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新縣鎮

(福建省莆田市涵江區轄鎮)

鎖定
新縣鎮,隸屬福建省莆田市涵江區,地處涵江區北部山區,東與福清市東張鎮交界,南與萩蘆鎮毗連,西鄰白沙鎮莊邊鎮,北接大洋鄉 [3]  全鎮行政區域面積133平方千米。 [2]  截至2019年末,新縣鎮户籍人口21787人。 [2] 
1960年10月,新縣公社改為新縣區。1965年7月,撤區並鄉,析大洋公社,新縣公社,屬莆田縣。1984年9月,新縣公社改為新縣鄉。1992年9月,鄉改鎮。2002年2月,新縣鎮劃歸涵江區管轄。 [3]  截至2021年10月,新縣鎮轄15個行政村, [1]  鎮人民政府駐湘溪西路62號。 [3] 
2011年,新縣鎮財政總收入746.26萬元。從各主要税種看,完成營業税53萬元,增值税11萬元,企業所得税6萬元,個人所得税7萬元。人均財政收入331元。2011年,新縣鎮農民人均純收入5610元。 [3]  截至2019年末,新縣鎮有6個工業企業,有營業面積超過50平方米的超市或綜合商店3個。 [2] 
中文名
新縣鎮
別    名
湘溪
行政區劃代碼
350303108
行政區類別
所屬地區
福建省莆田市涵江區
地理位置
涵江區北部山區
面    積
133 km²
下轄地區
15個行政村
政府駐地
湘溪西路62號
電話區號
0594
郵政編碼
351125
氣候條件
南亞熱帶山地季風氣候
著名景點
夾漈草堂
䂬溪宮
車牌代碼
閩B
人    口
21787人(2019年)

新縣鎮歷史沿革

宋元代,屬興化縣。
明代,劃歸莆田縣屬廣業裏。
清代,屬四區廣業裏。
民國時期,屬廣業區、四區、新縣鄉、遊洋鄉。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屬莆田縣第十區、十二區,區公所設新縣楓岑亭。
1958年8月,成立新縣公社,屬莆田縣。
1960年10月,新縣公社改為新縣區。
1965年7月,撤區並鄉,析大洋公社,新縣公社,屬莆田縣。
1984年9月,新縣公社改為新縣鄉。
1992年9月,鄉改鎮。
2002年2月,新縣鎮劃歸涵江區管轄。 [3] 

新縣鎮行政區劃

2011年末,新縣鎮轄新縣、文筆、張洋、鞏溪、廣宮、墘頂、上茅、洋林、仙安、白雲、泗洋、外坑、大所、大賢、白鶴15個村民委員會,下設187個村民小組。 [3] 
截至2021年10月,新縣鎮轄15個行政村, [1]  鎮人民政府駐湘溪西路62號。 [3] 
新縣鎮區劃詳情
新縣村
上茅村
泗洋村
文筆村
洋林村
大所村
張洋村
仙安村
大賢村
墘頂村
白雲村
白鶴村
廣宮村
外坑村
鞏溪村

新縣鎮地理環境

新縣鎮位置境域

新縣鎮地處涵江區北部山區,東與福清市東張鎮交界,南與萩蘆鎮毗連,西鄰白沙鎮莊邊鎮,北接大洋鄉 [3]  全鎮行政區域面積133平方千米。 [2] 

新縣鎮地形地貌

新縣鎮地形由低山、丘陵和河谷盆地組成,以山地為主,山丘頂部多剝蝕夷平面;河谷盆地較為平坦、開闊。地勢東高西低,由東向西傾斜。境內最高峯尖山尾位於泗洋村附近,海拔897.7米;最低點位於後洋山境內,海拔185米。 [3] 

新縣鎮氣候

新縣鎮屬南亞熱帶山地季風氣候,雨水充沛,年平均氣温18.6℃,無霜期355天,年平均降雨量1525毫米。 [3] 

