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拉蒂邁魚標本

鎖定
拉蒂邁魚(又稱矛尾魚)標本是1976年在科摩羅海域捕獲的,1982年科摩羅政府為了表達對中國人民的友好情意將這一珍貴標本贈送給中國,當時中國政府贈送了科摩羅政府兩台拖拉機和一些農具作為回報。中國只有六條這種魚的標本。 [1] 
中文名
拉蒂邁魚標本
捕獲時間
1976年
捕獲地點
科摩羅海域
身    長
1.5米
體    重
58公斤多
生活地點
非洲東海岸的東倫敦港

拉蒂邁魚標本標本來源

1938年12月22日,在非洲東海岸的東倫敦港附近,靠近一條小河河口的海中,當地漁民捕撈到了一條“奇怪”的魚。這條魚身長1.5米,重58公斤多, 出水後只活了3個小時便死了。由於當時防腐技術不高,當該魚到達研究人員手中時,幾乎只剩下魚皮了。經研究,認為這魚應屬總鰭魚類空棘魚亞目(Coelacanthini)。為紀念標本保管員拉蒂邁女士對標本的“慧眼相識”和精心保護,史密斯教授把這條新魚起了一個名字叫拉蒂邁魚(Latime-ria chalumnae Smith, 1939)。

拉蒂邁魚標本物種發現

拉蒂邁魚的發現,立刻轟動了科學界。因為總鰭魚類分兩支,一是骨鱗魚類,一是空棘魚類,而骨鱗魚類的成員當時被認為與“從水到陸”有關。此前,人們只知道總鰭魚類的化石代表,從未見過現生標本,而今卻突然冒出了原被認為早在距今1億2千萬年前(白堊紀早期)就已絕滅了的空棘魚類的現生代表——活化石
拉蒂邁魚
為了尋找第二條拉蒂邁魚,史密斯夫婦花費了整整14年時間,走訪了非洲東海岸所有的小漁村,並四處懸賞。1952年,又是一個聖誕節前夕,拉蒂邁魚在科摩羅羣島終於再次現身。為了儘快獲得這條魚,史密斯甚至驚動了當時的南非總理,動用軍用直升飛機,最後還差點引起南非與法國間的糾紛,因為科摩羅當時是法國殖民地。以後在科摩羅海域又有近兩百條被捕獲。科摩羅政府贈送給中國共四條,分別收藏在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中國古動物館,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標本館,上海自然博物館和北京自然歷史博物館。1997年在距科摩羅有半個地球遠的印度尼西亞,拉蒂邁魚再一次被蜜月旅行中的美國青年爾德曼偶然發現,拉蒂邁魚的地理分佈也成為新的需要解答的謎團。
拉蒂邁魚標本

拉蒂邁魚標本形態特徵

包括拉蒂邁魚屬的空棘魚類化石最早出現於距今3億5千萬年前的泥盆紀,當時它們是在鹹水和淡水中生活的。三疊紀(距今1億8千萬年前)時,它們大多生活在半鹹水或海水中,再往 後,則完全海生了。從多次捕獲的情況推測,現生拉蒂邁魚生活在200—400米的深海里,體長介於1.28—1.80米之間,體重介於30—80公斤。由於深海和地面氣(水)壓相差過大,所以拉蒂邁魚出水後活的時間都不很長。據説,第八條拉蒂邁魚被捕後竟還活了19個半小時,那是已經很不錯了。
拉蒂邁魚體態圓厚,體表藍色,一看就“與眾不同”。它有8只肉質鰭,除第一背鰭和尾鰭外,每隻鰭近魚體的一端呈柄狀,肉質肥厚,好像一把短柄的船槳。解剖顯示,它的胸、腹鰭內骨骼的排列,和一般魚類的大不一樣,後者呈放射型,而它的呈分節的中軸型,非常接近陸生四足動物前、後肢中的骨骼排列。這點很重要,因為科學家認為,四足動物的四肢,就是由那些具四肢骨骼雛型的鰭進化來的。甚至有人在水下觀察到,拉蒂邁魚游泳前進時,成對鰭的擺動姿勢與一般魚類的不同,而與陸生脊椎動物的相似,即一側的附肢向前時,另一側的附肢在後。不過,觀察隊員們在海底趴了長達6個小時,也未見到拉蒂邁魚用鰭在海底爬動,顯然,它沒“步行”的要求。拉蒂邁魚腹面寬圓,口大,下頜方形,頜上長有鋭利的牙齒。矛形的尾鰭是拉蒂邁魚特殊的構造,因此,它還有一個別名,叫矛尾魚。矛尾魚屬肉食性魚類,因為在它的腸胃裏,人們發現有魚類殘骸。更有意思的是,美國一科學家在解剖一條拉蒂邁魚時,在它的輸卵管裏發現有5條幼魚,顯然,它是卵胎生的,即受精卵在母體內孵化成幼仔後才產出體外。據報道,成熟卵呈桔紅色,圓圓的,大小像橙子。拉蒂邁魚的幼仔身軀捲縮,長約30釐米,各鰭緊貼身上,未曾舒展,待發育產出時,已是游泳的好手了。
拉蒂邁魚標本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