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放山習俗

鎖定
吉林省撫松縣是長白山區人蔘生長的主要區域,素以人蔘之鄉聞名於世。據《太平御覽》記載,早在公元3世紀中葉,長白山區已經有人開始採挖人蔘。自唐朝以後,居住在東北的各部落進貢朝廷的主要貢品中就有野山參。到明末清初,長白山區採挖野山參己形成規模,成為當地人民羣眾的主要生產活動和生活的重要來源。 [1] 
中文名
放山習俗
主要區域
長白山人蔘生長區
盛行時期
明末清初
史料考證
《太平御覽》

目錄

放山習俗背景介紹

人蔘,百草之王,中藥之首,是關東三寶中的第一寶。長白山區的人們把人蔘叫“棒槌”,把進深山老林採挖山參稱為“放山”。人蔘根據生長年代分為“三花兒”、“巴掌”(五葉兒)、“二角子”、“燈台子”、“四匹葉”、“五匹葉”、“六匹葉”,最大的是八匹葉。八匹葉人蔘主莖長兩層葉子,稱二層樓;每層四個叉——四匹葉,兩層四匹葉相加成為“兩層樓八匹葉”,極其罕見,五匹葉以上即為大棒槌。春、夏、秋三季都可以放山 ,依次稱為青草市、韭菜花市、小夾扁兒市、大夾扁兒市、明榔頭市、花公雞市、紅榔頭市、掃帚頭市、黃落傘市,直到下枯霜為止。
長白山區的勞動人民在近千年的採挖山參的過程中形成的一整套獨特的民間習俗,口傳心授,世代相傳,早己成為長白山放山人共同遵守的習慣和規則,由此產生的信仰、思想品德、道德規範、環境意識、價值認同和傳統技能,極大的影響着當地人們的精神境界和文化理念,形成了較為完整的習俗理念並昇華為一種獨特的人蔘文化,具有鮮明的地方特色,展現了中華民族文化創造力的傑出價值,體現了中華民族的人文精神。 [2] 

放山習俗內容

長白山區的勞動人民在近千年的採挖山參的過程中形成了一整套獨特的民間習俗,包括專用語言、行為規範、道德操守、挖參技術、各種禁忌、專用工具器物等一系列豐富的內容。主要內容如下:

放山習俗拉幫

進山之前組織幫夥叫拉幫。拉幫由把頭負責。把頭是一夥放山人的領導者、指揮員。當把頭必須具有豐富的放山經驗,懂山規,講道德,有挖參技術,能看出哪座山會生長人蔘,進山後不會迷路。
一幫放山者大多為三人、五人、七人或九人,忌二人(怕見財起歹意)、四人(與“死”諧音)。講究“去單回雙”[回來加上人蔘(人身)成雙數]。也有單人或十一人以上為一幫。拉起幫第一件要做的事是準備放山專用的器具物品(見相關器具及製品欄目)。

放山習俗進山

放山人進山要選黃道吉日,一般為初三、初六、初九或初八、十八、二十八。進山後的第一件重要的事是祭拜山神爺老把頭孫良。用三塊石頭搭成老爺府(山神把頭廟),在老爺府前禱告,祈求保佑。然後選擇背風向陽的山坡搭地熗子(窩棚),用木杆支架苫樹皮防雨,裏面鋪上草和狍子皮,作為放山人臨時的家。晚間要在窩棚前點火堆,驅趕蚊蟲,防止野獸,去潮氣暖身和為迷路的人指示方向。燒的柴禾要順着擺放,一般由把頭點火。放山人每天從這裏出發去不同的山林挖參。

放山習俗壓山

放山人搜尋人蔘叫壓山。壓山又稱開山、巡山、壓趟子、撒目草。壓山前,由把頭“觀山景”選定去哪片山林。觀山景是把頭根據多年放山經驗,對山形山勢和樹木草頭仔細觀察,判斷哪裏會生長人蔘。有時候把頭或者其他人會根據晚上做的夢決定壓山的地點,此時眾人只管跟隨,不能點破。壓山時,幫夥人員要分工,叫“排棍兒”,把頭為頭棍兒,中間的人稱腰棍兒,排在最外邊的稱邊棍兒,邊棍兒也要有豐富的放山經驗。放山人拿索撥棍,按排棍兒順序橫排,兩人間距丈餘,索撥棍尖可搭在一起,不放過一塊磚的距離,撥草緩行,尋找人蔘。講究“寧落一座山,不落一塊磚”。壓山時不準亂喊話,看見東西喊出來就得拿着,即使看見蛇也不例外,怕分心和迷路。壓山時頭棍和邊棍邊走邊“打拐子”,將細樹枝折斷成90度,做記號,避免重複搜尋。按把頭和邊棍舉索撥棍所指的方向拐彎也叫打拐子。林子密了,幾步之外可能彼此看不見,又不許亂喊,因此要用索寶棍敲擊樹幹的辦法彼此聯繫,稱為“叫棍兒”。敲一下樹幹,每人依次回敲一聲,既示意自己的位置,又示意繼續壓山。把頭敲兩下樹幹,是要求向把頭靠攏,休息、抽煙;把頭敲三下樹幹,是要一起下山回熗子。休息抽煙時索撥棍要摟在懷裏立着,怕參寶跑了;絕對不準坐樹墩,傳説樹墩是山神老把頭的座位;煙口袋沒煙了,不能説“沒有”,怕不吉利,拍拍煙口袋,別人會送煙;不準打瞌睡,打瞌睡容易麻達山。壓山時不準拉屎撒尿,怕衝撞山神老把頭。遇到蛇(“錢串子”)高興,預示着即將開眼兒;遇到老虎吉利,放山人也稱老虎為山神爺;走過的地方沒發現人蔘,如果把頭認為這個地方能有人蔘,就返回再找,叫“翻趟子”。放山人把幹鹿角、幹狍子角叫“幹找”,見到不吉利,預示着白忙活。放山人抽煙稱“拿火”,休息稱“拿蹲兒”,吃飯稱“拿飯”,睡覺稱“拿覺”,改變住處稱“拿房子”,意思都 是為了拿到人蔘。挖到人蔘稱“撮住了米口袋”,“沒開眼兒”也稱“沒撮住米口袋”,做飯的稱“端鍋的”。
發現人蔘叫“開眼兒”,要喊:“棒槌!”這叫喊山。把頭要問:“什麼貨?”這叫接山。發現人蔘者得如實回答幾匹葉。當發現人蔘者回答五匹葉或六匹葉時,大夥會一齊喊:“快當!快當!”這叫賀山(“快當”是滿語麻利、順利、吉利和祝賀的意思)。發現人蔘者立即敲兩下樹幹,把索撥棍插在人蔘旁。因其有功,此時可休息抽煙。把頭也要抽煙歇氣定神兒,準備抬棒槌。如果看花了眼,喊了山卻發現不是大棒槌,叫“詐山”。喊詐山要麼回熗子,要麼給山神爺老把頭磕頭謝罪,繼續壓山。有時幾天沒開眼兒,為振奮精神,故意喊山,叫“喊空山”。放山人對二角子情有獨鍾。二角子是開山的鑰匙,預示能拿到大棒槌。發現二角子要燒香磕頭致謝。壓山第一次開眼兒如果是四匹葉,發現人蔘者接山時只能答“棒槌”。因為“四”不好聽。 [1] 

