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文廟大成殿

(文廟大成殿(樂陵))

鎖定
文廟大成殿位於邢台市順德路,建於明洪武二年。
中文名
文廟大成殿
別    名
文宣王廟
地    點
邢台市順德路
修築時間
明洪武二年

文廟大成殿建築由來

明洪武二年修築的文廟大成殿,殿前有清乾隆年間所立康熙平定準噶爾叛亂《御製太學碑》。市文化館庫存和私人收藏的歷代陶古書畫達3百多件。其中惠王冢出土的漢代陶樓、陶雞,造型精緻,為山東省歷史博物館收藏;原楊家鄉(現屬黃夾鎮)小史家村出土的北齊《刁薄墓誌銘》磚,明末大書法家邢侗《來禽館真跡》、《瑞露館刻石》,義和團所用寶劍,抗日戰爭時期二十九軍的大刀片等,都有較高的歷史價值.
在邢台市順德路北段西側市政府院內原有一處高大的古老建築,這就是文廟大成殿。
邢台文廟,唐代稱文宣王廟,宋、元時統稱孔廟,明、清稱文廟。大成殿是文廟的主要建築,位居於全廟的中心。殿為磚木結構,坐北朝南,建造在一個平面呈長方形的石砌台基之上。通體七楹,面闊二十一米;前後三跨,進土十五米。單脊歇山頂,飛檐四起,檐下斗拱三跳六鋪,脊上二鴟吻東西對列,整個大殿造型,莊嚴肅穆。

文廟大成殿始建時間

順德府文廟的始建時間,據《順德府志》載:“建自唐,尋廢”。邢台在唐初已為上州,按朝廷規定,必須建立相應規模的文廟。此廟在唐末荒廢后,宋代多次維修。到了元朝建國之初,忽必烈提倡尊孔,“詔修天下孔廟”。於是,順德府文廟在至元十七年(公元1280)得到重修。明朝天順四年(公元1460)和成化六年(公元1470),又曾先後兩次,由知府親自主持擴修文廟大成殿。正德元年(公元1506),又修建了文廟靈星門,並加築甃泮池石橋。到了明神宗萬曆十一年(公元1583),進士出身的嵩縣人王守誠做順德府知府,到任不久即倡議“拓地擴修文廟”,加築了四周的圍牆,遂使邢台文廟的規模漸臻完備。入清以後,雍正十三年(公元1735),又於文廟靈星門左右增建門樓,氣勢更加宏樸。

文廟大成殿奉祀孔子

大成殿是文廟中奉祀孔子神位的主殿,在封建時代,也是知識分子設饌祭孔的場所。每年春秋兩季,各府、縣的主要官員,都要到文廟行“釋奠”禮。學童入學和年青知識分子考中秀才後,也要到文廟行“釋菜”禮。
順德府文廟中其他建築均已被毀,惟大成殿保存基本完好,被河北省列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0年大成殿移建於達活泉公園內。
文廟大成殿(如皋)概述
大成殿是如皋文廟建築羣中唯一倖存的大型古建築,坐落在如城東南隅如皋師範附屬小學院內。大成殿為明代全楠木結構。據史料記載,如皋文廟始建於南唐保大十年(公元952年),原址在今人民公園西側,即中禪寺故址附近。北宋大中祥符八年(公元1015年),縣今曾易佔在廟內建大成殿教堂。南宋初年,文廟被移建到縣城西南隅,即今胡公祠故址。

文廟大成殿毀於兵燹

元末毀於兵燹。明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重建。明嘉靖十九年(公元1540年),巡鹽御史吳樓、焦璉,知縣黎堯勳移建文廟於現址,興建大成殿、東西兩廡、明倫堂、齋館、號房、射圃等。明清兩代,先後進行六十多次修繕、擴建,形成了規模宏大、而已完整的建築羣。根據清乾隆六十年(公元1795年)繪製的一幅《如皋學宮圖》可以看到當時文廟恢宏的氣勢和精妙的佈局。

文廟大成殿建築特點

大成殿脊高13米,上蓋九脊單檐,面闊五間共13米,進深三間九檁12米。前有迴廊、月台,四周繞以青石雕欄。雕欄的蓮花紋飾,雕刻正中為主建築大成殿。殿東、西兩廂為東廡、西廡,是供奉先賢、先儒的地方。大成殿前是戟門,門前立戟,以示莊嚴。明倫堂東是居仁齋(又名經義齋),西是由義齋(又名治事齋)。明倫堂後是尊經閣,始建於明萬曆四十八年(公元1620年)。尊經閣後面是崇聖祠,祠內祀孔子的先人。尊經閣西是遺愛祠,遺愛祠後面是土地祠。學宮四周圍以宮牆,周長194.6丈,整個文廟建築,有殿,有堂,有藏書之樓,有棲士之舍。圓橋璧水,龍游玉帶,蜿蜒迴繞;宮牆內外,嚴翼森峨。其構思之巧妙,結構之嚴整,設置之完善,規模之恢宏,名甲江淮。
如皋文廟 如皋文廟
戟門東是名宦祠,以紀念如皋歷史上功績卓著的官員。門西是鄉賢祠,紀念歷史上如皋籍有名望的人士。鄉賢祠西為教諭署,教諭署北為訓導署。戟門前是欞星門,門兩側分別豎立“文官下轎”、“武官下馬”的石碑。欞星門東為儒學門,內建奎光樓,專供藏書之用。奎光樓北有敬一亭、忠 孝祠。文廟大門東側豎立崇正學牌坊,西側豎立育真才牌坊。牌坊外側分別是東雲路巷和西雲路巷。每條巷的兩端建有牌樓。文廟大門前鑿有泮池,池東架文定橋,池西架武定橋。池北設石欄,池南是屏牆,牆外為射圃。大成殿後是明倫堂,堂名乃“太學明人倫之所在”之意。

文廟大成殿歷史變遷

由於歷史的變遷,如皋文廟由昔日的鼎盛漸趨衰微。1930年以後,如皋文廟改建為縣立實驗小學。解放後,更名為江蘇省如皋師範附屬小學。原來的文廟僅存一座大成殿。
東明文廟大成殿
山東省東明縣文廟大成殿建於1498年(明弘治十→年)。1863年(清同治二年)被黃水淤焚。1888年(光緒十四年)重修。磚木結構,系四角四榨,硬山式、一斗二升五斗拱建築。建築面積進深11米,寬21米,共23l平方米,通高8.8米,殿頂着黃綠色琉璃瓦,殿脊原有的蜘魚、海馬、滾龍雞等建築構件,在"文化大革命"中被拆除,木匾被取下。1986年政府撥款34000元,整修殿頂(第一期工程),裝上大吻、獸頭、膜麟宣頂、五跑,已恢復舊觀。為保護大成殿,殿周圍築起圍牆。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