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捷蜥蜴

鎖定
捷蜥蜴(學名:Lacerta agilis)是蜥蜴科、蜥蜴屬動物。頭體長60-92.5毫米,尾長103-144毫米。頭背具對稱大鱗I後鼻鱗、前頰鱗常為2枚,兩枚頂鱗被問頂鱗和後一枚小的枕鱗相隔。頸、軀幹側面及四肢腹面被粒鱗,體背鱗片起稜呈橫行,背中段一橫排40-43(33-54)枚鱗片I領圍暱顯,遊離緣大鱗9枚,腹鱗較大而平滑,略近方形,覆瓦狀排列,縱橫成行,排成6縱行1指、趾下瓣無稜,股窩13-16(10-21)對。肛鱗1枚。尾部被以窄長鱗片,排成橫行。除尾基腹面鱗平滑外,均起稜。背面具四條較寬的平行的古銅色縱紋,間雜粗大棕黑色斑I腹面藍綠色,除喉部鱗片外,每一鱗片遊離緣白色。 [1] 
捷蜥蜴主要活動於乾燥而多陽光照射的草原、森林、果園、灌叢、谷地等處。垂直分佈可達海拔2100米的高山。性情較為膽小害羞,但精力旺盛。雄性之間會有爭鬥,尤其在繁殖季節。9月末到10月初在向陽山坡自挖的洞穴、齧齒類洞穴、石塊下、苔蘚或落葉層中進入冬眠。可以爬上樹,高可達25米;遇驚擾則迅速躲入洞中。吃甲蟲、直翅目、蠅類、鱗翅目等昆蟲及其幼蟲、蜘蛛類、多足類,偶可發現吃其他小型蜥蜴。分佈於歐洲和亞洲,東至蒙古,西到英國南部,在伊比利亞半島和歐洲土耳其則沒有分佈,中國新疆有發現。 [2-3] 
(概述圖參考來源: [3] 
外文名
Sand Lizard
中文學名
捷蜥蜴
拉丁學名
Lacerta agilis
動物界
脊索動物門
亞    門
脊椎動物亞門
爬行綱
亞    綱
雙孔亞綱
有鱗目
亞    目
蜥蜴亞目
蜥蜴科
蜥蜴屬
捷蜥蜴
亞    種
12 [4] 
命名者及年代
Linnaeus,1758
保護級別
(IUCN 2009年 ver 3.1)——無危(LC) [5] 

