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鎖定
擬(拼音:nǐ)為漢語一級通用規範漢字(常用字) [1]  。此字最早形體為小篆,古字形從手(扌),疑聲。“擬”本義指揣度、思考,引申為具體的比量、比較。由揣度引申為比擬、使比較的雙方相齊等,由此引申為以對方為標準進行模仿。“擬”由思量又引申為打算、準備。另外,擬還有起草、編寫的意義。 [12] 
中文名
拼    音
繁    體
部    首
五    筆
RNYW [2] 
倉    頡
QVIO [2] 
鄭    碼
DZOD [2] 
筆    順
橫、豎鈎、提、豎提、點、撇、點
字    級
一級(編號:0657) [1] 
平水韻
上聲·四紙 [3] 
總筆畫
3+4
結    構
左右結構
統一碼
62DF [2] 
造字法
形聲字
注音字母
ㄋ一ˇ
區位碼
3666
四角碼
5800₀
異體字
懝、儗(模擬、比擬)、𣝆(“儗”是《第一批異體字整理表》中的異體字)

文字源流

字形演變(文中出現序號參照此圖所示文字) 字形演變(文中出現序號參照此圖所示文字)
擬字繁體字寫作“擬”,是一個形聲字,字形以“手”為形旁,“疑”為聲旁。《説文解字》曰:“擬,度也。”度,即揣度,雖非手的動作,但也是一種行為,所以從“手”。“疑”“擬(擬)”上古同在之部,故“擬”以“疑”為聲符。依《説文》,“疑”字本義為“惑也”,需要揣度、估量的東西,一般是屬於不確定、有疑惑的事物,因此“擬”字從“疑”聲,可以有兼義的功能。
“擬”字在近代出現了俗字“擬”,將聲符換成了形體較簡的“以”,“以”的讀音與“擬”也更為接近。1935年由200位文化界人士和15個社團聯合發起制定的《手頭字第一期字彙》和同年由中華民國政府教育部公佈的《簡體字表(第一批)》都收入了簡體字“擬”。1956年公佈的《漢字簡化方案》中,將“擬”作為“擬”的簡化字。
“擬(擬)”的本義就是“揣度、推測”。《周易·繫辭上》:“擬之而後言,議之而後動,擬議以成其變化。”孔疏:“聖人慾言之時,必擬度之而後言也。”後以“擬議”指事前的考慮,又引申為建議。
清代沈濤《説文古本考》:“《一切經音義》卷十七引:‘擬,比也。’是古本尚有‘比也’一訓。”“比、相比”是“擬”的另一個基本意義。如《荀子·不苟》:“言已之光美,擬於舜禹,參於天地,非夸誕也。”在修辭方式中有“擬人”與“擬物”兩類,前者是把物比作人,賦予物以人的特徵,使之具有人的思想、感情和行為;而後者則反之,是把人比作物或把甲物比作乙物。
