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提貝斯提山脈

鎖定
提貝斯提山脈又稱提貝斯提高原或提貝斯提山地,是北非撒哈拉沙漠中部的熔岩高原,在乍得西北部,平均海拔超過2000米。撒哈拉大沙漠是世界上除南極洲之外最大的荒漠,位於非洲北部,氣候條件極其惡劣,是地球上最不適合生物生長的地方之一。其最高峯庫西山是一座死火山,海拔3415米。提貝斯提山脈年降水量略多於周邊沙漠地區,有温泉和季節性水流。
中文名
提貝斯提山脈
別    名
提貝斯提山地
提貝斯提高原

提貝斯提山脈位置境域

提貝斯提山脈位於乍得北部。在簡化地圖上,這個山脈的全部區域被稱為提貝斯提地塊。撒哈拉沙漠的大部分地區處於低海拔區,在海平面以上2000英尺(約600米)處,但在提貝斯提地塊的山脈上升到了9000~11000英尺(約2700~3300米)。 [1]  北非撒哈拉沙漠中部的熔岩高原,在乍得西北部。長約480公里,寬約280公里。撒哈拉沙漠分為幾部分:西撒哈拉;中部高原山地(包括位於阿爾及利亞的阿哈加爾高原,位於尼日爾的艾爾高原和位於乍得的提貝斯提高原);東部是最為荒涼的區域,為特內雷沙漠和利比亞沙漠。

提貝斯提山脈地理環境

提貝斯提山脈地貌

提貝斯提高原地貌是典型的戈壁。
礫漠,又稱礫石荒漠,中國蒙古語稱戈壁指乾旱地區粗大礫石覆蓋的地面。是古代堆積物經強勁風力作用,吹走較細的物質,留下粗大礫石覆蓋於地表、形成礫漠。
撒哈拉沙漠乾旱地貌類型多種多樣。由石漠(巖漠)、礫漠和沙漠組成。石漠多分佈在撒哈拉中部和東部地勢較高的地區,尼羅河以東的努比亞沙漠主要也是石漠。礫漠多見於石漠與沙漠之間,主要分佈在利比亞沙漠的石質地區、阿特拉斯山、庫西山等山前沖積扇地帶。沙漠的面積最為廣闊,除少數較高的山地、高原外,到處都有大面積分佈。
礫漠多見於石漠與沙漠之間,主要分佈在利比亞沙漠的石質地區、阿特拉斯山、庫西山等山前沖積扇地帶,如提貝斯提礫漠、卡蘭舒礫漠、蓋圖塞礫漠等。沙漠的面積最為廣闊,除少數較高的山地、高原外,到處都有大面積分佈。

提貝斯提山脈地質

撒哈拉沙漠的基岩、花崗岩和片岩,在撒哈拉沙漠中部被向上推起,從而形成了阿哈加爾山脈和提貝斯提山脈 [1] 

