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新唯識論

(熊十力所著的書籍)

鎖定
《新唯識論》是熊十力的主要代表作。有文言文本、語體文本和刪定本3種版本。作者1922年秋冬開始在北京大學講授法相唯識之學,先後有《唯識學概論》3種講義本。在講授過程中,作者逐漸脱離佛家立場,揚棄唯識,歸宗儒學。 [1] 
中文名
新唯識論
作    者
熊十力

新唯識論出版背景

1932年,浙江省立圖書館出版是書之文言文本。全書原擬分為兩部,部甲曰境論,即本體論;部乙曰量論,即認識論,未及作出。境論部分包括八章:明宗、唯識、轉變、功能、成色(上下)、明心(上下)。文言文本出版之後,遭到佛學界人士的猛烈批評,而蔡元培、馬一浮等給予了高度評價。抗戰時期作者入川,將文言文本擴充、發展為語體文本,1940年印成上卷,1942年印出上中兩卷,1944年中國哲學會將其作為中國哲學叢書甲集之一,交重慶商務印書館出版上中下三卷本(全一冊),1947年收入湖北《十力叢書》(線裝三卷四冊)。其中捲上含四章:明宗、唯識(上下)、轉變;卷中含兩章:功能(上下);卷下之一含兩章:成物、明心上;卷下之二含一章:明心下,並一附錄。1952年,作者刪其繁蕪,但未變卷章次序,削成“壬辰刪定本”,於次年自印行世。本書3種版本俱收入湖北教育出版社《熊十力全集》,文言文本和語體文本收入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版《熊十力論著集之一——新唯識論》,語體文本收入山東省出版總社1989年版《孔子文化大全》。

新唯識論內容簡介

作者發揮《周易》哲學義理,依據先秦儒學和宋明儒學精義,創造性地重建了儒學思想體系。全書宗旨為“體用不二、心物不二、能質不二、吾人生命與宇宙大生命本來不二”。作者以“本心”為絕對待,遍為萬物實體,不僅主乎吾身,而且遍為萬物之主。“本心”不是理智的純思純知,而是作為萬化之原、萬有之基的“仁體”。全書發揮了仁的本體論和仁的宇宙觀。作者區分了“本心”與“習心”。前者為永恆絕對之本體,後者是與物相對待的心,乃本心之顯現或發用。剛健的本心之顯現,有攝聚而成形象的動勢,名曰翕;有剛健而不物化的勢用,名曰闢。所謂心物即是闢翕的勢用或過程,而翕闢相反相成,因此心物亦非二物,而是一個整體的辯證歷程之兩方面。作者有心物合一的傾向和泛心論的色彩,強調本心之體的翕闢成變、大化流行,反對耽空滯寂。本書發揮王守仁、王夫之的體用觀,認為“離用言體”,即於“性體無生而生之真機不曾領會”,反覆論述“無體即無用,離用原無體”。體不可説,而用卻可説。功夫要在即用顯體,從用中悟出本體。宇宙一切原是大用流行,大用流行即是體之顯現。吾人不能執此流行者為真實,謂其別無有體。吾人亦不能離棄此流行者,而外流行以求體。本書注重天地萬物一體之仁,以生意盎然、生機洋溢、生命充實言本體,而由此建構了道德理想主義的形上學體系。
參考資料
  • 1.    中國孔子基金會.中國儒學百科全書: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6: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