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斫蟒

鎖定
《斫蟒》是清代小説家蒲松齡創作的文言短篇小説集《聊齋志異》中的篇目。全文簡短,只講述了一個小故事,但作者的點評卻很重要。本文講述了一個兄弟倆砍柴遇到了巨蟒,哥哥遭難,弟弟卻勇於施救而與巨蟒搏鬥,並最終取得成功的故事。這個故事告訴我們,親人有難,要知道親人之間血濃於水,不能袖手旁觀。
作品名稱
斫蟒
作    者
蒲松齡
創作年代
清代
作品出處
聊齋志異
文學體裁
小説

斫蟒作品鑑賞

這篇故事以寫實手法為主,但又略有誇張,敍述了弟弟從大蟒口中救出哥哥的奇事。全篇語言精煉,事件明晰,人物逼真。在講敍中。作者並沒有將弟弟神化。而是比較真實地描寫了弟弟的英雄舉動。弟弟開始見蟒吞食哥哥時,也與普通人一樣害怕,想跑。後見哥哥被吞噬,頓時由恐懼轉為憤怒,舉起手中利斧,猛地向蟒的頭部砍去。最後見蟒受傷後仍在吞食哥哥,他_在憤怒與焦急的情況下,扔掉斧頭,竟用手抓住哥哥的腳,使盡全力把哥哥從蟒口中拉出來。由於作者用寫實法來傳奇,使小説的這一情節既產生出了類似武松空拳打虎的藝術魅力,又把弟弟的英雄舉動表現得既真實,又理想.生動地揭示了他手足情深的美好心靈。
小説最後寫哥哥醫治半年才恢復健康,至今滿臉瘢痕累累,只是耳朵與鼻子留有幾個孔。這番交待,補敍了當時情況的危險,進一步神化了弟弟蟒口救兄的英雄行為。 [3] 

斫蟒作者簡介

蒲松齡(1640-1715),清代文學家,字留仙,一字劍臣,別號柳泉居士,世稱聊齋先生,山東淄川(今山東淄博市)人。蒲松齡一生熱衷功名,醉心科舉,但他除了十九歲時應童子試曾連續考中縣、府、道三個第一,補博士弟子員外,以後屢受挫折,一直鬱郁不得志。他一面教書,一面應考了四十年,到七十一歲時才援例出貢,補了個歲貢生,四年後便死去了。一生中的坎坷遭遇使蒲松齡對當時政治的黑暗和科舉的弊端有了一定的認識;生活的貧困使他對廣大勞動人民的生活和思想有了一定的瞭解和體會。因此,他以自己的切身感受寫了不少著作,今存除《聊齋志異》外,還有《聊齋文集》和《詩集》等。 [4] 

斫蟒作品原文

胡田村胡姓者[1],兄弟採樵,深入幽谷。遇巨蟒,兄在前,為所吞。弟初駭欲奔;見兄被噬,遂奮怒出樵斧,斫蟒首。首傷而吞不已。然頭雖已沒,幸肩際不能下。弟急極無計,乃兩手持兄足,力與蟒爭,竟曳兄出。蟒亦負痛去。視兄,則鼻耳俱化,奄將氣盡[2]。肩負以行,途中凡十餘息,始至家。 醫養半年,方愈。至今面目皆瘢痕,鼻耳惟孔存焉。噫!農人中,乃有弟弟如此者哉[3]!或言:“蟒不為害,乃德義所感。”信然! [1] 

斫蟒註釋譯文

斫蟒詞句註釋

[1]胡田村:在今淄博市張店區。今作湖田。
[2]奄(yan 淹)將氣盡:氣息微弱,將要斷氣。奄,氣息奄奄。
[3]“乃有”句:竟有這樣好弟弟。乃,竟。弟弟,讀作“悌弟”。悌, 敬事兄長。 [1] 

斫蟒白話譯文

胡田村有家姓胡的,兄弟二人到山上砍柴,無意中走到深山峽谷中。突然遇到一條大蟒,長兄走在前邊,被大蟒咬住。弟弟在後面見了,最初驚嚇得想逃跑,見到哥哥被蟒咬住向下吞,就奮不顧身地抽出砍柴的斧頭,向大蟒的頭砍去。大蟒雖然受了傷,但仍然咬住不放。長兄的頭雖説被吞進去,幸而肩膀吞不下去。弟弟在緊急中,沒有別的辦法可施,就用兩隻手攥住兄的兩隻腳,用力與蟒爭奪,竟然把兄從蟒的口中拖了出來。大蟒也因受傷負痛走了。細細一看長兄,鼻子耳朵都已經化掉,氣息奄奄,很是危險。他用肩扛起長兄往回走,一路上歇息了十幾次,才揹回家。請醫生給醫治,在家養了半年才好。到現在,滿臉上全是瘢痕,長鼻子耳朵的地方,只有窟窿了。哎,在農人中,竟有這樣的弟弟!有的説:“大蟒沒有殺死他的長兄,那是被他弟弟的德行與義氣所感化。”的確是這樣! [2] 
參考資料
  • 1.    蒲松齡 著,朱其鎧 主編.全本新注聊齋志異.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7年
  • 2.    資料  .新學網[引用日期2014-04-28]
  • 3.    (清)蒲松齡原著;陳昌恆,周禾主編.聊齋志異全本譯賞:武漢出版社,1993.03,:41
  • 4.    徐波,李惠文,雷家桓等編寫,中外文學名著簡介,吉林人民出版社,1980.01,第104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