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掃把星

(中國民間傳説中的星官名)

鎖定
掃把星,也叫掃帚星,中國民間傳説中的星官名。在絢爛的夜空中,有時會看到拖着長尾巴的不速之客,這就是掃把星,現代天文學中的彗星實際就是中國民間傳説的掃把星。因為有些彗星的尾部看起來好像是一把倒掛着的掃把,在我國彗星也被形象地稱為“掃把星”。
彗星的出現在古代往往被視作不祥之兆。葡萄牙國王阿方索六世在1664年看見彗星時,因為對彗星的厭惡和恐懼,掏出手槍向彗星射擊。 [2] 
中文名
掃把星
別    名
掃帚星
發現時間
1066年
天文學名稱
彗星

掃把星現象解釋

典型的彗星由彗核彗發彗尾這3個部分組成。彗核由比較密集的固體質點而組成,周圍裏雲霧狀的光輝便是彗發。彗核與彗發合稱做彗頭,其後面長長的尾巴稱彗尾。此掃帚形的尾巴,並不是生來便有的,而是在接近太陽時,因受到太陽光的壓力而形成的,因此常揹着太陽的方向延伸出去。
而彗星的體積,太陽系裏面隨便哪一個行星,都沒法和大彗星相比較,聞名的哈雷彗星,它的彗星部分直徑便有57萬公里。有記錄的最大的彗星,其彗發部分直徑長達185萬公里,至於它的長度,最大的,自頭到尾長達幾億公里。

掃把星發現歷史

掃把星 掃把星
公元1066年,諾曼人入侵英國前夕,正逢哈雷彗星迴歸。當時,人們懷有複雜的心情,注視着夜空中這顆拖着長尾巴的古怪天體,認為是上帝給予的一種戰爭警告和預示。後來,諾曼人征服了英國,諾曼統帥的妻子把當時哈雷彗星迴歸的景象繡在一塊掛毯上以示紀念。 [1]  中國民間把彗星貶稱為“掃帚星”、“災星”。像這種把彗星的出現和人間的戰爭、饑荒、洪水、瘟疫等災難聯繫在一起的事情,在中外歷史上有很多。
1664年,葡萄牙國王阿方索六世在看見彗星時,因為對彗星的厭惡和恐懼,掏出手槍向彗星射擊。 [2] 

掃把星物理特徵

彗星除了離太陽很遠時以外,彗星的長長的明亮稀疏的彗尾,在過去給人們這樣的印象,即認為彗星很靠近地球,甚至就在我們的大氣範圍之內。1577年第谷指出當從地球上不同地點觀察時,彗星並沒有顯出方位不同:因此他正確地得出它們必定很遠的結論。每當彗星接近太陽時,它的亮度迅速地增強。對離太陽相當遠的彗星的觀察表明它們沿着被高度拉長的橢圓運動,而且太陽是在這橢圓的一個焦點上,與開普勒第一定律一致。彗星大部分的時間運行在離太陽很遠的地方,在那裏它們是看不見的。只有當它們接近太陽時才能見到。大約有40顆彗星公轉週期相當短(小於100年),因此它們作為同一顆天體會相繼出現。

掃把星科學探測

上世紀中葉,美國天文學家普惠爾提出了著名的“髒雪球”模型,認為彗星的內核是由含冰的凝聚物構成的。隨着對彗星觀測的深入,天文學家們發現“髒雪球”的描述基本正確,但彗星內核的成分遠不止冰,還有岩石和凍結的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甲烷和氨等。 [2] 
上世紀中葉,天文學家路德維希·比爾曼注意到了彗星的另一個有趣現象。他發現,當彗星在太空中穿行時,會出現兩個指向不同的尾巴。其中一個慧尾總指向背離太陽的方向。比爾曼推測,在太空中應該存在一些流動的物質,吹拂着彗星,形成了這個特別的慧尾。後來,天體物理學家尤金·帕克根據比爾曼的觀測,提出來著名的帕克太陽風模型,指出吹拂彗星尾巴的是由膨脹的太陽大氣所形成的太陽風。 [2] 
此外,彗星內核還包含有各種各樣的有機物,包括甲醇、甲醛、乙醇、乙醛等。蛋白質和DNA是構成生命的基本物質,這些具有複雜結構的大分子物質,實際是由氨基酸、腺嘌呤、鳥嘌呤等小分子物質構成的。1999年,NASA發射了“星塵號”探測器,飛往維爾特二號彗星。科學家們分析星塵號不遠萬里帶回的約100萬彗星及星際塵埃粒子樣本後,驚奇地發現了一種重要的氨基酸——甘氨酸,從而為生命起源的研究提供了證據。 [2] 

掃把星史料記載

在《天文略論》這本書中介紹西方科學近代太陽系學説時,書中寫道:“天文之學,由來久矣,然古人皆謂天圓地方。”此“古人”當包括中國人,“天圓地方”明顯是中國的傳統觀念。在介紹彗星時,書中寫道:“彗星為怪異之星,有首有尾,俗象其形而名之曰掃把星。 ”同時與“掃把星”類似的詞語還有“掃把佬”“掃把眉”“掃把頭”等。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