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教育創新

(為實現一定的教育目標,在教育領域進行的創新活動)

鎖定
教育創新(Educational Innovation) 即為實現一定的教育目標,在教育領域進行的創新活動。具體的教育活動有具體的教育目標,總的來看,教育的目標就是不斷提高國民素質,培養適應不斷髮展的社會需要的人才,教育創新活動應圍繞這一總體目標展開
中文名
教育創新
外文名
Educational Innovation
目    的
在教育領域進行的創新活動
實    質
培養適應不斷髮展的社會需要的人

教育創新創新簡介

教育創新 教育創新
包括教育體系教育結構、教育觀念、教育方法、教育手段、課程教材以至教育的時間和空間等,幾乎涉及教育領域的方方面面。伴隨着人類社會的發展,教育自產生以來,就不斷地進行着創新活動,如學校的創立、課本的出現,都屬於教育創新。

教育創新創新背景

在當代社會,科學技術的迅速發展、知識經濟信息社會的來臨,迫切需要高素質的、具有創造能力全面發展的人才,為此,世界各國都十分重視教育創新。如1989年美國提出的“2061計劃”指出,科學技術是今後人類生活變化的中心,沒有任何事情比進行科學、數學和技術教育改革更為迫切。

教育創新改革方針

要着眼國民素質,實行全面改革
拋棄學校授課內容越來越多的偏向,把教學的着眼點集中在最基本的科學基礎知識和訓練上,加強學科之間的相互銜接,軟化每門科學之間的界限;突出“技術教育”,提高國民的技術創新能力競爭能力。這一計劃為教育改革設計了總框架,並提供可供選擇的課程模式,在全國推廣已有的教育改革的成果。
日本在1996年7月提出的諮詢報告《21世紀日本教育的發展方向》指出,應把在“輕鬆教育”中培養孩子的生存能力作為根本的出發點,“輕鬆愉快”既是發展個性、自主學習的條件,也是提高孩子眼前生活質量的目的。為實現“輕鬆教育”,精選教學內容、精簡課程應成為教育改革的當務之急,以發展個性及科學素質,適應國際化趨勢。20世紀以來,中國教育經歷了世紀初的建立新學和50年代移植前蘇聯教育模式兩次鉅變,自80年代末開始,教育界掀起了聲勢浩大的素質教育熱潮, 1999年6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出台了《關於深化教育改革 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標誌着中國教育正在經歷着以實施“素質教育”為核心的第三次創新。它以提高國民素質為根本宗旨,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目的是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
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造能力
根據當今國際競爭日益激烈、科學技術飛速發展的現實,以及我國傳統教育重傳授知識、輕提高素質和培養能力的偏頗,教育界又特別提倡創新教育或創造教育,旨在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造能力。無論是素質教育,還是創新教育或創造教育,目前看來都明確了教育創新的目標,即培養適合當代中國社會發展需要的高素質、有能力、全面發展的人才,這一目標的實現,尚有賴於教育領域展開全方位的創新活動,也有賴於社會各界的重視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