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揖讓

鎖定
揖讓,漢語詞語,讀音yī ràng,意思是指古代賓主相見的禮節。揖讓之禮按尊卑分為三種,稱為三揖,一為土揖,二為時揖,三為天揖。,舊時拱手行禮。
中文名
揖讓
拼    音
yī ràng
別    名
賓主相見的禮節
出    處
《周禮·秋官·司儀》:“司儀掌九儀之賔客擯相之禮,以詔儀容、辭令、揖讓之節。”

目錄

揖讓出處

周禮·秋官·司儀》:“司儀掌九儀之賔客擯相之禮,以詔儀容、辭令、揖讓之節。”
左傳·昭公二十五年》:“子大叔見趙簡子,簡子問揖讓、周旋之禮焉,對曰:‘是儀也,非禮也。’”
劉向 《説苑·君道》:“今王將東面,目指氣使以求臣,則廝役之材至矣;南面聽朝,不失揖讓之禮以求臣,則人臣之材至矣。”
王褒《四子講德論》:“含淳詠德之聲盈耳,登降揖讓之禮極目。”
葛洪抱朴子·審舉》:“燎火及室,不奔走灌注,而揖讓盤旋,吾未見焚之自息也。”
馮夢龍蔡元放《東周列國志》第七十八回:“次早,兩君集於壇下,揖讓而登。齊是晏嬰為相,魯是孔子為相。”
漢書·禮樂志》:“揖讓而天下治者,禮樂之謂也。”參見“三揖三讓”。
韓非子·八説》:“古者人寡而相親,物多而輕利易讓,故有揖讓而傳天下者……當大爭之世而循揖讓之軌,非聖人之治也。”
南齊書·劉祥傳》:“故揖讓之禮,行乎堯舜之朝,干戈之功,盛於殷周之世。” [1] 
東周列國志》第十八回:“今君殺兄得國,假天子以令諸侯,小人又不知於唐虞揖讓何如也?”
徐特立《關於研究歷史的幾個重要問題》:“由堯舜揖讓進到禹傳子,是歷史發展一個必然階段。” [2] 

揖讓解釋

1、賓主相見的禮儀
2.指禮樂文德。
3.禪讓。讓位於賢。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