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採蓮詞

鎖定
《採蓮詞》是唐代詩人張潮(又作張朝)的作品。此詩從採蓮女子早晨出發時的紅火太陽寫到晚來歸途中遇到的風雲,抓住了江上氣象多變的特點,顯得形象生動,表現了採蓮婦女的勤勞勇敢,寫出了採蓮女互相幫助、共同戰勝風浪的勇敢精神。全詩語言精煉,描繪生動,情節發展表現得驚心動魄,跌宕起伏,不愧為一首傳世佳作。
作品名稱
採蓮詞
作品別名
採蓮子
作    者
張潮
創作年代
中唐
作品出處
全唐詩
文學體裁
七言絕句
題    材
田園詩

採蓮詞作品原文

採蓮詞
朝出沙頭日正紅,晚來雲起半江中。
賴逢鄰女曾相識,並著蓮舟不畏風 [1] 

採蓮詞註釋譯文

採蓮詞詞句註釋

⑴採蓮詞:六朝樂府已有《採蓮曲》《江南可採蓮》等。唐代《採蓮子》七言四句帶和聲,從內容到形式都可以看出受民歌的影響。
⑵沙頭:即江岸,因為江岸常有河沙淤積,故稱。
⑶賴:虧得,幸好。
⑷蓮舟:採蓮的船。南朝梁蕭子範《東亭極望》詩:“水鳥銜魚上,蓮舟拂芰歸。” [2-3]  [4] 

採蓮詞白話譯文

早晨的江岸邊紅紅的太陽當空朗照;傍晚時分,江面上空風起雲湧,驟雨襲來。
幸虧碰上了已經相識的鄰家女子,兩隻蓮舟並在一起,這樣就不怕風吹雨打了。 [3] 

採蓮詞作品鑑賞

採蓮詞整體賞析

這首詩在《文苑英華》中列於卷二〇八樂府詩中。該卷還收有梁簡文帝李白儲光羲等共十五位作家的同題作品。考六朝樂府,已有《採蓮曲》、《江南可採蓮》等題名,唐代《採蓮子》七言四句帶和聲。可見採蓮是詩家們常用的題材。
蓮者,芙渠也,江南人稱芙蓉或荷花。是多年生草本植物,生長在淺水中,地下莖稱作藕,種子稱為蓮子,葉呈圓形;花大,淡紅色或白色,有香味。李時珍本草綱目》稱:“蓮產於淤泥,而不為泥染;居於水中,而不為水沒;根莖花頭,凡品難同;清淨濟用,羣美兼得。”丹陽地處江南水鄉,東瀕長江,境內溝塘密佈,邑人喜植荷花。“練湖二十四景”中就有一景為“紅蓮映日”。盛夏時荷花盛開,滿湖生輝,陽光映照,分外嬌媚。詩人張潮生於斯,長於斯,必然對蓮有特殊的親切感。
自六朝到唐代,描寫採蓮女的詩歌往往寫得活潑清新,並多以男女之間的愛慕豔情為主。張潮的這首《採蓮詞》獨闢蹊徑,生動刻劃了一羣採蓮女與風浪搏擊的形象,展現了她們朝出暮歸,遇到險情互相依靠,比肩拼搏而戰勝困難的風姿。
“朝出沙頭日正紅”,一開篇便寫採蓮女晨起採蓮,太陽剛露頭就已來到灘頭上船出塘。至於一天中怎樣採蓮,如何經受風吹日曬,詩人沒有寫,但從這句的早起和下句的晚歸中完全能夠想象得到其中的艱苦。“晚來雲起半江中”,寫船歸至半路,風雲突起,一場戰勝狂風惡浪的戰鬥擺在採蓮女的面前,或許有人會為這羣女子擔起心來。“賴逢鄰女曾相識,並着船頭不畏風”兩句回答了這種擔心。風浪雖起,但這羣女子並不畏縮、慌張,她們鄰里夥伴之間迅速地靠攏船頭,並肩前進。一個“賴”字,寫出了她們之間的精誠團結、相互信任;一個“並”字又極盡她們的機智;“不畏風”三字更充分地表現了她們的堅定、沉着,對戰勝風浪充滿了信心。可以想象,這場突如其來的狂風惡浪,對一羣採蓮女來説是何等兇險,她們戰鬥的場面是非常緊張激烈的。儘管詩人沒有詳加描繪,但通過“賴”“並”“不畏風”等字詞,這羣採蓮女在這場搏鬥中的音容姿態,以及她們所顯露出來的堅強勇敢性格都生動形象地描繪出來,感覺到個個都英氣勃勃,鮮活俏麗,可敬可佩,使詩歌產生如見其人、如聞其聲的效果。這末兩句語言精練,內涵豐富,給人們留下了咀嚼不盡的餘味。
張潮這首《採蓮詞》語言精煉,構思新穎,匠心獨運,寄興遙深,突出了採蓮女的美好品質,不愧為一首傳世佳作。 [5] 

採蓮詞名家點評

譚元春雲:“並着蓮舟”畏其相失,女郎與女郎有情,更比此一意又妙(末句下)。(《唐詩歸》)
吳敬夫雲:詩有同一意而以襯貼得妙者,如此二語(按指後二)即崔國輔“相逢畏相失,並着採蓮舟”意,而詞氣加婉轉矣。(《唐詩歸折衷》) [4] 

採蓮詞作者簡介

張潮(一作張朝),唐代詩人。曲阿(今江蘇丹陽縣)人。《唐詩紀事》和《全唐詩》説他是大曆(唐代宗年號,766—779年)中處士。《全唐詩》存其詩五首。 [6] 
參考資料
  • 1.    彭定求 等.全唐詩(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269
  • 2.    古代漢語字典編委會.古代漢語字典.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451
  • 3.    於海娣 等.唐詩鑑賞大全集.北京:中國華僑出版社,2010:259-260
  • 4.    採蓮子(唐·張潮)  .搜韻網[引用日期2014-07-17]
  • 5.    管遺瑞.唐詩鑑賞辭典補編.成都:四川文藝出版社,1990:379-380
  • 6.    蕭滌非 等.唐詩鑑賞辭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3:1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