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揚鞭催馬運糧忙

鎖定
《揚鞭催馬運糧忙》是魏顯忠創作於1969年10月的一首笛子獨奏曲。該曲根據東北民間音樂風格創作,是新派笛子的代表樂曲之一。樂曲熱情明快,以生動樸實的音樂語言,描寫豐收以後的農民駕着滿載糧食的大車,喜氣洋洋地向國家交售公糧的情景。馬蹄擊節,車輪吟唱,快樂的農夫揚鞭催馬,把豐收的喜悦鋪撒在運糧的小道上。 [1-4] 
中文名
揚鞭催馬運糧忙
譜    曲
魏顯忠

揚鞭催馬運糧忙創作背景

《揚鞭催馬運糧忙》曲譜 《揚鞭催馬運糧忙》曲譜 [5]
該曲是作者魏顯忠於1969年10月在遼寧盤錦地區體驗農村生活,參加秋收勞動時創作而成。魏顯忠先生曾説:“1969年9月,正是秋收大忙季節,遼闊的田野一片金黃。我作為遼寧省歌舞團樂隊演奏員隨團到盤錦地區農村去體驗生活參加秋收勞動。我們把收割好的稻子背到大道上,用馬車裝運到場院去脱谷、揚場、裝袋送公糧。在兩個月的勞動中,我身臨農村支援國家建設喜送公糧的熱烈場面,真正地體會到了豐收給農民帶來的喜悦。那清脆嘹亮的嗩吶聲裏是人們熟悉的《滿堂紅》曲調,男女老少個個喜逐顏開;那運糧的馬車一輛接着一輛,紅旗招展,鑼鼓喧天,車把式揚鞭催馬,車上人縱情歌唱,浩浩蕩蕩的車隊奔向遠方..就是那種氣勢磅礴、感人肺腑的場面,深深打動了我的心,使我產生了創作這首樂曲的慾望。經過幾天的思考,我決定用東北民間樂曲《滿堂紅》《銀鳳鎖》作為創作素材,一氣呵成了這首樂曲的初稿,起個名就叫《揚鞭催馬運糧忙》。” [6] 
初稿形成之後,大家很熱情地肯定了這首樂曲主題鮮明、形象生動、準確,全曲歡快、熱烈,富有濃濃的東北地方風格,較好地表現了農民兄弟喜送公糧的熱烈場面。但是有一個不足之處,那便是全曲多是老曲調,缺乏新鮮感,不夠有時代氣息。一次空閒,魏顯忠先生與樂隊其他同志去稻田旁的水渠抓魚,不自覺哼出《滿堂紅》變音了的曲調,富有新意。經同志建議,魏顯忠抓住這個主題,由此衍生出一些新的元素,並進行組合和構建。由此得到的新旋律,不僅保持了東北地方熱情、歡快的風格,同時又給人以清新、向上的感覺。與快板、行板相對照的慢板,魏顯忠先生用《銀鳳鎖》作為素材,其旋律抒情、優美,富有歌唱性。其演奏手法借鑑東北的嗩吶技巧。同時,在有些滑音、歷音中大量加入花舌;在舒展的曲調中還夾用三吐技巧,猶如在歡樂的歌聲中穿插着清脆的馬蹄聲,最後一段是快板主題的再現,隨着速度的加快,在輪指般的連續十六分音符中加入花舌,以模仿馬鞭聲、馬叫聲,從而把樂曲推向高潮,使樂曲在一片歡欣鼓舞、奔騰向前的鏡頭中結束。笛子名曲《催馬揚鞭馬運糧》忙由此誕生。 [6] 

揚鞭催馬運糧忙賞析評價

揚鞭催馬運糧忙整體結構

《揚鞭催馬運糧忙》結構為帶引子的ABA三段體。引子的音樂形象十分鮮明,伴奏樂隊奏出快速而強烈的奔馳音型,笛子則用顫音奏出長音,緊接着又奏出運用下歷音和頓音的巧妙結合奏出的音型,一下子就把運糧車隊來回奔忙,農民吆喝着趕馬的熱鬧紅火場面展現在聽眾面前。第一段是一個歡樂的小快板,四句體的歌調熱情歡快,對答呼應的短句情趣生動活潑。節奏突然放慢後轉入對比性的中段。中段舒展而富於歌唱性的主題旋律充滿着喜悦的情緒,抒發了鄉親們歡欣自豪的心情。這一主題在反覆時的花簇節奏,使音樂增添了一種樂觀、詼諧的色彩。

揚鞭催馬運糧忙引子部分

《揚鞭催馬運糧忙》引子部分,首先在笛子演奏長顫音,模仿馬的嘶叫聲,伴奏樂隊奏出快速而強烈的音型中開始了。讓人彷彿看到一隊隊滿載糧食的馬車在寬敞的大路上向前飛速奔馳。陽光燦爛,鳥兒歡快地追逐在馬車左右,希望能啄到糧食來飽腹,平日寂靜的馬路上也變得喧鬧起來。