提貝斯提山脈海拔

5座火山海拔在3000米上下;圖西德火山為休眠活火山;撒哈拉沙漠的最高點為位於提貝斯提高原中的庫西山,海拔為3415米,是死火山。

提貝斯提山脈氣候

年降水量不足100毫米,多呈暴雨降於夏季。地勢崎嶇,風蝕、季節性水流侵蝕強烈。
提貝斯提高原位於北非撒哈拉沙漠中部,屬於熱帶沙漠氣候。這裏氣候條件極其惡劣,降水量少而變率大:年降水量不足100毫米,多呈暴雨降於夏季。氣温高、温差大:由於雲量少,日照強,又缺乏植被覆蓋,空氣濕度小,因此白天氣温上升極快。
夜間較涼,因為整夜無雲,地面輻射強,散熱快,夜間最低温度一般在7℃~12℃之間,也有出現薄霜的日子。年温差一般在10℃~20℃左右,而日温差更大,在15℃~30℃之間。
蒸發強、相對濕度小:熱帶沙漠氣候因為經常無雲、風大、日照強、氣温高、相對濕度小,因此蒸發力非常旺盛。可能蒸發散量約為降水量的二十倍以上,甚至達百倍。
乾旱原因
(1)北非位於北迴歸線兩側,常年受副熱帶高氣壓帶控制,盛行乾熱的下沉氣流,且非洲大陸南窄北寬,受副熱帶高壓帶控制的範圍大,乾熱面積廣。
(2)北非與亞洲大陸緊鄰,東北信風從東部陸地吹來,不易形成降水,使北非更加乾燥。
(3)北非海岸線平直,東側有埃塞俄比亞高原,對濕潤氣流起阻擋作用,使廣大內陸地區受不到海洋的影響。
(4)北非西岸有加那利寒流經過,對西部沿海地區起到降温減濕作用,使沙漠逼近西海岸。
(5)北非地形單一,地勢平坦,起伏不大,氣候單一,形成大面積的沙漠地區。

提貝斯提山脈社會經濟

居民多從事半遊牧,以飼養駱駝、驢、綿羊為主。局部種植椰棗、大麥、粟、西瓜、煙葉等。產阿拉伯樹膠。野生動物有北非小羚羊、狷羚、野牛、扁角鹿、鬣狗、胡狼、沙漠狐、野貓、獅等。為旅遊、狩獵區。有鎢、錫和石油礦藏。奧祖以北有大鈾礦。公路沿西部山麓南通拉若。在恩德拉利有飛機場。設有沙漠研究站。

提貝斯提山脈人類文明

撒哈拉沙漠南部,從中央撒哈拉巖畫羣的阿杰爾高原和費贊往東南,經過泰內雷、賈多及提貝斯提到博爾庫,都有大量的巖畫。上述地區每一巖畫區域都有自己的特點:比如巖刻主要密集在賈多、西提貝斯提、博爾庫和阿伊爾;崖壁畫則多分佈在恩內迪和東提貝斯提。這裏我們提到的是屬於這個廣大地區的馬裏和乍得的巖畫。
乍得是中部非洲的另一個內陸國家。它的北部提貝斯提高原平均海拔2000米。東部為蘇丹的達爾富爾高原的延伸,自北向南,受深谷的切割,形成複雜的地貌。巖畫發現在乍得的東北部。
中央撒哈拉巖畫 中央撒哈拉巖畫
耶內得巖畫點位於乍得的東北部。那裏有巨大的、砂岩質的、周圍是斷層的孤立山地。這裏的景象是很荒涼的,現在只有少數特達族、達扎族飼養着駱駝居住在這裏。
這個地方的行政中心是費特,有軍隊駐紮,也是扣押和殺害罪犯的地方。周圍都是沙漠,離此最近的城鎮也相距有數百里之遠,犯人要逃出去是不可能的。就在這個不毛的山地,到處遺留有龐大的巖畫羣。這裏最古老的巖畫,是在這裏的氣候尚處在濕潤期時候的作品,可以追溯到數千年之前。隨着氣候的變化,這裏飼養的動物也從牛--馬--駱駝,於是巖畫的內容和形式也隨之發生了變化。特別是“牛時代”和“馬時代”,當時的彩色崖畫較多,崖壁畫中所反映出來的生活,人們是住着圓錐形用獸皮覆蓋的帳篷式房子,用椎舂米。人物形象的表現很有特色,形式也很多樣:有帶狀形的、有厚腳形的、有線狀形的等。也有穿吊鐘形裙子的。還有用特殊方式描繪的牛,可能是原始部落民族用以表現繁殖願望的。在後期的彩色崖畫中,出現穿短褲和靴子的,是接受歐洲文化影響的表現。
參考資料
  • 1.    (美)喬伊斯·A.奎因(Joyce A. Quinn)著;王婷編譯;張志明總譯審;包國章專家譯審. 沙漠生物羣落[M]. 長春:長春出版社, 2014.06: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