新縣鎮水文

新縣鎮境內河道屬萩蘆溪上游,流域面積48平方千米;有二級河兩條,總長34.7千米;三級河4條,總長5.4千米;四級河6條,總長23千米。河網密度為1.31千米/平方千米。境內最大的河流為湘溪,長2.7千米,主要支流有烏溪。 [3] 

新縣鎮自然災害

新縣鎮的主要自然災害有颱風、暴雨、冰雹、洪澇等。災害年均發生4次,主要發生在6~9月,最嚴重的一次發生於2005年10月2日,為龍王台風。 [3] 

新縣鎮自然資源

新縣鎮地下藴藏豐富的礦藏,主要有錳、鉛、鋅、銀、鈷、鈾、銅、高嶺土等。墘頂銀坑鉛鋅礦資源豐富,低品位鉛鋅礦石達到1127.7萬噸,為中型鉛鋅礦牀,具有開採利用價值。
2011年,新縣鎮有耕地面積1.7萬畝,人均0.78畝;林地面積9.13公頃。 [3] 

新縣鎮人口

2011年末,新縣鎮轄區總人口2.26萬人。總人口中,男性11626萬人,佔51.4%;女性10974萬人,佔48.6%;14歲以下3388人,佔15.0%;15~64歲17263人,佔76.4%;65歲以上1949人,佔8.6%。人口全部為漢族。2011年,新縣鎮人口出生率為7.6‰,人口死亡率為5.01‰,人口自然增長率為2.59‰,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千米171人。 [3] 
截至2019年末,新縣鎮户籍人口21787人。 [2] 

新縣鎮經濟

新縣鎮綜述

2011年,新縣鎮財政總收入746.26萬元。從各主要税種看,完成營業税53萬元,增值税11萬元,企業所得税6萬元,個人所得税7萬元。人均財政收入331元。
2011年,新縣鎮農民人均純收入5610元。 [3] 
截至2019年末,新縣鎮有6個工業企業,有營業面積超過50平方米的超市或綜合商店3個。 [2] 

新縣鎮農業

2011年,新縣鎮農業總產值達2.1億元,比上年減少8.9%。
新縣鎮的糧食作物以水稻為主。2011年,新縣鎮生產糧食2350噸,人均105千克,其中水稻1980噸。主要經濟作物有枇杷等。
新縣鎮的畜牧業以飼養雞、鴨為主,牛飼養量900頭。2011年,新縣鎮肉類產量197噸,畜牧業總產值為0.4億元,佔農業總產值的20%。
截至2011年末,新縣鎮累計造林153.3公頃,林木覆蓋率80%。
2011年,新縣鎮水果種植面積1533.3公頃,產量1.01萬噸。主要品種有枇杷、橄欖、桃等。 [3] 

新縣鎮工業

2011年,新縣鎮工業總產值2500萬元。 [3] 

新縣鎮郵政業

2011年,新縣鎮郵政業務收入211.68萬元。 [3] 

新縣鎮交通運輸

2011年,新縣鎮有縣鄉(鎮)級公路2條,總長30.122千米。
2011年末,新縣鎮有道路總長度53.602千米,人均擁有道路長度2.37米;道路鋪裝面積9.991萬平方米,人均擁有道路面積4.42平方米;橋樑13座,總長度0.6千米。
2011年末,新縣鎮有公交汽車路線1條,運營總里程達22萬千米。 [3] 

新縣鎮社會事業

新縣鎮教育事業

2011年末,新縣鎮有幼兒園10所,在園幼兒239人,專任教師15人;小學10所,在校生597人,專任教師116人,小學適齡兒童入學率100%;初中1所,在校生236人,專任教師45人,初中適齡人口入學率99.6%;小升初升學率、九年義務教育覆蓋率均達100%。 [3] 

新縣鎮文化事業

2011年末,新縣鎮有文化站1個,村級”春風文化宣傳活動中心”15個,文化行業從業人員1人,主要文化藝術團體有杜楦亭、夕陽紅等3支農村老年文藝隊伍。 [3] 
新縣鎮“農村住房建設試點村”民間評選