揚鞭催馬運糧忙第一樂段

然後第一樂段,用2/4節拍,快板,模仿馬蹄節奏“噠,噠噠,噠噠噠”頻繁出現,使這段音樂的情緒非常歡快強烈,令聽眾彷彿看到運送公糧的馬車隊伍浩浩蕩蕩地奔向前方的壯觀場面,大路上,車來車往,馬嘶鳥鳴,熱鬧非凡。

揚鞭催馬運糧忙第二樂段

緊接着速度突然放慢,樂曲轉入第二樂段。這段音樂採用中板,與第一樂段在速度上形成對比。音樂主題是A部主題音調的變奏,旋律剛柔並濟,個性舒展、明朗,富於歌唱性。使人彷彿聽到豐收之後的農民在喜悦地交談着,他們豐收後不忘國家,支援國家建設,開開心心地去送愛國公糧。在路上,他們揮動馬鞭,大聲地交談着,憧憬着來年的美好生活;小孩子站在車上的麻袋上,努力地揮手驅趕着饞嘴的麻雀,不時樂得哈哈大笑,再現樂段的情緒更加熱烈奔放。最後在模仿馬的歡嘶以後,笛子奏出高亢的歌調結束全曲。 [1]  [3] 

揚鞭催馬運糧忙樂曲影響

1972年5月西哈努克親王訪問東北,遼寧省政府決定運用全省文藝界力量辦好一台具地方特色的文藝晚會展現給西哈努克親王看。經多次挑選該曲被選為晚會的器樂曲。當親王聽到魏老演奏完該曲後,情不自禁的站了起來,雙手舉過頭頂長時間鼓掌。於是外交部的一位同志要求再次演奏,第二次演奏後把演出推向了高潮。
1972年9月,中央人民廣播電台播放這首曲子,當時正是國慶期間,一起播送的還有嗩吶獨奏《山村來了售貨員》、民樂合奏《大寨紅花遍地開》(豐收鑼鼓)等。這是“文革”以來播送的第一批中國民族器樂曲,在全國引起了的很大反響。沒過幾天,來自全國各地的來信如雪片飛來。據團裏業務辦公室的同志説,最多的一天收到64封,來信的內容大多數是要樂譜的,還有的是要想了解演奏技法。由於信越積越多,為了滿足來信者的要求,團部責成業務辦公室的幾位同志刻印樂譜,還找了十幾位字寫得好些的同志連夜寫信封,一直忙到後半夜。第二天,寄出去的回信就裝了三麻袋。之後,樂譜、唱片由音樂出版社、中國唱片社等百餘家單位先後出版發行。澳大利亞的‘澳洲廣播電台’還把這首樂曲作為華語節目的開始曲,香港的許多電影、電視片都選用了此曲或其中選段。同時,全國許多藝術表演團體、學校、羣眾藝術館、軍營的專業和業餘的笛手們紛紛練習和演出這首樂曲。一時間,許多地方出現了“處處聞催馬”的現象,國內幾十家出版社發行總譜幾十萬冊。 [6] 

揚鞭催馬運糧忙作者簡介

魏顯忠先生 魏顯忠先生 [7]
魏顯忠笛子演奏家,1940年7月生,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獲得者、國家一級演奏員、遼寧歌舞團民族樂隊隊長、系中國音樂家協會會員、遼寧音樂家協會理事。魏顯忠自1959年開始從事專業笛子演奏,在多年的藝術實踐和努力探索中,使其笛子演奏具有濃郁的東北地方風格、熱情奔放、富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1989年,他受中央電視台的聘請出任全國“山東杯”民族樂器大賽的評委。1996年,江澤民主席出訪西歐六國,在贈送各國元首的禮品中有CD盤《春江花月夜》,其中《揚鞭催馬運糧忙》、《姑蘇行》兩首笛子獨奏曲便是魏顯忠演奏的。2009年一月十九日,魏顯忠先生逝世,享年69歲。
參考資料
  • 1.    林克仁.中國簫笛史.上海: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09
  • 2.    聶建平.笛子曲伴奏法及其織體特點——以笛子曲《揚鞭催馬運糧忙》的伴奏法為例,寶山師專學報,2008,(4)
  • 3.    上海音樂家協會竹笛專業委員會 .中國竹笛考級曲集.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9
  • 4.    張春雷.笛曲《揚鞭催馬運糧忙》的作品分析,金田,2012,(12.)
  • 5.    戴亞.中央音樂學院海內外考級曲目笛子考級(1—6)級:中央音樂學院出版社,2004-
  • 6.    盧竹音.揚鞭催馬情滿懷——笛子曲《揚鞭催馬運糧忙》誕生記,人民音樂,2006,(8)
  • 7.    第四屆中國笛子藝術夏令營,魏顯忠先生講座現場,2006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