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挽陳毅同志

鎖定
《挽陳毅同志》是董必武先生於1972年1月寫下的悼挽陳毅元帥的詩作。在詩中深切緬懷了陳毅元帥的歷史豐功偉績,表達了對陳毅元帥高尚品格和偉大人格的頌揚之情,以及不幸逝世的沉痛悼念。
作品名稱
挽陳毅同志
作    者
董必武
創作年代
近代
作品出處
董必武詩選
作品體裁
五言律詩

挽陳毅同志作品原文

挽陳毅同志
【其一】
久被病磨折,元良竟喪生①。
立功豐不伐②,求藝廣多成③。
皓月無幽意④,清風有激情。
井岡山上樹,瞻仰總心傾⑤。
【其二】
聞君病重久,欲探未成行。
憶昔比鄰往⑥,曾為倒屣迎⑦。
誾誾談國事⑧,了了述邊情⑨。
棟折吾憂壓,伊誰繼直聲⑩? [1] 

挽陳毅同志註釋譯文

①元良:大善。《禮記·文王世子》:“一有元良,萬國以貞,世子之謂也。”鄭玄注:“一,一人也。元,大也;良,善也。”
②伐:自我誇耀。《史記·屈原賈生列傳》:“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為非我莫能為也。”
③藝:技藝,技能。
④皓月:明亮的月亮。幽:昏暗,陰暗。
⑤瞻仰:仰望,多用為他人表示尊敬之詞。
⑥比鄰:近鄰,唐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詩:“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⑦屣迎:《三國志·魏志·王粲傳》:“聞粲在門,倒屣迎之。”屣,鞋子。古人家居脱鞋席地而坐;倒屣,謂急於迎客,來不及把鞋子穿正。形容對來客的熱情歡迎。
⑧誾誾:和悦而能進言之貌。
⑨了了:清清楚楚。
⑩伊誰:還有誰。伊,這裏作語氣助詞用。 [2] 

挽陳毅同志作品鑑賞

詩人董必武和陳毅,是戰友,更是知己。他們之間的友誼是深摯篤厚的。1972年1月,董老正在廣州,得知陳毅元帥突然病逝的噩耗,不勝悲痛。當時,正值“文革”期間,在林彪、“四人幫”殘酷迫害下,許多為黨和國家建立了豐功偉績的老幹部、老同志相繼被打到以至折磨致死。對這事,董老深感同受,無限悲憤。陳毅的死,也是與林彪、“四人幫”對他的長期迫害、折磨有直接關係的。在這首詩中,董老將失去戰友、知己的深切悲痛同對黨和國家命運的深深憂慮凝結在一起,情深意切,字字血淚,形成了一種抑鬱悲愴、震撼人心的抒情特徵。
詩人將深切地悲痛與深深的憂慮,寄於對陳毅的功績、品格的頌揚與緬懷之中。
第一首,緬懷陳毅的豐功偉績,熱情地讚美他光明磊落的人格與高尚情操,“久被病折磨,元良竟喪生。”陳毅長期被病折磨,以至如此善良卓絕的人竟然給奪去了生命。一個“竟”字,表達了詩人此刻複雜的感情活動:雖然知道陳毅久已卧病在牀,但並沒想到他會死,甚至覺得他不應該死,因為黨和國家還需要他。聯繫陳毅身前所遭受的精神折磨和政治迫害,這個“竟”字之中,似乎還隱含着對“四人幫”的譴責與憤怒。“立功豐不伐,求藝廣多成。”陳毅雖然為黨和人民建立了豐功偉績,但他從不居功自矜,總是歸功於黨和人民羣眾。正如陳毅在《六十三歲生日述懷》一詩中所説的,他不過是“五次大革命,一個跟隊人”;“個人太渺小,黨羣才萬能”。不但如此,陳毅還廣泛地學習各種技能,如寫詩、下棋、打籃球等等,他都擅長。他是一個多才多藝的政治家和軍事家。“皓月無幽意,清風有激情。”陳毅一生光明磊落,襟懷坦白,他那高尚的人格有如一輪皓月當空,毫無幽暗之處;他兩袖清風,剛正無私,敢於嚴正批評違反黨和人民利益、搞歪門邪道的人和事。即是是林彪、“四人幫”這樣的陰謀家搞陰謀詭計,他也敢於抵制和揭露。“井岡山上樹,瞻仰總心傾。”陳毅就像井岡山上的棵棵樹木,紅根深植,蓊鬱挺拔,令人敬慕傾心。將陳毅的偉大人格、革命精神和詩人由衷的敬慕之情概括在“井岡山上樹”之中,既生動形象,又可以觸發讀者的豐富聯想。
第二首詩,追憶陳毅和詩人之間的深厚情誼,痛惜知己的逝去。“憶昔比鄰往,曾為倒屣迎。誾誾談國事,了了述邊情。”董老與陳毅曾經是鄰居,每當陳毅來董老家作客的時候,董老總是倒屣相迎,熱情接待。而陳毅常常是和悦而又盡言地對董老談論國家大事,敍述邊防上的情況也總是知道得清清楚楚。“棟折吾憂壓,伊誰繼直聲?”這兩句寫得及其沉痛、抑鬱,讀之使人撕心裂肺:如今像陳毅這樣的國家棟梁折斷了,董老胸中有一種被沉重抑壓的憂憤,想到今後還有誰能像陳毅那樣剛正坦蕩,敢於直言,悲痛地感受到黨和國家失去了一位敢於同“四人幫”進行堅決鬥爭的“忠臣”、“驍將”,不盡的憂憤和悲痛滾滾而來。
在該詩中,詩人對戰友的痛切悼念與對黨和國家命運的深沉憂慮融匯在了一起,造成了一種抑鬱悲愴、震撼人心的抒情特徵。而生動、凝練的詩句和一系列清新明麗、寄意幽深的比喻,則使這種情感的抒發顯得更含蓄、更深沉、更富於葱鬱的詩意與動人的情致。 [3] 

挽陳毅同志作者簡介

董必武像 董必武像 [4]
董必武(1886年3月5日-1975年4月2日),湖北黃安(今紅安)人,中國共產黨的創始人之一,偉大的馬克思主義者,傑出的無產階級革命家,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國元勳,黨和國家的卓越領導人,中國社會主義法制的奠基者。他為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和社會主義建設事業作出了卓越的貢獻,建立了不朽的功勳。
董必武青年時代加入孫中山領導的同盟會,參加了辛亥革命。1920年在湖北建立共產主義小組。1921年出席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在中央革命根據地從事黨和紅色政權的建設工作。1934年參加二萬五千里長徵。抗戰時期和日本投降以後,是中共同國民黨談判的代表之一,同國民黨破壞抗戰、反共反人民的反革命政策,進行了針鋒相對的鬥爭。建國後,歷任中央政法委員會主任,政務院副總理,最高人民法院院長,第二屆政協副主席,中央監察委員會書記,中華人民共和國副主席、代理主席,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等職。 [5]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