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新型隱球菌

鎖定
新型隱球菌又名溶組織酵母菌,是土壤,鴿類,牛乳、水果等的腐生菌,也可存在人口腔中,可侵犯人和動物,一般為外源性感染,但也可能為內源性感染,對人類而言,它通常是條件致病菌。本菌大多由呼吸道轉入,在肺部引起輕度炎症,或隱性傳染。亦可由破損皮膚及腸道傳入。當機體免疫功能下降時可向全身播散,主要侵犯中樞神經系統,發生真菌性腦膜炎、腦炎、腦肉芽腫等,此外可侵入骨骼、肌肉、淋巴結、皮膚粘膜引起慢性炎症和膿腫。
中文名
新型隱球菌
別    名
溶組織酵母菌
拉丁學名
Crytococcus Neoformans
真菌界
酵母菌屬
傳染途徑
呼吸道
學    科
生命科學

新型隱球菌簡介

本菌在組織液或培養物中呈較大球形,直徑可達5-20um,菌體周圍有肥厚的莢膜,折光性強,一般染料不易着色難以發現,稱隱球菌,用墨汁陰性顯影法鏡檢,可見到透明莢膜包裹着菌細胞,菌細胞常有出芽,但不生成假菌絲。
在沙保氏瓊脂及血瓊脂培養基上,病原性隱球菌在25及37℃可生長,而非病原性隱球菌在37℃不能繁殖。培養數日後生成酵母型菌落,初呈白色,1周後轉淡黃或棕黃、濕潤粘稠,狀似膠汁。本菌能分解尿素,以此與酵母菌和念珠菌鑑別。

新型隱球菌致病性

引起隱球菌病,一種亞急性或慢性的感染,最常侵犯中樞神經系統組織,但是偶爾也可導致皮膚、骨骼、肺或其他內臟器官的病變。新型隱球菌引起的腦膜炎在艾滋病患者中非常常見。除格特隱球菌外。通常認為該屬的其他種是不致病的,只是偶爾會引起嚴重免疫抑制狀態患者致病。自然環境中最常見的新型隱球菌的來源是鴿子糞便 [1] 

新型隱球菌生長速度

生長速度快,3天內成熟 [1] 

新型隱球菌菌落形態

菌落呈扁平或輊微堆砌狀,有光澤、潮濕並且通常呈黏液狀,邊緣光滑。顏色起初為奶油色,後變為淺褐色。通常在25℃與37℃均可良好生長,而該屬中某些種在37℃下不生長或生長不佳。在鳥食瓊脂(或類似瓊脂)上可生成褐色菌落 [1] 

新型隱球菌鏡下形態

在玉米-吐温80瓊脂上,25℃培養72h,菌體(直徑4~8μm)呈圓形、黑色邊緣、出芽。通常見不到菌絲。在玉米-吐温80上生長的酵母菌之間(因莢膜物質而呈現間隙)可以看到莢膜。用印度墨汁染色法能最好地顯示莢膜。在1%的蛋白腖溶液中,莢膜物質可增加。新型隱球菌的某些菌株以及其他隱球菌在體外可能不會產生明顯的莢膜 [1] 

新型隱球菌傳染途徑

實驗檢查從腦脊液中可見圓形厚壁並圍以厚莢膜的酵母樣細胞。在沙保氏培養基上形成棕黃色粘液樣菌落。腦內或腹腔注射小白鼠可導致死亡。用血清學方法檢出隱球菌莢膜多糖抗原,對該病診斷可提供重要幫助,在已確診的隱球菌腦膜炎患者,94%CSF和70%血清標本中可檢出該菌抗原。
預防本菌感染,除應增強機體免疫力外,避免創口感染土壤及鳥糞等。治療藥物可用碘化鉀或碘化鈉,大蒜精、二性黴素B,亦可二性黴素B與5-氟胞嘧啶聯合應用,慢性肺損害或骨病損則可輔以外科切除。

新型隱球菌分佈情況

廣泛分佈於自然界及動物體內(如鴿的腸道),正常人體的體表、口腔、糞便中也可以分離到此菌。為單細胞真菌,圓形或卵網形。因一般染色不被着色難以發現,故稱隱球菌。用墨汁負染後鏡檢,在黑色背景中可見透亮菌體,並可見肥厚、透明的莢膜。
當機體免疫力下降時,新型隱球菌主要經呼吸道侵入機體,引起肺部感染,若進入血流,易侵襲中樞神經系統,導致隱球菌性腦膜炎 [2] 
參考資料
  • 1.    (美)戴維絲·拉榮著;沈定霞主譯,醫學重要真菌鑑定指南 第5版=Medically important fungi a gude to identification,中華醫學電子音像出版社,2016.09,第137頁
  • 2.    饒洪洋,張曉紅主編;鄭小波,張小青,李英副主編,病原生物與免疫學基礎 第2版,人民軍醫出版社,2015.02,第101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