1、檔案基礎設施不斷改善。全市13個國家綜合檔案館,大部分都有較規範的檔案庫房,輝縣、延津、封丘縣、鳳泉區、衞濱區檔案館添置密集架保存檔案。新鄉市檔案大樓工程項目在市委、市政府的關心支持下,於2007年6月2日破土動工,建築面積達18000㎡,各項指標按《檔案館建築設計規範》設計,符合檔案儲藏、管理、服務等專業標準,檔案大樓正在緊張施工。長垣縣檔案局2006年動工的2000㎡檔案樓正在建設中,衞輝市檔案館庫建設已列入市委、市政府的議事日程。有的檔案館在館庫緊張的情況下,想盡辦法改善檔案館庫房的保管條件,確保檔案的絕對安全,各種設施設備不斷增加。
2、檔案資源建設取得新進展。市檔案館採取多種形式開展檔案徵集接收工作,在社會上廣泛徵集到了一大批散存珍貴檔案資料:清康熙四十年聖旨,太平天國時期的婚約證,明清、民國時期的地契、石刻拓片、族譜,名人字畫,日偽時期新鄉畫冊、明信片,著名攝影家牛子祥50年以來拍攝的10萬餘張照片檔案等。館藏檔案資料日漸豐富,檔案種類逐漸增多,檔案管理水平逐步提高,檔案利用工作為新鄉市各項事業的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輝縣市檔案館徵集接收範青榮、劉守成等名人檔案,新鄉縣檔案館徵集了黨和國家領導人視察新鄉縣照片、光盤,衞輝市檔案館接收漢字研究學者王永寬的漢字研究書稿和參考資料,衞濱區檔案館收集“第二屆儒家倫理與東亞地區公民道德論壇”會議材料。改善了館藏結構,豐富了館藏內容,為社會各界提供利用服務奠定了基礎;完成了全市86個社區建檔和全市75個單位2823名公務員的登記建檔工作。新鄉市社區檔案工作做法在“河南省檔案工作服務創新現場會”上作了典型發言,受到了市委、市政府領導的重視和省檔案局領導讚譽;哪裏有檔案,哪裏就有檔案服務,先後完成了信用、領導幹部公務、經濟園區、工業園區、高效農業觀光園區、生態觀光園區和旅遊景區、太空育種、綠色農業原陽大米等建檔工作。
3、檔案基礎業務建設加快發展。全市13個國家綜合檔案館於1988年開始開展了達標上等級工作,1991年全部晉升為省先進檔案館。1993年開始按省檔案館新標準轉軌定級或達標,1995年11月,新鄉市檔案館在全省十七個地市中率先獲“省一級標兵檔案館”稱號。1997年長垣縣檔案館在豫北五地(市)的縣級檔案館中率先達省一級標兵檔案館。1998年獲嘉縣檔案館通過省三級標兵檔案館認定。1999年輝縣市、延津縣、封丘縣檔案館分別進入“省二、三級標兵檔案館”行列。“十五”以來,全市各級國家綜合檔案館按照《河南省各級國家綜合檔案館等級標準》開展了認證工作。2003年,封丘縣檔案館順利通過省二級標兵檔案館驗收。2005年,新鄉縣、鳳泉區、紅旗區檔案館通過河南省二級檔案館認證。2006年,延津縣、牧野區檔案館通過河南省二級檔案館認證。2007年,衞濱區檔案館通過河南省二級檔案館認證。2008年,輝縣市、延津縣檔案館積極準備國家二級檔案館認證工作。全市13個國家綜合檔案館全部達到省級標兵檔案館標準,其中一級標兵檔案館2個,二級標兵檔案館8個,三級標兵檔案館3個。 [1] 

新鄉市檔案局事業發展

