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故人寄茶

鎖定
《故人寄茶》是唐代詩人曹鄴(一作李德裕)創作的一首五言排律 [4]  收錄於《全唐詩》。作者由於朋友寄的“九華英”珍貴無比,邀僧人一同品茶、賞月吟詩。詩句意境高雅清新,透射作者好茶,惜故,樂眾的高雅情操。
作品名稱
故人寄茶
作    者
曹鄴(一作李德裕)
創作年代
唐代
作品出處
全唐詩
文學體裁
五言排律 [4] 

故人寄茶作品原文

故人寄茶版本一

故人寄茶
李德裕
劍外九華英,緘題下玉京。
開時微月上,碾處亂泉聲。
半夜僧至,孤吟對烹。
霞腳碎,香泛乳花輕。
六腑睡神去,數朝詩思清。
餘不敢費,留伴書行。
注:此詩載於《全唐詩》卷475_25。 [2] 

故人寄茶版本二

故人寄茶
曹鄴
劍外九華英,緘題下玉京。
開時微月上,碾處亂泉聲。
半夜僧至,孤吟對烹。
霞腳碎,香泛乳花輕。
六腑睡神去,數朝詩思清。
餘不敢費,留伴書行。 [1] 
注:此詩載於《全唐詩》卷592_61。 [3] 

故人寄茶白話譯文

友人從劍外(劍閣以南的蜀中地區)寄來的名茶“九華英”,隨着書信抵達玉京,來到作者手上。打開的時候月牙初上,碾茶聲聽起來似亂泉躍動。不忍獨享,夜半時分邀得僧友共品賞。親自烹茶,對月吟詩。煎好的茶湯,末沉華浮,香氣飄溢。看着碧綠的茶葉慢慢地沉到碗底,泛起一陣乳花和清香,喝到口裏,精神一下煥發起來。飲後詩思就如泉湧發,幾天都收不住。剩餘的茶餅更加珍惜,只有肘書的時候才捨得取用。 [1] 

故人寄茶作品鑑賞

故人寄茶賞析

唐朝是中國封建社會歷史上一個鼎盛的時代,無論是經濟還是文化都相當繁榮。茶文化在這一時期則有很大的發展,詩歌也進入了一個歷史發展的黃金時代。茶能引發詩人的才思。茶、詩相互促進,珠聯璧合,相得益彰。作者這首詩不僅反映了唐代的茶文化,更突出了作者對友人的感激與懷念,對友情的珍視。 [1] 

故人寄茶點評

鄭谷雲台編》有《送曹鄴吏部歸桂林》詩,則又嘗官吏部,冕考之未盡也。《唐書·高元裕傳》載,鄴為太常博士時,議高璩贈諡事,其論甚偉。顧其詩乃多怨老嗟卑之作。蓋坎坷不遇,晚乃成名,故一生寄託,不出此意,不但韋愨所稱《四怨三愁五情》諸篇。及乎登第以後,《杏園席上同年》詩則曰:“匆匆出九衢,僮僕顏色異。”《獻恩門》詩則曰:“名字如鳥飛,數日便到越。”《寄陽朔友人》詩則曰:“桂林須產千株桂,未解當天影月開。我到月中收得種,為君移向故園栽。”又何其淺也。張為作《主客圖》,鄴與其數,則當時亦為文士所推。其《讀李斯傳》及《始皇陵下作》二首,諸家選本或取之,然皆無深致。《唐志》載鄴集三卷,今僅二卷,其有佳篇而逸之耶?流傳已久,姑存以備一家可也。

故人寄茶作者簡介

曹鄴
曹鄴,字鄴之,生卒年不詳,桂州陽朔縣人。晚唐重要詩人,以五言古詩著稱。在京城應考十年,九次落第,最後由於其《四怨三愁五情詩》為中書舍人韋愨賞識,薦於禮部侍郎裴休,終於大中四年(公元 850年)進士及第,時年約四十。死後葬於桂林。《全唐詩》收其詩作二卷。 [1] 
李德裕
李德裕(787—849),字文饒,唐代趙郡贊皇(今河北贊皇縣)人,與其父李吉甫均為晚唐名相。唐文宗時,受李宗閔牛僧儒等牛黨勢力傾軋,由翰林學士出為浙西觀察使。太和七年,入相,復遭奸臣鄭注李訓等人排斥,左遷。唐武宗即位後,李德裕再度入相,執政期間外平回鶻、內定昭義、裁汰冗官、協助武宗滅佛,功績顯赫。會昌四年八月,進封太尉、趙國公。唐武宗與李德裕之間的君臣相知成為晚唐之絕唱。後唐宣宗即位,李德裕由於位高權重,五貶為崖州司户。李德裕兩度為相,太和年間為相1年8個月,會昌年間為相5年7個月,兩次為相7年3個月。 [5]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