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政江塔

鎖定
政江塔位於清新縣山塘鎮政江村北江大堤上,於清光緒十七年(1891年),由清遠知縣何福海倡建。塔高35.1米,首層邊長3.5米,牆厚2.6米,磚造,為九層八面樓閣式,下塑花紋,每面寬3.5米,建築面積為59平方米,每層以菱角牙磚和挑檐磚相間疊澀出檐。各層闢拱形真門2個,餘為拱形假門,角柱、門框、窗框、檐磚均塗成硃紅色。鐵鑄塔剎由覆盆和九層相輪、葫蘆等組成,第二層門額石匾上刻有“中流砥柱”四字。
中文名
政江塔
塔    高
35.1米
首層邊長
3.5米
牆    厚
2.6米

政江塔古塔歷史

政江塔 政江塔
相傳,地方鄉紳集資在飛水西岸建造了鰲頭塔(俗稱“飛水塔”)後,鎮住了鰲頭,從此濱江河口變得風平浪靜。後來,人們又説在鰲頭塔下游八、九里的地方,即秦皇河與北江交匯處附近,有鰲尾經常擺動,擊沉多艘船隻。於是,地方鄉紳又集資建造了“政江塔”。“政”與“鎮”是諧音,“政江”即“鎮江”也。
政江塔為清遠城下關水口的重要門户。政江塔對岸建有文閣。建造政江塔的主要目的是振興清遠文風。何知縣倡議一出,清遠紳士邱顯禧、朱潤芳、賴子鴻、陳元清、朱棟才、黃昆熊、吳元輝、麥穎芳等人帶頭捐款,並四出籌集銀兩,共籌得3219兩,另外提取了歷年積存的“緝匪”花紅3580兩,以及“三學”公款500餘兩。建築政江塔的各項費用共7180餘兩。立於邑城青雲路、由南海舉人、鳳城書院山長(院長)譚時珍撰寫的《新建文塔文閣碑記》詳細記載了這一盛事。文中所提及的“本城當建文塔以鎖下關,立文閣以控中道,則文運之興可拭目俟”,成為建造政江塔的最好註腳。
政江塔是鰲頭塔的複製品,與距此八九里外的鰲頭塔相對峙,並在對岸立文閣以控中道。光緒十八年(1892年)知縣何福海為了保護政江塔,從外地遷入十多户村民,組織保甲,日出耕作,入夜巡查,後來這裏逐漸漸形成了村落,如今已是人丁興旺的政江村委會建制了,關於古塔和村莊,上了年紀的老人有講不完的故事。
事有湊巧,當年辛卯科清遠竟然文武並捷,光緒十九年(1893年)恩科文又捷,光緒三十年(1904年)科舉制最末一科(甲辰科)還出了榜眼朱汝珍
後來,清遠建文塔之風漸興,陸續在回屬大埔崗村(今太平大樓)、關前墟(舊橫石境內)、下嶽村(今江口)、洲心七星崗、珠坑魚磯廟上、龍頸水東村文筆嶺、石角回岐山上、山塘馬安鯉魚捷大崗頭、三坑雅文文筆崗等地建有文筆塔,成為當時清遠境內的一道亮麗的風景。
如今,歷史的風煙已逝,多少風流人物,已隨滾滾江水遠去,惟有政江塔和鰲頭塔依然默默地鎮守在江邊,見證着清遠發展的歷史。登高遠眺,滔滔北江,巍巍古塔,構成了壯麗的畫面,令人精神振奮,頓生無限自豪之情。
政江塔1962年被清遠縣人民政府列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5年被清新縣人民政府列為第一批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政江塔古塔修繕

由於種種歷史原因,政江塔年久失修。如今一至九層的瓦口磚均有脱落;牆面、灰塑破損嚴重、漏水,圍欄全部破損;從塔腔內看,裂痕已到頂部,支撐塔體的木樑以及塔內樓梯、樓板已不存在;塔身西面檐角開裂嚴重;首層深埋兩米,東面緊貼北江大堤的塔身墻體受潮嚴重。
為了保護縣內重點文物,清新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指定縣文化體育廣電新聞出版局負責維修。政江塔維修方案由華南理工大學建築學院文化遺產保護設計研究所設計完成,總維修費用180萬元。經評審設計方案和立項進行招投標後,已於2009年6月開工修繕,次年3月竣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