捷蜥蜴形態特徵

捷蜥蜴
捷蜥蜴(8張)
頭體長60-92.5毫米,尾長103-144毫米。 [1]  頭背具對稱大鱗,軀幹背面被粒鱗,軀幹腹面具縱橫成行的長方形平滑大鱗。後鼻鱗2枚,無鼓膜前鱗,領圍遊離緣居中1枚鱗片最大,中段一橫排背鱗40-45枚,股孔每側12-17個。 [2] 
體型修長適度。全長雄性(86+150)毫米,雌性(92+141)毫米。頭長大於頭寬,略呈三角形,吻端圓鈍,吻鱗寬大高或約相當,其上緣中央向後尖出,從前方看呈五角形;吻鱗之後為1對彼此相切的上鼻鱗(吻鼻鱗),吻鱗上緣的尖角楔入其間;之後為一單枚略呈菱形的額鼻鱗;再後為1對彼此相切的前額鱗;頭頂較大而呈窄長五角形的額鱗介於左右眶上鱗之間;眶上鱗每側4枚,中央2枚最大,前後2枚較小;額鱗之後、左右後2枚眶上鱗之間為1對彼此相切甚多的額頂鱗;頭背最後的1對大鱗為頂鱗,其間常有單枚頂間鱗,兩者之間為1對彼此相切甚多的額頂鱗;頭背最後的1對大鱗為頂鱗,彼此常為其間單枚頂間鱗與其後的1枚小鱗完全分開不切,頂鱗後緣較平直,頂間鱗中央可見一白色小點即頂眼。鼻孔位於靠近吻端的兩側,圓形,開口向外側,由上鼻鱗、2(偶為1或3)枚後鼻鱗與第一上唇鱗圍繞而成。 [2] 
鼻孔與眼之間主要為1枚較大的頰鱗,有的後鼻鱗與頰鱗之間尚分化出1-3枚小鱗,都計入頰鱗數目。眼大小適中,瞳孔圓形,下眼瞼被鱗;眼周的鱗片有上睫鱗、眶前鱗、眶後鱗與眶下鱗圍成一圈;上睫鱗為位於眼上方、眶上鱗外緣的一列窄長鱗片,2-5枚(4-5枚最多),構成上睫脊;眶前鱗與眶後鱗分別位於眼前後方,較小,僅眶後鱗上枚較大,與上睫鱗相續;眼下有一列極小的粒鱗。眼後至耳孔前緣之間的顳區有若干大小不等的平滑鱗片,以切頂鱗外緣的2-3枚鱗片中的前枚最大,切耳孔前在一直線上;耳孔後緣較平直,故有的標本耳孔略呈半月形;外耳道凹陷不深,鼓膜明顯可見;除耳孔前緣上部圍以顳區鱗片稍大外,耳孔周緣其餘部位都圍以較小的粒鱗。下頜前端與吻鱗相對應的頦鱗寬大於高,且較吻鱗略寬;領片5對,第四對最大,其中前2-3對相對,後2對為窄長的小鱗分開。頭腹的其他鱗片都較小,平滑而略凸出,往後過渡到頸腹的較大的平滑鱗片;領圍顯著,其遊離緣為8-12(常為9-10)枚扁平的平滑大鱗片,居中1枚最大。 [2] 
軀幹背面及側面被覆較小粒鱗,中段自左至右一橫排有小鱗40-45枚,軀幹腹面被覆排列整齊、縱橫成行的長方形平滑大鱗6縱行,中央2行最小,與之相鄰的2行最大,外側2行的大小介於上述二者之間。四肢短小而壯實,前後肢貼體相向時,指趾不相遇或略超越,後肢貼體前伸趾尖僅達體中部。 [2] 
前肢上臂與前臂前背側被覆大的平滑鱗片,腋下、肘部及上臂與前臂的後內側被覆較小的平滑鱗片;後肢股與脛前側被覆大的平滑鱗片,胯下、股與脛的後內側被覆較小鱗片,股部的平滑,脛部的起稜;掌、趾部都被覆平滑鱗片,背面者大而扁平,腹面者較小;指趾均較粗短,僅由背腹2枚鱗片圍成,爪亦位於背腹2枚鱗片之間。股孔每側12-17(多為14-16)個。尾圓柱形,基部背面略平,往後逐漸變尖細,被覆長方形起稜大鱗,鱗游離緣中央尖出,各鱗排列整齊,形成環狀構造,但不再分為節。尾的長度變異甚大,正常尾從約與頭體長相等(1.03)到頭體長的2倍以上(2.18),其中尾較短者,其結構與正常尾並無差別,與斷後愈後或再生尾不同。 [2] 
背面淺棕色,為隱約可辨的5條淺藍灰色縱線分隔為正背面2條及體側各1條淺棕色寬帶紋,每條淺棕色帶上不規則地散有大小不等的深棕色塊斑,上述色斑自頸背延至尾背前半。四肢背面淺藍灰色,散有深棕色點斑;尾後半淺藍灰色基本無斑。腹面黑灰色,長方形大鱗邊緣色淺,顯示出各鱗輪廓。 [2] 

捷蜥蜴生活習性

捷蜥蜴主要活動於乾燥而多陽光照射的草原、森林、果園、灌叢、谷地等處。垂直分佈可達海拔2100米的高山。性情較為膽小害羞,但精力旺盛。雄性之間會有爭鬥,尤其在繁殖季節。9月末到10月初在向陽山坡自挖的洞穴、齧齒類洞穴、石塊下、苔蘚或落葉層中進入冬眠。可以爬上樹,高可達25米;遇驚擾則迅速躲入洞中。吃甲蟲、直翅目、蠅類、鱗翅目等昆蟲及其幼蟲、蜘蛛類、多足類,偶可發現吃其他小型蜥蜴。夏季食物中以蝗蟲為主,佔食物的3/4。在中國新疆尼勒克縣烏特蘭草場調查結果顯示,捷蜥蜴的棲息地選擇與灌叢環境有關,其分佈僅限於溝谷一帶;解剖7月份採到的捷蜥蜴8只,其中6只胃內容物全部是蝗蟲,另2只大部分是蝗蟲及少量蜘蛛。 [2-3]  [6] 

