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新圍村

(廣東省東莞市清溪鎮浮崗行政村下轄村)

鎖定
新圍村,位於清溪鎮西部,距鎮政府1.9千米。坐落於丘陵地帶,三坑水河流經村北。相鄰自然村有光朗村、馬落洋村、柏朗村、老圍村。始建於明崇禎年間(1628—1644年),由張氏從浮崗老圍村分居於此建立新村,而名新圍村。
中文名
新圍村
行政區類別
所屬地區
廣東省東莞市清溪鎮
地理位置
清溪鎮西部
明末清初,屬東莞縣文順鄉;清中後期,屬戎廳。民國時期,屬清溪鄉。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屬新三區;1953—1986年,屬第七區山邊鄉、清溪人民公社浮崗生產大隊、清溪區浮崗鄉;1987年,屬東莞市清溪鎮浮崗管理區;1999年,屬清溪鎮浮崗行政村。
世居村民為張姓,其先祖於元末從福建平和遷移至廣東陸豐,明萬曆年間(1573—1620年)遷至今浮崗老圍,明崇禎年間遷至當地。
2015年末,户籍人口335人,其中男性162人,女性173人;80歲以上9人,最年長者93歲(女)。外來暫住人口818人。祖籍該村的華人華僑5人,主要分佈在巴拿馬和美國。村民為漢族,客家民系,使用客家方言東莞清溪話。
傳統經營以種植水稻為主,花生、甘蔗、木薯等也有較大面積種植。改革開放後,隨着工業化深入推進,傳統農業逐漸衰退。2015年末,村經營行業涉及毛織、電子、模具、塑膠、五金等。村集體資產總額為1499.2萬元。村民收入來源為商業經營、工資性收入、村集體經濟分紅、房屋出租等。特色農產品有清溪荔枝、清溪龍眼等。
北環路、香芒西路從村內經過。村內20世紀60年代末通電,90年代初通電話,90年代末通自來水,2000年全村村道實現水泥硬底化、通互聯網。村中有1個籃球場,1個老人活動中心,1個農家書屋和電子閲覽室(藏書2500冊)。
村內有客家傳統民居75座,建於民國時期,佔地面積約1.45萬平方米,保存良好,仍有人居住。
村裏有張氏宗祠,建於清同治七年(1868年)。坐東向西,三間二進二廊合院式佈局,總面闊10.36米,總進深19.36米。三合土夯築牆體,內外灰砂批蕩,麻石勒腳;硬山頂,抬梁與穿鬥混合式樑架,人字封火山牆,灰塑龍舟脊上立鰲魚,灰轆筒瓦,綠琉璃勾頭、滴水剪邊,木雕封檐板、斗拱,檐下彩繪壁畫。宗祠大門有牌匾“塘角新居”。首進為凹門斗,屏門正面懸“集賢堂”木匾;二進置神台。
2005年12月20日參與制定《浮崗股份經濟聯合社章程》。
2003年,新圍村實行股份制分紅。
該村代表性人物:
張俞(1924—),曾任國務院僑務辦公室信訪處副處長。著有《吳敬業的一生》,參與編寫《越南、老撾、柬埔寨華僑華人漫記》《華僑華人百科全書·新聞出版卷》《華僑華人百科全書·社團政黨卷》。
張國豪(1928—),曾任遼寧省郵電科學研究所高級工程師,曾獲遼寧省科技重大成果獎、遼寧省郵電管理局技術進步獎。
張譚和(1941—),曾任廣州公安局政治部宣傳處處長。
張慶生(1955—),歷任中國人民解放軍某部班長、排長、副指導員等職。三次被團、師、軍評為“優秀指導員”。在參加對越反擊戰中獲“戰地模範指導員”稱號。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