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新時代的舊悲劇

鎖定
《新時代的舊悲劇》是老舍的源自長篇材料的短篇小説。收錄在老舍的代表作《月牙集》中。
這個作品的主角是陳老先生,他的大家庭在“新時代”錯綜複雜矛盾的衝擊下分崩離析,他本人也在絕望中發了瘋。
書    名
新時代的舊悲劇
作    者
老舍
類    別
作品集
出版社
文匯出版社
出版時間
2009年1月1日
頁    數
233千字
裝    幀
平裝本
ISBN
7807414420
版    次
2008年11月 第1版
原    價
¥27.0元
字    數
233千字

新時代的舊悲劇內容概述

《新時代的舊悲劇》篇幅較長,內容也較複雜。這個作品的主角是陳老先生,他的大家庭在“新時代”錯綜複雜矛盾的衝擊下分崩離析,他本人也在絕望中發了瘋。作品中有一個重要的情節:他的兒子偵探長廉伯同公安局長勾心鬥角,結果遭了公安局長的......

新時代的舊悲劇精彩片斷

“老爺子!”陳廉伯跪在織錦的墊子上,聲音有點顫,想抬起頭來看看父親,可是不能辦到;低着頭,手扶在墊角上,半閉着眼,説下去:“兒子又孝敬您一個小買賣!”説完這句話,他心中平靜一些,可是再也想不出別的話來,一種渺茫的平靜,象秋夜聽着點遠遠的風聲那樣無可如何的把興奮、平靜、感慨與情緒的激動,全融化在一處,不知怎樣才好。他的兩臂似乎有點發麻,不能再呆呆的跪在那裏;他只好磕下頭去。磕了三個,也許是四個頭,他心中舒服了好多,好象又找回來全身的力量,他敢抬頭看看父親了。
在他的眼裏,父親是位神仙,與他有直接關係的一位神仙;在他拜孔聖人、關夫子,和其他的神明的時節,他感到一種嚴肅與敬畏,或是一種敷衍了事的情態。唯有給父親磕頭的時節他才覺到敬畏與熱情聯合到一處,絕對不能敷衍了事。他似乎覺出父親的血是在他身上,使他單純得象初生下來的小娃娃,同時他又感到自己的能力,能報答父親的恩惠,能使父親給他的血肉更光榮一些,為陳家的將來開出條更光潔香熱的血路;他是承上起下的關節,他對得起祖先,而必定得到後輩的欽感!
......
廉伯現在作偵探長,很能抓弄些個錢。陳老先生不喜歡“偵探長”,可是偵探長有升為公安局長的希望,公安局長差不多就是原先的九門提督正堂,那麼偵探長也就可以算作……至少是三品的武官吧。自從革命以後,官銜往往是不見經傳的,也就只好承認官便是官,雖然有的有失典雅,可也沒法子糾正。況且官總是“學優而仕”,名銜縱管不同,道理是萬世不變的。老先生心中的學問老與作官相聯,正如道德永遠和利益分不開。兒子既是官,而且能弄錢,又是個孝子,老先生便沒法子不滿意。只有想到自己的官運不通,他才稍有點忌妒兒子,可是這點牢騷正好是作詩的好材料,那麼作一兩首律詩或絕句也便正好是哀而不傷。
老先生又在屋中走了兩趟,哀意漸次發散淨盡。“廉伯,今天晚上誰來吃飯。”
“不過幾位熟朋友。”廉伯笑着回答。
“我不喜歡人家來道喜!”老先生的眉皺上一些。“我們的興旺是父慈子孝的善果;是善果,他們如何能明白……”“熟朋友,公安局長,還有王處長……”廉伯不願一一的提名道姓,他知道老人的脾氣有時候是古怪一點。老先生沒再説什麼。過了一會兒:“別都叫陳壽預備,外邊叫幾個菜,再由陳壽預備幾個,顯着既不太難看,又有家常便飯的味道。”老先生的眼睛放了光,顯出高興的樣子來,這種待客的計劃,在他看,也是“經濟”的一部分。
“那麼老爺子就想幾個菜吧;您也同我們喝一盅?”“好吧,我告訴陳壽;我當然出來陪一陪;廉仲,你也早些回來!”
......

新時代的舊悲劇作品賞析

《新時代的舊悲劇》中,陳廉太太不善於陪人打牌,不善於應酬,但是不敢躲開,“她知道她的責任是什麼,一種極難堪,極不自然,而且不被人欽佩與感激的責任。……她覺得她什麼也不是,只是廉伯太太,這四個字把她捆在那裏。” (《新時代的舊悲劇》)細膩而深入的心理描寫,深刻地揭示出了傳統女性在夫權家庭中只有角色義務而沒有主體價值的痛苦境遇。在平等的人的立場上悲憫女性命運、關懷女性生命的主體價值,顯然是老舍基本的文化立場。

新時代的舊悲劇個人評價

這是一部過短的長篇或過長的短篇。老舍解釋過該作品體裁上的尷尬,説得非常有意思:“《新時代的舊悲劇》有許多的缺點。最大的缺點是有許多人物都見首不見尾,沒有‘下回分解’。毛病是在‘中篇’。”事實也確是如此,人物性格缺乏必要的發展,中篇的篇幅限制了作家,他無法充分展示這個家庭的層面,因而無法表現陳老先生對兒女們的教育是如何地不稱職。
然而,在《斷魂槍》和《新時代的舊悲劇》這兩個極端之問,我們還是能夠找到真正意味上的中篇小説,《月牙兒》和《我這一輩子》,都是公認的傑作,且基於同一個文體規則。

新時代的舊悲劇作者簡介

老舍(1899.2.5—1966.8.24),中國現代文豪,小説家,戲劇作家。原名舒慶春,字舍予,滿族,北京人。出身寒苦,自幼喪父,北京師範學校畢業,早年任小學校長、勸學員。1924年赴英在倫敦大學東方學院教中文,開始寫作,連續在《小説月報》上發表長篇小説《老張的哲學》、《趙子日》、《二馬》,成為中國現代長篇小説奠基人之一。歸國後先後在齊魯大學、山東大學任教,同時從事寫作,其間代表作有長篇小説《貓城記》、《離婚》、《駱駝祥子》,中篇小説《月牙兒》、《我這一輩子》,短篇小説《微神》、《斷魂槍》等。抗日戰爭爆發後到武漢和重慶組織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對內總理會務,對外代表“文協”,創作長篇小説《四世同堂》,並對現代曲藝進行改良。1946年赴美講學,四年後回國,主要從事話劇劇本創作,代表作有《龍鬚溝》、《茶館》,榮獲“人民藝術家”稱號,被譽為語言大師。曾任全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副主席、全國作家協會副主席及北京文聯主席。1966年“文革”初受嚴重迫害後自沉於太平湖中。有《老舍全集》十九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