“揣度”與“比擬”之間存在着某種聯繫,因為“揣度”就要將各種想法相比較,所以“比擬”義可看作“揣度”義的引申。但二者之間的聯繫又不那麼緊密,所以《説文古本考》僅把“比也”當作“擬”字的“一訓”,而未確定其為“度也”的引申義。而後來“擬”字的各項意義便以此二義為基礎,形成了兩個並行的系列。
第一個系列是“揣度”。人經過一番揣度、推測,便會產生出行動的計劃,所以“擬”引申出“計劃、準備”的意義。如漢代荀悦《漢紀·高祖紀一》:“(沛公)乃圍宛,宛急,南陽太守呂齮擬自殺。”此義現代仍常用。當代各部門領導在批示公文時常寫“擬同意”,“擬同意”實為“同意”,但加一“擬”字,語氣較委婉,所以這個“擬”已虛化為一種婉辭、謙辭,而其來源實為計劃、準備之“擬”。
經過揣測要作出判斷、決定,這樣“擬”又有了“擬定”的意義。《後漢書,公孫瓚傳》:“觀紹所擬,將必階(導致)亂。”南朝宋劉義慶《世説新語·方正》:“……欲擬之為尚書郎。”這幾例中的“擬”以及雙音詞“擬定”,如果和“確定”相比較,其結果雖然都是“定”,但含義有所不同,“擬”或“擬定”含有“經揣度、考慮而確定”的意思,而“確定”沒有這層意義。在法律上,“擬罪”是(經考慮)定罪,“擬斷”是量刑判罪。
“擬”有“準備”的意思,書面上的準備就是起草,因此“擬”又指“起草”。《宋史·李綱傳上》:“齊愈論綱三事之非,不報。擬章將再上,其鄉人嗛(xián,懷恨)齊愈者,竊其草示綱。”又“擬奏”即起草奏章,“擬稿”即起草文稿。後“擬”又由“起草”進一步發展為撰寫。如《醒世恆言·獨孤生歸途鬧夢》:“那白氏把心中之事,擬成歌曲。”老舍《四世同堂》五五:“他自己擬好了新聞稿,交到各報館去。”
第二個系列是“比擬”。“擬”由相比引申為“模仿”,如《文心雕龍·辨騷》:“名儒詞賦,莫不擬其儀表。”古代文人的詩文往往仿效更古之人的風格形式,稱為“擬古。後來“擬古”發展為一種詩體,如晉代的陸機和南朝的鮑照等都有《擬古》詩。在生物界,某些昆蟲有一種假死的現象,又叫“擬死”,即受到外界驚動或襲擊後,模仿死的狀態,靜伏不動或跌落地面,以避開敵人。這是生物的自我保護作用。
古漢語中的“擬”還有一個“比劃、指向”的意思,如《漢書·蘇武傳》:“(衞律)復舉劍擬之,武不動。”“擬之”即以劍指向蘇武。《資治通鑑》的胡三省註解解釋了這一含義的來歷。《晉孝武帝太元十七年》:“桓氏累世臨荊州,玄復豪橫……嘗於仲堪聽事前戲馬,以矟(shuò,同槊,長矛)擬仲堪。”胡三省注:“擬者,舉矟向之,若將刺之也。”看來,“擬”只是作出要刺的樣子,並非真刺,這個意義顯然是由“模仿”的意義引申出來的。 [12] 