放山習俗抬棒槌

就是挖參。首先用棒槌鎖鎖住棒槌——兩頭拴着大錢(吉利年號的古銅錢幣)的紅線繩,中間繞在人蔘的主莖上,兩頭大錢分別搭在插在地上的索撥棍和樹枝上,防止棒槌跑掉(地形複雜,參草難辨,轉眼不見,有時再找很難)。然後大夥跪在人蔘前,或搭建老爺府,以草棍為香,磕頭拜謝山神爺老把頭。打火堆燻蚊子小咬,把頭開始挖參。挖棒槌是很複雜的細活兒,用手扒去棒槌周圍的亂草樹葉,開出盤子,用快當鋸鋸斷棒槌周邊的樹根,不能用斧子砍, 樹根有彈性,會震壞棒槌。細樹根用剪子剪斷。用快當籤子仔細撥除棒槌周圍的泥土,直到棒槌全部根鬚露出,任何細小的根鬚都不能挖斷。清理出每根鬚子都要隨時用原來的土掩埋以防掉水分。抬棒槌所用的時間與棒槌生長的大小和環境有關。有時抬一苗棒槌需要幾天的時間。人蔘挖出後,要“打參包子”。揭一塊新鮮的苔蘚鋪好,放上一些原來的土,把人蔘裹住,包上樹皮,用樹皮腰子捆好。苔蘚柔軟、潮濕、不易乾燥,用來包裹人蔘,利於保鮮。抬出棒槌後,要“砍兆頭”。繼續壓山發現片(五匹葉為首的成片人蔘)和堆(六匹葉為首的成片人蔘)也要砍兆頭。在人蔘附近紅松樹上用刀、斧距地面一索撥棍高的位置面向人蔘方向削去一塊樹皮,在光滑的樹幹左側按幫夥人數刻橫槓,右側按抬出人蔘的匹數刻橫槓。然後給兆頭“洗臉”(用火燒去兆頭四周的松油,為了保護兆頭幾十年後也能看清)。放山人往往能在許多年前的老兆頭前找到人蔘。
放山人自覺遵守一條重要的行規:“抬大留小”。小棒槌不挖,即使是遇到成堆成片的棒槌,小的也要留下,待其長大留給後人挖。放紅榔頭市的時候,要把成熟的參籽兒撒播到土裏,長出參來留給後人。
放山人講究平等互助友善。放山挖到人蔘,賣的錢幫夥成員不分老幼一律平分。抬棒槌時遇到別的幫夥,就要見面有份兒。如果兩幫都是單人,那就見面分一半兒。幫夥之間不爭山場,講究先來後到。發現已經有人在這座山了,就趕緊轉移到另外的山場。搭的地熗子下山時不拆,留給別人用。臨走還要留下米、鹽和火柴,以備救助他人。
放山人不打獵。

放山習俗下山

如果遇以下情況,把頭會決定下山回家。糧食不多了;第一次開眼是四匹葉,第二次開眼還是四匹葉,放山人認為,這是山神老把頭的警告,要出事;幾天不開眼,突然挖到一個大棒槌,然後又幾天不開眼 ,放山人認為山神老把頭就給這些財,別貪心;端鍋的燒炸了鍋或偷吃偷睡是有人心不誠,老把頭不會保佑心不誠的人發財;走到懸崖絕路或突然出現大霧,是山神老把頭設的路障,暗示這夥人沒有財運;帶的小米、乾糧沒有了,還沒開眼,這是山神老把頭的懲罰;有人被野獸咬傷,或有人滾下了山,跳了棍(麻達山找回來),這是山神老把頭暗示大家有人要起壞心;放山一直不開眼,把頭做了不吉利的夢 ,放山人都麻達山了,又走出了麻魂圈子,這是山神老把頭保佑平安,擺脱了麻達鬼的糾纏,繼續放山會有危險。
在挖到棒槌直到下山到家的整個過程中,任何人不準估計挖到棒槌的重量和價值。挖到棒槌下山後,要到老把頭廟還願答謝老把頭。如果許過什麼願就必須 還什麼願,説話算數,決不含糊,怕再上山時放空山。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