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總鰭魚類

鎖定
總鰭魚類(Crossopterygii)是脊椎動物、硬骨魚類的1個大分支。在古生代泥盆紀和中生代曾廣泛分佈。總鰭魚類包括骨鱗魚在內的扇鰭魚類和空棘魚類兩支,現僅有殘存於非洲東南部海洋中的“矛尾魚”(Latimeri achalumnae),又稱“拉蒂邁魚”,即屬空棘魚類,被認為是總鰭魚類的“活化石”。總鰭魚類較早種類均生活於淡水中,從中生代三疊紀開始,也有棲於海中的。古總鰭魚類的另一枝骨鱗魚類的頭骨、脊柱和偶鰭骨等,均表現出與原始兩棲類有驚人的相似,因而一直被公認是四足動物的祖先。
中文名
總鰭魚類
動物界
脊椎動物
硬骨魚類
領    域
生命科學
分    佈
在古生代泥盆紀和中生代曾廣泛分佈
包    括
包括骨鱗魚在內的扇鰭魚類和空棘魚類兩支

總鰭魚類簡介

總鰭魚類為硬骨魚類的一大分支有內鼻孔,能用肺呼吸。背鰭有二;偶鰭基部富有肉質,被有鱗片,內有中軸骨。牙齒具有迷路構造。總鰭魚類生活於淡水和海洋中,最早發現於泥盆紀包括骨鱗魚類和空棘魚類。現殘存於非洲東南部海洋中 [1] 
魚類是以鰓呼吸,用鰭游泳,生活在水裏的一種脊椎動物。兩棲類幼體在水中用鰓呼吸,長大以後在陸上用肺呼吸,是一種水陸兩棲動物。粗看起來,魚類和兩棲類是毫不相關的兩類動物,但經過仔細研究和分析,發現這兩類動物之問,卻有着親緣關係。
兩棲動物和魚的親緣關係就生殖和發育來考察,蛙和魚有許多相似的地方:它們都在水中產卵,並且在水中受精;蝌蚪和魚都在水中生活,形態和內部構造很相似。直到受精後的第八個星期,蝌蚪才長出肺和四肢:根據這些相似點,我們可以得出結論:兩棲動物跟魚是有親緣關係的。
科學工作者在研究從地層下挖掘出來的各種動物化石的時候,發現古代一種總鰭魚頭骨的膜成骨和佔代兩棲動物頭骨的膜成骨十分相似,兩者的循環系統也有許多相似之處。
特別是總鰭魚的胸鰭和腹鰭、基部肌肉比較發達,適於在水中爬行,同時側鰭內的骨骼結構和古代的兩棲動物的四肢骨很相似,而且古總鰭魚已經具有了內鼻孔,説明這種魚已能利用肺進行呼吸?
根據這些事實,我們可以得出結論:兩柄動物是由古代的總鰭魚類經過漫長的發展過程,逐漸進化來的,同時也説明脊椎動物是從水生向陸生進化來的.那麼,總鰭魚類究竟是怎樣進化到兩棲類的呢?
大約在4億年以前,也就是地質史上稱為泥盆紀的時期,在自然界的淡水湖泊、沼澤地裏生活着一種數量非常多的總鰭魚。這種魚身體呈紡錘形,體長有1米多,游泳非常迅速,是一種肉食性的魚,過着自由自在的生活。
到了泥盆紀末期,地球上出現了高大的木賊、石松和喬木形的蕨類陸生植物:經過了幾千萬年,到了石炭紀,陸地上氣候温暖潮濕,陸生植物得到很大發展,不僅種類大大增加,而且生長得十分茂盛,也有些沿着廣闊的沼澤地和淡水河岸生長,大量植物的枯葉凋落到河中,再加上有些沿岸或水中生長的樹木,根部也在水中腐爛,腐爛的結果使水中的氧氣大大減少。
這時生活在河水中的魚類,由於水中氧氣不足,有些總鰭魚類因不能適應而死亡,但也有些總鰭魚,卻利用胸鰭和腹鰭把身體支撐起來,或攀附在水中的腐葉上,或爬至河邊樹根上呼吸空氣中的氧氣:由於水質的進一步敗壞,總鰭魚更進一步增加了對大氣呼吸的依賴,有的甚至爬上河岸呼吸空氣,藉以生存。
另一方面,由於氣候季節性的變化,遇到旱季時,有些生活在淺水中的總鰭魚利用胸鰭和腹鰭支撐身體,從一個乾涸的河牀爬到另一個有水的河中。總鰭魚的胸鰭和腹鰭因長期支撐身體,基部肌肉變得相當發達,鰭內骨骼也逐漸發生了變化,成了與陸生動物五指型附肢相類似的排列。
經過很多世代,側鰭逐漸變成分節的四肢,魚鰾逐漸變成能夠代替鰓進行呼吸的肺。肺的形成又引起血液循環器官的發展,出現了三腔的心臟。新的生活條件引起形態構造和生理上的變化,使上陸的魚更加適於在陸上移動和呼吸空氣於是形成了兩棲動物。兩棲動物雖然是上陸的魚發展而成,它們仍然能在水中生活,並且它們的幼體還必須在水中生活。關於古總鰭魚類,原先認為早已絕跡。可在1938年12月,在非洲南部東海岸附近,卻意外地捕獲了一條還活着的總鰭魚,特命名為“拉蒂邁魚”。由於它的尾鰭中部突出呈矛狀,現通常叫做“矛尾魚”。
這一發現在全世界轟動一時,因為現代總鰭魚的捕獲,不僅獲得更充分的證據,證實過去根據化石資料,認為古代總鰭魚演變成古兩棲動物理論的正確,而且把過去認為總鰭魚在距今7000萬年前便已滅絕的説法打破了 [2] 

總鰭魚類重要性

總鰭魚類有鰓,又有“肺”,它們的偶鰭是肉葉鰭,堅強有力,能在泥沙上爬行。這是脊椎動物登陸的前奏。環褶魚是典型的泥盆紀總鰭魚。科學家們認為,首次登上陸地的脊椎動物就是環褶魚種羣 [3] 

總鰭魚類分佈

在古生代泥盆紀和中生代曾廣泛分佈。較早種類均生活於淡水中,從中生代三疊紀開始,也有棲於海中的。體圓肉厚,其中有的種類有內鼻孔,嗅覺發達,能用肺呼吸,背鰭2個,除第1背鰭和尾鰭外,偶鰭基部富有肉質,被有鱗片的柄部稱為肉葉,內有基鰭骨,能轉動,可用來游泳、支撐身體和作短時間爬行。尾鰭歪形、圓形或三葉形。上下頜有鋭齒,鰓外有鰓蓋。為貪食性魚類。

總鰭魚類研究價值

我國古魚類學家張彌曼採用頭骨化石的連續磨片技術,深入研究了我國雲南省東部的早泥盆紀骨鱗魚——先驅楊氏魚(Younaolepispiaecursor)的特徵,並對比了其他骨鱗魚類的頭骨化石,首次發現這些魚類無內鼻孔,也無其他原認為是四足動物特徵的結構。這一發現如果得到確認,則總鰭魚類作為四足動物直接祖先的地位,將需要重新考慮。
參考資料
  • 1.    郭豫斌主編,小博士文庫 史前生物 上卷,黃山書社,2010.06,第60頁
  • 2.    邵麗鷗編,生物中的“兩棲部隊”,吉林美術出版社,2014.01,第38頁
  • 3.    李建軍主編,走進自然博物館,兵器工業出版社,1999年01月第1版,第8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