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漢語文字)

鎖定
教(拼音:jiào、jiāo)為漢語一級通用規範漢字(常用字) [16]  。此字始見於商代甲骨文,古字形由表示手持器械施教的“攴(pū)”和表音的“爻”組成;後增添表示兒童的“子”。合起來表示督促、引導學習。“教”的本義是教導、教育,特指傳授某種知識或技能,讀作jiāo。教又有使、命令之義。又可以寫作“叫”,讀jiào。引申指某種學説或學術派別,又引申為宗教。 [17] 
中文名
拼    音
jiào;jiāo
部    首
五    筆
FTBT [3] 
倉    頡
JDOK [3] 
鄭    碼
BMYM [3] 
筆    順
橫、豎、橫、撇、橫撇/橫鈎、豎鈎、提、撇、橫、撇、捺
字    級
一級(編號:2179) [16] 
平水韻
去聲十九效(jiào);下平三餚(jiāo) [2] 
總筆畫
3+8
統一碼
基本區U+6559 [3] 
四角碼
4844₀ [3] 
造字法
會意字或形聲字
字形結構
合體字,左右結構
異體字
敎、𠭂、𡥉、𢺽、𢻍、𤕝、𢼂、𢼅、𧧿
注音字母
ㄐㄧㄠˋ;ㄐㄧㄠ

字源演變

字形演變流程圖(文中出現序號參照此圖所示文字) 字形演變流程圖(文中出現序號參照此圖所示文字) [1]
“教”字在早期甲骨文中寫作圖1,右部是攴,左部是爻(yáo),“爻”有時少寫一個“ㄨ”(圖4)。稍晚的甲骨文在下部增添“子”字(圖2、3、4)。“”的古字形像一隻手拿着一根小木棒之類的東西,在此可以理解為教師手中拿着教鞭。“子”表示孩子、兒童。“爻”在這裏表音的聲旁,説明“教”字的讀音與“爻”相同或相近。合起來表示一人手持戒具督促(孩子)學習。有人提出不同看法,認為“爻”是被教鞭輕輕抽打的象徵性符號。也有人認為:“教”甲骨文形體左上是籌碼,左下是孩子,左右合起來表示孩子學習籌算的意思。右邊的“攴”,是手持戒具,監督孩子學習。這幾説雖有分歧,但用戒具施教是一致的。由此可以確定“教”的本義就是“教育”“教導”的意思。甲骨文的“教”字也生動地反映了中國古代教育的特徵:教育開始於孩子、兒童,而這種教育又是嚴格的帶有強制性的棍棒教育,它充分體現了棍棒底下出人材的“上施下效”的傳統教育思想,當然,這種教育方式對孩子實行的往往是最嚴厲的刑罰。從“攴”、從“爻”的“教”字體現了古代教育對象擴大,它將教育由過去的僅僅是對孩子的教育擴展開去,包括對所有的人(主要是奴隸)的教育。
金文字形分三個方向發展,一是沿襲早期甲骨文(圖1),《説文》古文字形就由此字形演變而來;這一字形延續到戰國後就失傳了。另一個分支沿襲後期甲骨文(圖2、3、4),小篆由此演變而來(圖13);少寫一個“ㄨ”的“教”的異體(圖4)到戰國後失傳。隸書(圖14-16)由小篆演變而來,但左上部的“爻”變化出了多種寫法,其中一種是將其寫作“耂”,與下面的“子”結合成“孝”,就是新字形楷書的“教”。 [1]  [18] 
任何教育總要拿出一套思想、理論、知識,技能來叫人學習。一些系統化的超自然的思想,比如上帝造人、靈魂不死、六道輪迴、因果報應等等,但由於它們也有一套學説叫人信奉,所以就把這類思想學説統稱為“宗教”,簡稱“教”。信教的人就叫“教徒”。以孔孟思想為核心的儒家學説是一種政治理論,並不是宗教思想,但由於在封建社會時代的中國它具有至高無上的地位,所以就被稱為“儒教”或“孔教”。由於這一學説以“禮”為核心,所以又叫“禮教”。 [19] 

詳細釋義

拼音
詞性
釋義
英語
例句
例詞
jiāo
動詞
把知識和技能傳授給別人
teach;
instruct
《左傳‧襄公三十一年》:“教其不知,而恤其不足。”
漢·無名氏 《孔雀東南飛》:“十三教汝織,十四能裁衣。”
教課;教書;教唱歌
差;欠缺

《敦煌變文集‧維摩詰經講經文》:“我也深知你見解,酌度你根幾(基),與維摩不教些些,為甚如今謙退?”