捷蜥蜴分佈範圍

  • 地理範圍
分佈於歐洲和亞洲,東至蒙古,西到英國南部,在伊比利亞半島和歐洲土耳其則沒有分佈,中國新疆有發現。 [3] 
捷蜥蜴分佈圖 捷蜥蜴分佈圖
  • 具體國家地區
存在:阿爾巴尼亞、安道爾、亞美尼亞、奧地利、阿塞拜疆、白俄羅斯、比利時、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保加利亞、中國、克羅地亞、捷克、丹麥、愛沙尼亞、法國、佐治亞州、德國、希臘、匈牙利、意大利、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拉脱維亞、列支敦士登、立陶宛、盧森堡、摩爾多瓦、蒙古、黑山共和國、荷蘭、北馬其頓、波蘭、羅馬尼亞、俄羅斯聯邦、塞爾維亞、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亞、西班牙、瑞典、瑞士、土耳其、烏克蘭、英國。 [5] 
存在不確定:挪威。 [5] 

捷蜥蜴繁殖方式

每年3月末到5月初醒蟄後開始活動,蜕皮後進行交配。5月底至6月產卵於小土窩內,上覆以泥土。每雌蜥產卵3-15枚,卵徑(12-18)毫米×(7-10)毫米。卵的數目多少及大小可能與氣候有關,在較冷地區產卵數目較少而小。解剖海拔1000米處採到的雌蜥,輸卵管內有卵左6枚右7枚,量左側1枚卵徑13毫米×9毫米;孵化期50天左右,7月末到8月出現幼蜥。根據温度的不同,一般會在6月左右孵化出4-5釐米長的小蜥蜴。野生捷蜥蜴正常壽命為12年。 [2-3] 

捷蜥蜴亞種分化

12亞種<br>
中文名
學名
命名者及年代
捷蜥蜴指名亞種
Lacertaagilis agilis
Linnaeus,1758
捷蜥蜴中東部亞種
Lacertaagilis argus
Laurenti,1768
捷蜥蜴高加索東北部亞種
Lacertaagilis boemica
Suchow,1929
捷蜥蜴博斯涅亞種
Lacertaagilis bosnica
Schreiber,1912
捷蜥蜴亞美尼亞亞種
Lacertaagilis brevicaudata
Peters,1958
捷蜥蜴烏克蘭亞種
Lacertaagilis chersonensis
Andrzejowski,1832
捷蜥蜴烏拉爾亞種
Lacertaagilis exigua
Eichwald,1831
捷蜥蜴西班牙亞種
Lacertaagilis garzoni
Palacios & Castroviejo,1975
捷蜥蜴蘇呼米亞種
Lacertaagilis grusinica
Peters,1960
捷蜥蜴伊裏河谷亞種
Lacertaagilis ioriensis
Peters & Muskhelischwili,1968
捷蜥蜴索契亞種
Lacertaagilis mzymtensis
Tuniyev & Tuniyev,2008
捷蜥蜴克里米亞亞種
Lacertaagilis tauridica
Suchov,1926 [4] 

捷蜥蜴保護現狀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 2009年 ver 3.1)——無危(LC)。 [5] 
列入中國國家林業局2000年8月1日發佈的《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 [7] 
列入《中國生物多樣性紅色名錄——脊椎動物卷》——無危(LC)。 [8] 
注意:非法捕殺受國家保護的野生動物,將受到刑法制裁。

捷蜥蜴主要價值

捷蜥蜴是喜吃昆蟲及蜘蛛、多足類,尤其夏天主要吃蝗蟲, 在消滅害蟲方面有重要作用。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