詳細釋義

讀音
詞性
釋義
英譯
例句
例詞
動詞
猜測;假設
conjecture
《易·繫辭上》:“擬之而後言,議之而後動。” 孔穎達疏:“聖人慾言之時,心擬度之而後言也。”
漢·揚雄《法言·孝至》:“君子動則擬諸事,事則擬諸禮。”
《紅樓夢》第九四回:“究竟那些人能夠回家不能,未知着落,亦難虛擬。”
虛擬
相比較
compare
《荀子·不苟》:“言己之光美,擬於舜、禹,參於天地,非夸誕也。”
《史記·淮南衡山列傳》:“厲王以此歸國益驕恣,不用漢法,出入稱警蹕,稱制,自為法令,擬於天子。”
南朝梁·沈約《長安有狹斜行》:“咸陽不足稱,臨淄孰能擬。”
比擬
效法;模仿
follow;
imitate
漢·王逸《九思·怨上》:“復顧兮彭務,擬斯兮二蹤。”原注:“擬,則也。”
《明史·忠義傳二·王冕》:“以小艇實葦於中,擬建昌人語,就賊艦,乘風舉火。”
清·戴名世《李縣圃唱和詩序》:“將行,而擬子美《秋興》之體,為詩八章以道其懷。”
擬古;擬聲;擬態;模擬
指向;比劃
《漢書·蘇武傳》:“(衞律)復舉劍擬之,武不動。”
《資治通鑑·晉孝武帝太元十七年》:“桓氏累世臨荊州,玄復豪橫……嘗於仲堪聽事前戲馬,以鎙擬仲堪。”
洪深《趙閻王》第一幕:“(趙大)將次要走,忽又聽得門響,連忙搶了手槍,回過身來擬着來人。”
打算;準備
intend;
plan
《北齊書·神武帝紀下》:“遣領軍將軍婁昭……幷州刺史高隆之擬兵五萬,以討荊州。”
《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二回:“先到了上海,入棧歇了一天,擬坐了長江輪船往南京去。”
魯迅《書信集·致鄭振鐸》:“日前奉一函,系擬補印缺頁者,未知已到否?”
起草;設計
draft;
draw up
晉·陸機《文賦》:“思風發於胸臆,言泉流於唇齒,紛葳蕤以馺沓,唯毫素之所擬。”
《宋史·李綱傳上》:“齊愈論綱三事之非,不報。擬章將再上,其鄉人嗛齊愈者,竊其草示綱。”
老舍《四世同堂》五五:“他自己擬好了新聞稿,交到各報館去。”
擬稿;擬訂;草擬
揣測斷定
work out
《後漢書·公孫瓚傳》:“觀紹所擬,將必階亂。”
南朝宋·劉義慶《世説新語·方正》:“王中郎年少時,江虨為僕射,領選,欲擬之為尚書郎。”
《新唐書·崔佑甫傳》:“陛下令臣進擬庶官,夫進擬者,必悉其才行,如不聞知,何由得其實?”
通“疑”。懷疑
《墨子·明鬼下》:“是以莫放(敢)幽閒,擬乎鬼神之(有)。” 高亨新箋:“擬借為疑。”
《漢書·揚雄傳上》:“枳棘之榛榛兮,蝯貁擬而不敢下。” 顏師古注:“擬,疑也。”
(參考資料:《現代漢語詞典》 [4]  《漢語大字典》 [5] 

古籍釋義

説文解字

【卷十二】【手部】魚已切(nǐ)
擬,度也。從手疑聲。
【卷八】【人部】魚已切(nǐ)
儗,僭也。一曰相疑。從人從疑。 [6] 

説文解字注

【卷十二】【手部】
“(擬)度也”注:今所謂揣度也。
“從手,疑聲”注:魚己切,一部。 [8] 
【卷八】【人部】
“(儗)僭也”注:以下僭上,此儗之本義,如《史記》説卓王孫“田池射獵之樂,儗於人君”是也。與手部擬訓度不同。《曲禮》:“儗人必於其倫。”注:“儗猶比也。”此引伸之義也。《漢書·食貨志》假疑為儗,又假儗為“黍稷薿薿”。
“從人,疑聲”注:依小徐本,魚己切,一部。
“一曰相疑”注:此別一義。 [7] 

康熙字典

【卯集中】【手部】擬;部外筆畫:14畫
(nǐ)《唐韻》魚紀切。《集韻》《韻會》偶起切,並疑上聲。《説文》:度也。《增韻》:準擬揣度以待也。《易·繫辭》:擬之而後言。疏:擬度之而後言也。
又像也,比擬也。《前漢·公孫弘傳》:管仲相齊有三歸,侈擬於君。註:擬,疑也,言相似也。《後漢·張衡傳》:吾觀太玄,方知子雲妙極道數,乃與五經相擬。《集韻》:或作譺。
又作懝。《禮記》:通作儗。《漢書》:借作儀。
【子集中】【人部】 儗;部外筆畫:14畫
(nǐ)《廣韻》《集韻》魚紀切。《韻會》隅起切。《正韻》養裏切,並疑上聲。《説文》:僭也。一曰相疑。
又比也。通擬。《禮·曲禮》:儗人必於其倫。
又通作疑。《前漢·食貨志》:遠方之能疑者,竝舉而爭起。註:疑讀曰擬。《史記·蘇秦傳》:疑於王者。《荀子·儒效篇》:無所儗㤰。註:儗讀為疑。
又通薿。《詩·小雅》:黍稷薿薿。《前漢·食貨志》:引《詩》作儗儗。
又《正韻》:以智切,音異。佁儗,固滯貌。
又《廣韻》海愛切。《集韻》許代切,並海去聲。儓儗,痴貌。 [9] 

