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漢語文字)

鎖定
攀(拼音:pān)是漢語一級通用規範漢字(常用字) [1]  。據已有古文字材料,此字始收錄於《説文解字》。《説文》攀作𠬜,𠬜是古攀字,字形像兩隻向外的手,攀援時兩手向外。又作𢸅,從手、樊聲。後來改為上下結構作攀。攀的本義指手抓住可依附的東西向上爬、攀援,引申指拉扯、拉攏,又引申為攀附、依附,即與地位比自己高的人拉關係。 [2] 
(基本信息主要來源:《新華寫字字典(第2版)》 [3]  、漢典網 [4] 
中文名
拼    音
pān
部    首
五    筆
SQQR(86);SRRR(98)
倉    頡
DDKQ
鄭    碼
FOGM
字    級
一級(編號:3456) [1] 
平水韻
上平聲·十五刪 [5] 
總筆畫
4+15
四角碼
4450₂
統一碼
6500
注音字母
ㄆㄢ
造字法
形聲字
字形結構
合體字,上下結構
異體字
𠔀、𠬜、𡴂、𢲔、𢸅、𣝴

文字源流

字形演變流程圖 字形演變流程圖 [2]
“攀”,《説文解字》字頭作圖1(隸定作“𠬜”或“𡴂”)。攀援而上時兩手向外,所以就用向外的兩隻手表示“攀登”的“𠬜”。 “𠬜”加聲符“棥”作“”,本是“𠬜”的異體,後來“樊”多借作“樊籬”字,又在後造本字“樊”上再加一隻“手”,成新的後造本字“𢸅(圖5)”或“攀”,楷書以後字形都固定承接隸書上下式的寫法。“樊”“攀”義各有當,也就由異體分化為不同的字。“攀”字通行, “𠬜”就只在形聲字中作偏旁,如“樊”“奐”等字。“𠬜”書寫不便,多簡化為“圖A”(廾)。漢代銅器、簡帛中“攀”字的“𠬜”旁與“圖A”()已經無別。 《説文解字》説“𠬜,引也。從反𠬞”,王筠《説文釋例》已指出其不當:“𠬞(廾),兩手相向,是拱手也。𠬜,兩手向外,是有所攀引也。各會其意,不得謂之反𠬞(廾)。” [2] 
“攀”字的本義是指抓附他物上升。比如登山,一方面要足蹬土石,另一方面還要手抓草木或岩石才能爬得上去,離開“手”的幫助就不能達到目的,所以“攀”以“手”作形旁是很有道理的。“攀”字在抓附他物上升這個意義上可以組成很多複合詞。例如“攀登”“攀禽”“攀緣”,等等。 [6] 
“攀”由抓附他物向上的本義引申為依附、追隨的意思。在舊社會常以龍鳳比喻帝王,故而把臣下追隨明主以建功立業稱之為“攀龍附風”。這個成語以後也用於貶義,指依附權貴來獵取功名利祿。由依附、追隨又可引申出結交、拉關係的意思。例如跟別人拉親戚關係叫“攀親”,跟地位比自己高的人拉關係叫“高攀”。後者常用作謙辭,如:“高攀了”,“不敢高攀”等等。 [6] 
“攀”由抓附他物向上的意義還可引申出牽引、牽挽的意義,這和拉、拽、扯、扳的意思是相近的。許多公園都立有“禁止攀折花木”的牌子,“攀折”就是牽引而使其折斷的意思。
此外,“攀”還有牽涉、牽扯的意思,這是由牽引進一步引申而來的。為了得到好處或逃避不利而有意牽扯他人叫做“攀”或“攀比”,在法律上把犯人誣供以牽扯他人稱作“誣攀”或“攀供”。可以這樣説,“攀”字用於表示牽扯、牽涉而組成的詞幾乎都是貶義的。 [6] 

詳細釋義

詞性
釋義
英譯
例句
例詞
動詞
抓住別的東西往上爬。
climb
晉·陸機《從軍行》:“舊臂攀喬木,振跡涉流沙。”
唐·韓愈《華山女》詩:“仙梯難攀俗緣重,浪憑青鳥通丁寧。”
攀登;攀巖;攀緣;攀升
跟地位高的人拉關係或結成親戚。
depend on
漢書‧韓安國傳》:“有如太后宮車即晏駕,大王尚誰攀乎?”
唐·蘇頲《閒園即事寄韋侍郎》詩:“有酒空盈酌,高車不可攀。”
清·和邦額《夜譚隨錄‧趙媒婆》:“媪能為我攀一門楣,必當重酬也。”
用手拉;抓住。
draw
《國語‧晉語八》:“是行也,以藩為軍,攀輦即利而舍。”
《三國志‧魏志‧鄧艾傳》:“將士皆攀木緣崖,魚貫而進。”
明·魏學洢 《核舟記》:“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嘯呼狀。”
攀折
牽扯;設法接觸、接近。

元·無名氏《抱妝盒》第三摺:“娘娘,那廝打得昏了,休聽他胡攀亂指者。”
明·吳承恩《西遊記》第二三回:“這都是各人的功果,你莫攀他。”
攀談;攀扯;攀供
摘取;折。
pick
《敦煌曲子詞‧望江南》:“我是曲江臨池柳,者人折去那人攀,恩愛一時間。”