新縣鎮體育事業

2011年末,新縣鎮有體育場地3處。40%的村安裝了健身器材,經常參加體育活動的人員佔常住人口的20%。 [3] 

新縣鎮醫療衞生

2011年末,新縣鎮有鎮衞生院1所,村衞生所12家。有病牀20張,固定資產總值97.84萬元。有專業衞生人員19人,其中執業醫師6人,執業助理醫師1人,註冊護士7人。 [3] 

新縣鎮社會保障

2011年末,新縣鎮有農村最低生活保障户數321户,人數882人,支出63.08萬元,比上年增長13%,月人均59.6元,比上年增長26%;農村五保集中供養4人,支出0.128萬元;農村五保分散供養59人,支出18.88萬元;民政部門資助參加合作醫療882人次,共支出5.29萬元;農村臨時救濟10人次,支出1.4萬元。 [3] 

新縣鎮基礎設施

  • 廣播電視
1990年12月,新縣鎮開通新縣有線廣播站,到鄉鎮220杆千米,鄉鎮到村980杆千米,村以下320杆千米。
1994年10月,新縣鎮開通有線電視。
2011年末,新縣鎮設有湖南、上海等16個電視頻道;有線電視用户2100户,其中數字電視用户1600户,電視綜合覆蓋率38%。 [3] 
  • 郵政電信
2011年末,新縣鎮有郵政網點12個,投遞點12個,鄉村通郵率100%;徵訂報紙16.61萬份、期刊0.43萬冊。固定電話用户0.1358萬户,移動電話用户5898户。 [3] 
  • 給排水
2011年末,新縣鎮有自來水廠2座,鋪設幹線水管3150千米,生產能力1000噸/日,年工業用水3.6萬噸,居民自來水普及率80%,年人均生活用水20噸。
2011年下半年,新縣鎮開始籌建鎮污水治理工程。 [3] 
  • 供電
2011年末,新縣鎮有3.5千伏及以上變電站1座,主變壓器2台,總容量200兆伏安,高壓輸電線路6條,總長度1200千米,用電負荷51278千瓦。綜合電壓合格率99.8%,供電可靠率99.8%。 [3] 

新縣鎮歷史文化

新縣鎮名稱來歷

宋時興化縣治先設在遊洋,元皇慶元年(1312年)興化”邑令以縣境形勢負山,地窄人稀,時廣業湘溪居民棲集,地勢坦夷,乃徙縣於其地。”遊洋作為興化縣的舊縣城,故稱興化”舊縣”,而湘溪作為興化縣的新縣城,故稱”新縣”。 [3] 

新縣鎮文物古蹟

新縣鎮境內有夾潦草堂,興化縣縣衙遺址,有宋代四大書法家之一黃庭堅手書《石銘》,元至正十二年(1352年)興化縣令常瓚手書”清樂橋”碑刻,興化縣城隍廟、東方亭,元至正年間刻的”德政碑””去思碑”,還有石竹寺、玉皇殿、文峯宮、鞏溪宮、千年古剎資國寺等名勝古蹟。宣德宮是中共莆屬特委於民國十九年(1930年)11月成立的第一個外坑蘇維埃政權的舊址。 [3] 

新縣鎮歷史名人

南宋歷史學家鄭樵(1104—1162),是莆田人,畢生未仕,多數時間隱居於涵江新縣鎮的夾漈山,曾花30年精力撰寫了一部偉大的史學鉅著——《通志》,歷史上與唐人杜佑的《通典》、元朝馬端臨的《文獻通考》合稱“三通”,是研究中國典章制度不可或缺的歷史文獻。 [4] 
參考資料
  • 1.    新縣鎮2021年區劃  .國家統計局[引用日期2022-01-04]
  • 2.    國家統計局農村社會經濟調查司編.中國縣域統計年鑑•2020(鄉鎮卷)[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21.03:227.
  • 3.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政部編;李立國總主編;黃序和本卷主編.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區大典·福建省卷[M].北京:中國社會出版社,2016年8月:444-445.
  • 4.    再現史實 夯實自信  .福建日報數字報.2023-11-10[引用日期2023-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