1985年,新鄉市檔案工作領導體制調整後,加強了機關檔案工作的領導。1988年,依照《檔案法》規定在市屬一、二級機構及所轄的四區、八縣(市)直機關都建立了檔案機構或綜合檔案室,配備了專兼職檔案員。市檔案局加強機關檔案工作指導,採取“抓系統、系統抓”,一級抓一級,條塊相結合的方法,按單位性質組成檔案協作組定期開展活動,集中指導與個別指導相結合,檔案工作逐步實現規範化、標準化管理。1988年以來,新鄉市檔案局依照《河南省機關檔案升級、定級意見》,制定了《新鄉市機關檔案升級、定級意見》,積極開展機關達標升級工作。按照《機關檔案工作等級標準》,在全市597個機關檔案室開展了達標升級工作。597個一級機構檔案室全部達到等級標準,其中達省標市(縣)一級檔案室443個, 創建最佳系統35個,優秀檔案室86個。76個科技事業單位檔案管理達標75個,其中達國家二級檔案管理標準7個。
1985年以來,市檔案局對企業檔案工作進行調查摸底、分類排隊,加強檔案業務指導工作。全市658個企業完成建檔工作,在此基礎上,開展了企業檔案管理工作的達標升級和目標考評。限額以上企業66家中,37家企業檔案管理工作達到了省(部)級以上先進標準。其中,達國家一級檔案管理標準2家、國家二級檔案管理標準9家、省(部)級檔案管理標準26家。147個鄉鎮機關檔案管理全部達省級標準。
新鄉市的農業、農村檔案工作始於六十年代。1986年以來,根據農村經濟體制改革的實際情況,市檔案局重點抓了建檔試點工作。1992年,制定印發了《新鄉市村級檔案管理暫行辦法》、《關於建立健全村級檔案的幾點意見》,在全市範圍內開展村級建檔工作。1998年,為貫徹黨的十五屆三中全會和全國、全省農業和農村檔案工作會議精神,市檔案局、農業局、鄉鎮企業局聯合召開了全市農業農村檔案工作會議,全面總結過去農業、農村檔案工作情況,安排部署今後檔案工作的任務。全市3553個行政村建檔率達87%。
檔案工作貢獻力不斷提升。依法開展檔案各項工作,增強全市各級檔案部門的服務意識。一是開展現行文件服務工作,市檔案局抓住市委、市政府成立行政服務中心的機遇,在市行政服務中心開設了“政策法規閲覽處”暨“現行文件服務中心”,無償向社會各界和人民羣眾提供“紅頭文件”閲覽服務。市委書記、市長曾專門批示肯定了現行文件服務中心的成績。《河南日報》、《中國檔案報》、《大河報》、省、市電視台等媒體多次對現行文件服務工作進行了宣傳和報導。2005年,市檔案館被確定為市委、市政府指定的政務信息場所。有條件的縣(市)區已設立現行文件服務中心;二是編研檔案資料為領導決策服務。新鄉市檔案館先後編研出版了《新鄉大事記》、《中共新鄉市委大事記》、《新鄉市人民政府大事記》、《黨代會簡介》、《人代會簡介》、《政協會簡介》、《工代會簡介》、《團代會簡介》、《婦代會簡介》、《檔案文摘》、《信用檔案摘編》、《新鄉市國防體育協會專題概要》、《新鄉專區歷年各種自然災害彙編》、《工業文件史料彙編》、《歷年基礎數字彙編》、《新鄉旅遊指南》、《新鄉名勝景點故事選》、《新鄉山水名勝詩詞選》、《新鄉民間傳説選編》、《牧野名人選》、《黨和國家領導人視察新鄉紀實》、《新鄉市檔案珍品薈萃》、《新鄉市市場指南》、《滄桑鉅變話新鄉》、《人民的重託》、《神聖使命》、《新鄉大事百年回眸》、《血鑄中華魂》、《魅力新鄉》、《新鄉土特產專題概要》、《新鄉革命老區發展紀實》等編研材料30餘種。