病癒

《敦煌變文集‧父母恩重經講經文》:“女男得病阿孃憂,未教終須血淚流。”

能夠

宋·晏幾道《虞美人》詞之三:“羅衣着破前香在,舊意誰教改?”
宋·劉鎮《感皇恩‧壽趙路公八十》詞:“好景良辰,滿堂和氣,唱個新詞管教美。”

介詞
引入行為對象,相當於“為(wèi)”

唐·李賀《大堤曲》:“青雲教綰頭上髻,明月與作耳邊璫。”

相當於“被”

宋·辛棄疾《臨江仙·再用圓字韻》:“窄樣金盃教換了,房櫳試聽珊珊。”
明·朱有燉《黑旋風仗義疏財》:“狂客被耿酒迷,好花教風雨僝。”

jiào
動詞
培育指導;訓誡啓發
teach;
instruct
漢·司馬遷《報任安書》:“教以順於接物,推賢進士為務。”
宋·王安石《答司馬諫議書》:“昨日蒙教,竊以為與君實遊處相好之日久,而議事每不合,所操之術多異故也。”
教育;指教;請教;教學相長;因材施教
告訴
tell
《呂氏春秋‧貴公》:“此大事也,願仲父之教寡人也。”

(舊也讀jiāo)使;令;讓
call;let
《墨子‧非儒下》:“勸下亂上,教臣殺君,非賢人之行也。”
唐·王昌齡《出塞》詩之一:“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唐·白居易《琵琶行》:“曲罷曾教善才服,妝成每被秋娘妒。”
教令
練習;訓練

《論語‧子路》:“以不教民戰,是謂棄之。”
何晏集解引馬融曰:“言用不習之民,使之攻戰,必破敗,是謂棄之。”
《呂氏春秋‧簡選》:“統率士民,欲其教也。”

效法

《韓非子‧難勢》:“堯教於隸屬而民不聽,至於南面而王天下,令則行,禁則止。”

名詞
宗教的簡稱
religion
《新唐書‧后妃傳上‧文德長孫皇后》:“佛、老異方教耳。”
元·李翀《日聞錄》:“教一也,亦分為三,曰天台教,曰賢首教,曰華嚴教。”
佛教伊斯蘭教;信教;教民;教法
指某種學説或學術派別

漢·鄭玄《六藝論》:“虙羲作十言之教,曰乾、坤、震、巽、坎、離、艮、兑、消、息,無文字,謂之《易》。”
唐·封演《封氏聞見記·道教》:“其後學道、學儒、學墨諸家,分門各為一教。”
文體的一種,為官府或長上的告諭

三國魏·曹操《與王修書》:“故與君教。”
南朝梁·任昉《文章緣起‧教》:“漢京兆尹王尊出教告屬縣。”

通“珓”。占卜吉凶的用具

南朝梁·宗懍《荊楚歲時記》:“擲教於社神,以佔來歲豐儉。或折竹以卜。教以桐為之,形如小蛤。”

(Jiào)姓氏用字



(表格信息來源:《漢語大詞典》 [6]  《現代漢語詞典》 [7]  《漢語大字典》 [8] 

古籍釋義

説文解字

【卷三】【教部】古孝切(jiào)
(敎)上所施下所效也。從攴,從孝。凡教之屬皆從教。
𧧿,古文教,
𤕝,亦古文教。 [9] 

説文解字注

(敎)上所施,下所效也。教、效疊韻。
從攴,𡥈。𡥈見子部,效也。上施故從攵,下效故從𡥈。古孝切,二部。
𧧿,古文教。右從古文言。
𤕝,亦古文教。從攴,從爻。 [10] 

廣韻

古餚切,平餚見 ‖ 爻聲宵1部(jiāo)
敎,效也。又古孝切。
古孝切,去效見 ‖ 爻聲宵1部(jiào)
敎,敎訓也。又法也,語也。《元命包》雲:“天垂文象人行其事謂之敎。敎之為言傚也。”古孝切。十一。 [11] 

康熙字典

【卯集下】【攴部】教(敎)
古文:𤕝、𧧿
(jiào)《廣韻》古孝切。《集韻》《韻會》《正韻》居效切。並音較。《説文》作敎。上所施,下所效也。《釋名》:敎,效也,下所法效也。《廣韻》:敎,訓也。《玉篇》:敎,令也。《易·觀卦》:聖人以神道設敎。《書·舜典》:敬敷五敎在寬。傳:布五常之敎。
又《禮·王制》:明七敎,以興民德。注:七敎,父子,兄弟,夫婦,君臣,長幼,賔客,朋友也。《周禮·地官·司徒》:使帥其屬,而掌邦敎。注:敎所以親百姓,訓五品,有虞氏五,而周十有二焉。《禮·曲禮》:敎訓正俗,非禮不備。《荀子·脩身篇》:以善先人謂之敎。
又蔡邕《獨斷》:諸侯言曰敎。《正字通》:諭告之詞,其義與令同也。
(jiāo)又《廣韻》古餚切。《集韻》《韻會》《正韻》居餚切。並音交。義同。敎字從𡥈從攴。 [4] 