追;趕。
pursue
南朝梁·江淹《傷友人賦》:“文攀淵卿,史類遷固。”
唐·杜甫《戲為六絕句》之五:“竊攀屈宋宜方駕,恐與齊梁作後塵。”

纏。

宋·宇文懋昭《大金國志‧太宗文烈皇帝五》:“至於兀朮,尚以箭瘡,帛攀其臂。”

援引;引用。
cite
宋·王溥《唐會要‧定格令》:“其制敕不言自今以後永為常式者,不得攀引為例。”

名詞
(Pān)姓氏用字。



(表格信息來源:《漢語大詞典》 [7]  《現代漢語詞典》 [8]  《漢語大字典》 [9] 

古籍釋義

説文解字

【卷三】【𠬜部】普班切(pān)
(𠬜/𡴂)引也。從反廾。凡𠬜之屬皆從𠬜。
𢸅,𡴂或從手從樊。 [10] 

説文解字注

【卷三】【𠬜部】
(𠬜/𡴂)引也。《上林賦》“仰𠬜橑而椚天”,晉灼曰:“𠬜,古攀字。”按,今字皆用攀,則𠬜為古字,𠬜亦小篆也。
從反𠬞。象引物於外。普班切,十四部。
(𢸅)𠬜或從手從樊。樊聲也,今作攀,《公羊傳》作扳。 [11] 

廣韻

普班切,平刪滂 ‖ 棥聲元1部(pān)
攀,引也。普班切。三。 [12] 

康熙字典

【卯集中】【手部】 攀;康熙筆畫:19;部外筆畫:15
(pān)《唐韻》普班切。《集韻》《韻會》《正韻》披班切,並盼平聲。引也。《晉語》:攀輦即利而舍。
又自下援上也。《莊子·馬蹄篇》:鳥鵲之巢,可攀援而闚。崔駰《達旨》:攀台階闚紫闥。或作扳。亦作𢸅。 [13] 

字形書法

字形對比

字形對比(楷體) 字形對比(楷體) [4]

書寫提示

攀字書寫筆畫 攀字書寫筆畫
兩個“木”的末筆捺改點。“樊”大“手”小。“樊”,“棥”居上半格,兩“木”分列豎中線兩側,兩“ㄨ”在豎中線;“大”的橫筆在橫中線,撇、捺罩住“手”。“手”居下居中,兩橫上短下長,亅(豎鈎)的豎段在豎中線。 [3] 

書法欣賞

音韻集成

中上古音

時代
聲韻系統名稱
韻部
聲母
韻母
先秦
高本漢系統

wɑn
王力系統
ean
董同龢系統
uan
周法高系統
rwan
李方桂系統
ph
ran
西漢



東漢





ran


ran
南北朝
宋北魏前期
寒桓刪

rwɑn
北魏後期北齊
寒桓刪

rwɑn
齊梁陳北周隋

wan
隋唐
擬音/高本漢系統

wɑn
擬音/王力系統

an
擬音/董同龢系統

an
擬音/周法高系統

an
擬音/李方桂系統

ph
wan
擬音/陳新雄系統

an
(表格信息來源:漢典網 [14] 

韻書集成

韻書
字頭
小韻
韻攝
聲調
韻目
聲母
聲類
開合
等第
清濁
反切
擬音
廣韻
平聲
二十七刪

合口呼
二等
次清
普班切
pʰan
集韻
𡴂
平聲
二十七刪

開口呼
二等
次清
披班切
pʰɐn
禮部韻略


平聲





披班切

增韻


平聲





披班切

中原音韻

陰平
寒山

開口呼

次清

pʼuan
中州音韻


平聲
寒山





鋪蠻切

洪武正韻

平聲
十刪


次清
披班切
p‘uan
分韻撮要

陰平
第二十五翻反泛發






(表格信息來源:漢典網 [14] 
參考資料
  • 1.    國務院關於公佈《通用規範漢字表》的通知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21-01-03]
  • 2.    李學勤主編;趙平安副主編.字源[M]:天津古籍出版社;遼寧人民出版社,2012:203
  • 3.    商務印書館辭書研究中心 編.新華寫字字典 第2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256
  • 4.      .漢典[引用日期2020-08-02]
  • 5.    平水韻 十五刪  .搜韻網[引用日期2021-01-03]
  • 6.    丁義誠,張國慶,崔重慶.常用字音·形·義·用 第1分冊[M].北京:國防工業出版社,1998.01:350-351
  • 7.    中國漢語大詞典編輯委員會、漢語大詞典編纂處編纂.漢語大詞典 第6卷[M]: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86.11:949
  • 8.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編.現代漢語詞典 第7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6.09:975
  • 9.    漢語大字典編輯委員會編纂. 漢語大字典[M]. 四川辭書出版社;崇文書局, 2010.04:2096
  • 10.    [東漢]許慎 原著;湯可敬 撰.説文解字今釋[M].長沙:嶽麓書社,1997.07:379.
  • 11.    (東漢)許慎撰;(清)段玉裁注. 説文解字 1 全注全譯版[M]. 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 2008.05:283.
  • 12.    餘乃永校注. 新校互注宋本廣韻[M]. 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 2000.07:128
  • 13.    漢語大詞典編纂處整理. 康熙字典 標點整理本[M]. 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 2008.08:409.
  • 14.    攀的音韻方言  .漢典網[引用日期2021-01-03]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