字形書法

字形對比

字形對比(上:U+62DF:下:U+64EC) 字形對比(上:U+62DF:下:U+64EC)

書寫提示

筆順 筆順
“扌”窄“以”寬,頂部“扌”高,底部“以”略高。“扌”,橫筆在橫中線上方。“以”,㇙(豎提)的豎段在豎中線,提拉長至橫中線收筆;第二筆點在右上格豎中線右側;斜撇在㇙(豎提)下方豎中線收筆。 [11] 

書法欣賞

音韻彙集

韻書集成

韻書
字頭
小韻
韻攝
聲調
韻目
聲母
聲類
開合
等第
清濁
反切
擬音
廣韻
擬(擬)
上聲
六止

開口呼
次濁
魚紀切
ŋi
集韻
上聲
六止
開口呼
次濁
偶起切
ŋie
禮部韻略

上聲





魚紀切

增韻

上聲





魚紀切

中原音韻

上聲
齊微

齊齒呼

全清

i
中州音韻

上聲
齊微





銀幾切

洪武音韻

上聲
二紙


次濁
養裏切
oie
分韻撮要
陽上
第三幾紀記
(參考資料:漢典 [10] 

上中古音

時代
字頭
聲韻系統名稱
韻部
聲母
韻母
先秦
擬(擬)
高本漢系統

ŋ
i̯əɡ
先秦
王力系統
ŋ
ǐə
先秦
董同龢系統
ŋ
jəɡ
先秦
周法高系統
ŋ
iəɣ
先秦
李方桂系統
ng
jəgx
西漢



東漢





jəї


jəї
南北朝
宋北魏前期

jəї
南北朝
北魏後期北齊

jəї
南北朝
齊梁陳北周隋
脂之

jei
隋唐
擬音/高本漢系統

ŋ
ji
隋唐
擬音/王力系統

ŋ
ǐə
隋唐
擬音/董同龢系統

ŋ
i
隋唐
擬音/周法高系統

ŋ
i
隋唐
擬音/李方桂系統

ng
ï
隋唐
擬音/陳新雄系統
ŋ
ǐə
(參考資料:漢典 [10] 
參考資料
  • 1.    國務院關於公佈《通用規範漢字表》的通知  .中央政府門户網站[引用日期2020-10-27]
  • 2.      .漢典[引用日期2020-10-27]
  • 3.    平水韻 四紙 擬  .搜韻[引用日期2023-10-10]
  • 4.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編.現代漢語詞典 第7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6.09:949
  • 5.    漢語大字典編輯委員會編纂.漢語大字典 第2版[M]:四川辭書出版社;崇文書局,2010.04:2093
  • 6.    [東漢]許慎 原著;湯可敬 撰.説文解字今釋[M].長沙:嶽麓書社,1997.07:1718,1097
  • 7.    《説文解字 最新整理全註譯本》編委會編. 説文解字 最新整理全注全譯本 第3卷[M]. 北京:中國書店, 2010.12:1269
  • 8.    《説文解字 最新整理全註譯本》編委會編. 説文解字 最新整理全注全譯本 第4卷[M]. 北京:中國書店, 2010.12:2000
  • 9.    漢語大詞典編纂處整理. 康熙字典 標點整理本[M]. 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 2008.08:45,408
  • 10.    擬的音韻方言  .漢典[引用日期2023-10-10]
  • 11.    商務印書館辭書研究中心 編.新華寫字字典 第2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11:247
  • 12.    傅永和,李玲璞,向光忠主編.漢字演變 文化源流 上[M].廣州:廣東教育出版社,2012.12:462-463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