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斯特法妮唐菖蒲

鎖定
斯特法妮唐菖蒲(學名:Gladiolus stefaniae Oberm)是鳶尾科、唐菖蒲屬植物。植株高40-60釐米。圓形球莖上覆蓋着紙質外膜,花莖在葉子之前長出。具3-5片線性的淺綠色葉子,中央脈明顯。花莖上長有2-4朵鮮紅色或硃紅色的無香花,形成一個傾斜的穗狀花序。下三片花被片的下三分之二處有一條中間的白色條紋。花被管大部分被2個綠色苞片包裹,每朵花由6個寬闊的花被片組成,其中5個呈喇叭狀,最上面的花被片近乎直立或帶帽狀。果實為長圓形蒴果,成熟時從頂端向下沿3條縱線裂開。赤褐色橢圓形種子被淺棕色翼狀物包圍。 [4-5] 
這種冬季生長、夏季休眠的地下植物。生長在南非開普省南部山區潮濕的溝壑中的岩石斜坡上。這種植物在天氣轉涼並開始下雨後,在乾熱的夏季末期開花。由山蛺蝶授粉。該物種的原生範圍是開普省西南地區。是南非西開普省的當地特有物種,在蒙塔古附近的蘭格山(Langeberg Mountains)和因凡塔角以西的波特貝格山脈(Potberg Mountains)有間斷分佈。 [1] 
中文名
斯特法妮唐菖蒲
拉丁學名
Gladiolus stefaniae Oberm [2] 
別    名
斯特法妮劍蘭
植物界
被子植物門
木蘭綱
天門冬目
鳶尾科
唐菖蒲屬
斯特法妮唐菖蒲
命名者及年代
Oberm.,1972

斯特法妮唐菖蒲植物學史

斯特法妮唐菖蒲的屬名"Gladiolus"源自拉丁語"gladiolus",意為“一把小劍”,指許多種唐菖蒲的葉片狹窄、劍狀。拉丁化種名"stefaniae"是為了紀念"Stefanie Pienaar"(斯特法妮·皮納爾),她的父親"Stefaan Pienaar"(斯特凡·皮納爾)於1970年在蒙塔古島(Montagu)南部採集到該物種。該植物最早於1947年由一位史密斯(Smith)先生在蒙塔古島附近採集,但當時已被鑑定為外觀相似的“常綠唐菖蔳”(Gladiolus sempervirens),主要區別在於其常綠習性和小得多的球莖,並通過從基部產生根莖狀的莖進行無性繁殖。1972年,南非植物學家阿米莉亞·奧貝邁爾(Amelia Obermeyer)在《南非植物學雜誌》第10卷增刊中描述了斯特法妮唐菖蒲(Gladiolus stefaniae)。 [5] 
斯特法妮唐菖蒲

斯特法妮唐菖蒲形態特徵

斯特法妮唐菖蒲是地下生球莖植物,高40-60釐米,外鞘紙質。葉退化。花大,漏斗狀,紅色,下部花被上有白色條紋。植株高400-650毫米,葉鞘深紫色,通常略帶乳白色或綠色斑點。球莖球形,直徑約20毫米;外鞘紙質,變軟,纖維細密。莖多少直立,稍向外彎曲,在上部2片葉鞘上方,不分枝。 [1] 
葉3-5(6)片,全部莖生,最下部披針形,葉片短於鞘,其他通常完全被鞘;非開花植株產生3-4片線形葉,寬約5毫米,主脈相當增厚,邊緣微凸起。 [1] 
穗直立,2-4花;苞片淡綠色或泛灰色,外苞片長55-65毫米,內苞片短。花鮮紅色或胭脂紅色,下部3片花被在下中線中央有白色條紋,有時邊緣顏色較淺,漸暈至淡紫色,無香;花被筒長35-45毫米,狹斜漏斗狀,下部圓柱形部分長25-30毫米;外輪花被較大,寬披針形至卵形,背斜於雄蕊上,53-58×25-32毫米,上部側花被50-60×25-27毫米,上部展開,下部3片花被與上部側花被連接±3毫米,45-48×23-25毫米。花絲長30-42毫米,伸出筒部20-32毫米;花葯長±13毫米,黃色,在囊縫上有紫色線條或均勻深紫色;花粉乳白色。花柱拱起於花絲上,在花葯下1/3處對生分裂,分枝長10-12毫米。 [1] 
蒴果長圓狀橢圓形,長18-25毫米。種子橢圓形,翅寬而均勻,長6.5-8.0×±5.5毫米。 [1] 

斯特法妮唐菖蒲近種區別

斯特法妮唐菖蒲與深紅唐菖蒲常綠唐菖蒲不同,後面兩種植物都有類似的大紅色花朵,其特點是直立的習性、斑駁的葉瓣和減少的葉片,葉片比葉鞘短或沒有葉鞘。Langeberg的典型種羣呈鮮紅色,而Potberg的種羣呈胭脂紅色。後者尤其類似於普林格爾灣(Pringle Bay)和Cape Infanta之間沿海灌木叢中的胭脂紅劍蘭,過去曾被認定為該物種,但胭脂紅劍蘭的花朵較小,更呈杯狀,花被筒長±30毫米,背被片長±35毫米,花絲長21-26毫米。 [1] 
深紅唐菖蒲 深紅唐菖蒲
常綠唐菖蒲 常綠唐菖蒲
胭脂紅劍蘭 胭脂紅劍蘭