2003年,非典型性肺炎疫情發生後,新鄉市檔案館利用館藏檔案資料,整理出新鄉地區有記載以來各種傳染病發生情況,編印《檔案信息摘編》分送市委、市政府領導和“非典”防治指揮部。市“防震減災”會議後,市檔案館積極到省檔案館和有關部門查閲檔案資料,整理了公元前519年以來河南省發生的4.5級以上地震情況、1524年至1985年間震中在新鄉市區的情況;2004年,在新鄉市農業税費改革工作中,市檔案館整理了新鄉市解放以來農業税制沿革情況,編印《檔案信息摘編》送領導參閲。市委常委、常務副市長範學貴看後在材料上作了重要批示“檔案局提供的此類材料很有價值,盼再接再厲,提供更多的有價值的數據供幹部瞭解我市各項政策的歷史沿革”;圍繞新鄉“五城”創建,挖掘館藏檔案資料,在《新鄉日報》開設“瞭解新鄉、熱愛新鄉、建設新鄉”欄目,彙編和撰寫新鄉古往今來名、勝、特、優方面的文章,在該欄目刊登稿件55篇;圍繞社會熱點開展真情服務,全心全意為羣眾辦實事辦好事。2003年,與市民政局聯合向市政府遞交了《關於對低保對象免收查文件費用的請示》,得到了市政府的及時批准和支持,免收諮詢、服務、證明等一切費用,以實際行動為人民羣眾排憂解難;檔案館還不斷拓寬服務領域,改善服務條件,在接待室增添了飲水機、老花鏡、筆墨紙硯等便民用具。實行“首問負責制”、“全天接待制”,印製了“檔案服務告知卡”,發給每位來館查檔者,使每位利用者都能得到熱情、周到的服務。市檔案館每年接待檔案利用者1萬餘人次,調閲檔案資料近2萬卷(冊)。河南電視台新聞聯播曾以“新鄉檔案走近尋常百姓”為題目,播發了新鄉市檔案館幫助衞河老船工查閲檔案、維護合法權益的實況。全市各綜合檔案館已經成為反映新鄉經濟、文化狀況的重要陣地。
不斷加強檔案信息化建設。2000年市檔案局、館在互聯網開通“新鄉檔案信息網”,建立了檔案數據庫,有重點地開展館藏檔案的文件級目錄輸入工作。已導入、彙總民國檔案、革命歷史檔案、知青、招工、市委、市政府、原地委、行署檔案等共計40餘萬條數據,實現微機和互聯網上檢索、查詢。完成了2823份公務員情況登記表和牛子祥、詹耀福的館藏照片檔案的掃描、轉換、刻錄和數字歸檔。在“新鄉檔案信息網”主頁上設置信箱和公告版,開闢了網上查詢服務等;2006年,為迎接市第九次黨代會的召開,編印了新鄉市歷屆黨代會簡介等資料,並利用館藏照片在“新鄉檔案信息網”上推出專題欄目。用照片這種真實、直觀、形象的載體展示了新鄉近70年在城建、交通、商業等方面發生的巨大變化,激發廣大人民羣眾熱愛黨、熱愛新鄉的豪情,鼓舞幹部羣眾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團結一心,共建和諧新鄉的激情。6、檔案科研、教育有了新推進。市檔案局重視檔案科研項目組織引導、申報立項和科研成果的推廣應用工作,採取有效措施,激勵專業技術人員探索新領域、研究新課題的積極性。1989年至2007年,有27個檔案科研項目獲國家、省檔案局優秀科技成果獎。其中,國家檔案局優秀科技成果三等獎1項,省檔案局優秀科技成果一等獎3項、二等獎10項、三等獎13項。2005年市檔案局、館的科研工作受到市委、市政府表彰。
為了提高本市檔案管理工作人員的專業素質,市檔案局十分重視檔案幹部的專業教育和業務培訓。1985年9月,河南廣播電視大學在新鄉市開設兩個檔案專業教學班,共有114名檔案工作人員參加學習(其中市檔案局、館人員8名)。經過三年的學習考試,114名學員於1988年全部按期畢業。1998年10月,省檔案局會同鄭州航空工業管理學院和省自學考試委員會,開設了檔案學本科段成人自學教學班,新鄉市有8名檔案工作人員參加了學習,8名學員於2001年12月經考試合格按期畢業,其中有6名學員取得了檔案學學士學位。市檔案局還注重採取多種形式加強培訓工作,定期、不定期舉辦檔案人員崗位培訓、專業培訓和檔案事業繼續教育培訓。1988年到2007年,共培訓學員3430人次。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