字形書法

字形對比

字形對比 字形對比

書寫提示

書寫 書寫
【規範提示】“子”的橫改提。
【寫法】“孝”“攵”大致等寬,頂部左右旁齊平,底部“攵”高。“孝”,“土”在左上格,下橫在橫中線上側;長撇從右上格豎中線起筆,穿過長橫撇向左下格;“子”,㇇(橫撇)的橫段在橫中線下側,末筆提收筆於豎中線。“攵”,首筆撇的撇尖抵田字格中心;第三筆撇的撇尖伸向“孝”下側;捺從首筆撇尖起筆,捺腳略低於撇尖。 [15] 

書法欣賞

音韻彙集

中上古音

時代
聲韻系統名稱
韻部
聲母
韻母
先秦
高本漢系統

k
ŏɡ
先秦
王力系統
k
eau
先秦
董同龢系統
k
ɔɡ
先秦
周法高系統
k
raw
先秦
李方桂系統
k
ragwh
西漢


東漢




rau


rau
南北朝
宋北魏前期
餚豪

rɑu
南北朝
北魏後期北齊
蕭宵餚

rɑu
南北朝
齊梁陳北周隋

au
隋唐
擬音/高本漢系統

k
au
隋唐
擬音/王力系統

k
au
隋唐
擬音/董同龢系統

k
au
隋唐
擬音/周法高系統

k
au
隋唐
擬音/李方桂系統

k
au
隋唐
擬音/陳新雄系統
k
ɔu
(表格信息來源:漢典網 [5]  [14] 

韻書集成

韻書
字頭
小韻
韻攝
聲調
韻目
聲母
聲類
開合
等第
清濁
反切
擬音
廣韻
教(敎)
平聲
下平五餚
開口呼
全清
古餚切
kau
教(敎)
教(敎)
去聲
三十六效
開口呼
全清
古孝切
kau
集韻
教(敎)
平聲
下平五爻
開口呼
全清
居餚切
kɪau
教(敎)
教(敎)
去聲
三十六效
開口呼
全清
居效切
kɪau
韻略
教(敎)

平聲





居餚切

教(敎)

去聲





居效切

增韻
教(敎)

平聲





居餚切

教(敎)

去聲





居效切

中原音韻
陰平
蕭豪
全清
kau
去聲
蕭豪
全清
kau
中州音韻
去聲
蕭豪
江效切
平聲
蕭豪
居餚切
洪武正韻

平聲
十三爻


全清
居餚切
kau/kiau

去聲
十三效


全清
居效切
kau/kiau
分韻撮要
陰平
第十八交絞教
陰去
第十八交絞教
(表格信息來源:漢典網 [5]  [12-13] 
參考資料
  • 1.    李學勤主編;趙平安副主編.字源[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遼寧人民出版社,2013.07:264
  • 2.    平水韻 十九效 教   .搜韻網[引用日期2020-01-08]
  • 3.      .漢典[引用日期2018-11-03]
  • 4.    (清)張玉書等編纂.康熙字典:標點整理本:漢語大詞典出版社,2002年06月:418
  • 5.    教的上古音  .漢典網[引用日期2020-01-06]
  • 6.    中國漢語大詞典編輯委員會、漢語大詞典編纂處編纂.漢語大詞典 第5卷[M]: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86.11:444
  • 7.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編.現代漢語詞典 第7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6.09:652;658
  • 8.    漢語大字典編輯委員會編纂.漢語大字典[M]:四川辭書出版社;崇文書局,2010.04:1562
  • 9.    [東漢]許慎 原著;湯可敬 撰.説文解字今釋[M].長沙:嶽麓書社,1997.07:451
  • 10.    《説文解字 最新整理全註譯本》編委會編. 説文解字 最新整理全注全譯本 第2卷[M]. 北京:中國書店, 2010.12:471
  • 11.    餘乃永校注. 新校互注宋本廣韻[M]. 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 2000.07:152,415
  • 12.    教的音韻方言  .漢典[引用日期2022-04-19]
  • 13.    敎的音韻方言  .漢典[引用日期2022-04-19]
  • 14.    教的中古音  .漢典[引用日期2022-04-19]
  • 15.    商務印書館辭書研究中心 編.新華寫字字典 第2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11:163
  • 16.    國務院關於公佈《通用規範漢字表》的通知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22-04-19]
  • 17.    丁義誠等主編.常用字音·形·義·用 第2分冊[M].北京:國防工業出版社,1998.01:277-278
  • 18.    吳東平著.漢字的故事[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6.09:350-351
  • 19.    丁義誠等主編.常用字音·形·義·用 第2分冊[M].北京:國防工業出版社,1998.01:277-278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