斯特法妮唐菖蒲生長環境

生境位於海拔100-800米。生長在低矮的高山硬葉灌木羣落(fynbos)的岩石砂岩斜坡上,周圍是草和低矮的細葉灌木。在陽光充足的地方生長在相當乾燥的條件下,或在相對潮濕的溝壑中在部分陰涼處生長。 [1]  [5] 

斯特法妮唐菖蒲分佈範圍

該物種僅在南非的開普省南部的兩個不相連的地點被發現,一個在小卡魯的蒙塔古南部的蘭格山(Langeberg Mountains),另一個在奧弗貝格東南部海岸附近的波特貝格山脈(Potberg Mountains)。 [5]  .
斯特法妮唐菖蒲分佈圖 斯特法妮唐菖蒲分佈圖 [3]

斯特法妮唐菖蒲生長習性

斯特法妮唐菖蒲具有有趣的生長和開花週期。成熟的球莖不是每年開花,而是每三或四年開花一次。開花球莖會長出短而呈矛狀的退化基生葉,以及沿着花莖長出幾片短而呈鞘狀的葉,而成熟但不開花的球莖則會長出3或4片長而呈線狀的淺綠色葉片,形成一個狹窄的扇形。該植物在冬季生長。其葉片在初夏變褐色,球莖在夏季的剩餘時間裏處於休眠狀態。在冬季生長期間,每年都會有新的球莖取代舊的球莖。 [5] 
夏季開始時,乾燥的蒴果會從上向下沿3條線縱向裂開。成熟的種子具有空氣動力學特性,長有紙質的翼,通過風的搖動作用散播,落在離母株一定距離的地方。在乾燥的夏季,它們會被有機物和沙子覆蓋,並在第二年第一場秋雨之後發芽。 [5] 
引人注目的豔麗花朵由大型棕黃色山地氣翅蛺蝶(Aeropetes tulbaghia)授粉。開花時間為初秋至深秋(3-4月)。有趣的是,在康斯坦博西國家植物園(Kirstenbosch National Botanical Gardens)的苗圃中,該物種的花朵被注意到具有部分自花授粉能力,在用自己的花粉進行人工授粉後會產生可育種子。 [5] 

斯特法妮唐菖蒲繁殖方法

分株形成緩慢,因此在夏末種植時將叢生植物分開。種子繁殖是最可行的繁殖方法。播種新鮮種子(在冬季成熟後直接收穫和播種的種子)的發芽率幾乎為100%。新鮮種子的發芽通常發生在4周內。在冬末播種,選擇一個平靜的日子播種,因為輕盈、具有空氣動力學特性的種子會被微風迅速吹走。 [5] 
將種子播種在深育苗盤、花盆或深育苗牀中,放在能曬到早晨陽光的地方,避免大雨。使用輕質、排水良好的酸性沙質介質,例如3份中粒河沙和1份細酸性堆肥或細磨酸性樹皮。 [5] 
播種前,用裝有細眼網罩的噴壺將播種介質表面潤濕。用食指或鏟尖挖出約5毫米深的淺溝,將種子薄薄地播種在溝中,並用5毫米厚的播種介質覆蓋。用噴壺徹底澆水,每隔一天或三天澆水一次,保持介質濕潤。當初夏葉子尖端開始變黃時,完全停止澆水,讓幼苗在夏季休眠期保持乾燥。 [5] 
新鮮收穫的種子在冰箱中低温儲存後,應能保持多年活力。讓幼苗保持在同一位置兩年,在第三季開始時,將它們移栽到永久容器中。在理想條件下,開花通常在第四季開始。 [5] 

斯特法妮唐菖蒲栽培技術

斯特法妮唐菖蒲並不比大多數其他冬季降雨唐菖蒲更難種植。它需要酸性沙質生長介質,例如3份中粒河沙,混合1份細酸性堆肥或細磨酸性樹皮。夏末將成熟的球莖種植在直徑15或20釐米的塑料盆中,深度為2釐米,同時進行初始大量澆水,以刺激花蕾的出現。一旦花朵枯萎,每週大量澆水一次,直到春季中期。 [5] 
植物需要通風良好且陽光充足的環境,最好是早上有陽光,下午有陰涼。該物種的內陸形式可能可以忍受幾個小時的輕微霜凍。通過收集成熟的花粉(它應該用水畫筆從花葯上取下種子(種子乾燥後容易取出),然後用畫筆輕拍不同個體的柱頭。一旦乾燥的蒴果開始裂開,就立即收穫種子,否則它們很快就會在陣風中消失。隨着春末氣温明顯上升,完全停止澆水,直到夏末,將花盆放在乾燥的地方,在炎熱的日子裏不會過熱。 [5] 

斯特法妮唐菖蒲病蟲防治

斯特法妮唐菖蒲的葉子偶爾容易受到蚜蟲的侵襲,球莖容易受到粉蚧的侵襲。球莖也容易受到灰黴病鐮刀菌的侵襲。提供通風良好的環境、排水良好的生長介質,並遵守澆水和休眠程序,將有助於防止病蟲害。 [5]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