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

鎖定
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是中國國內從事內陸水體生命過程、生態環境保護與生物資源利用研究的綜合性學術研究機構。 [3] 
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其前身是1930年1月在南京成立的國立中央研究院自然歷史博物館,1950年2月將原中央研究院動物所、北平研究院動物學研究所、原中央研究院植物研究所藻類部門合併,組建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所址上海,1954年9月遷至武漢。 [3] 
據2024年3月研究所官網數據,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擁有在職職工343人,其中科技人員306人,中國科學院院士5人,發展中國家科學院院士3人,研究員及正高職稱人員88人,副研究員及副高職稱人員108人;設有6個研究中心,擁有4個國家級平台、8個省部級實驗室及研究中心、4個野外台站;擁有淡水魚類博物館和淡水藻種庫,以鯨類動物保護和研究為目的的水族館-白鱀豚館,及分析測試中心平台、水生生物數據分析管理平台;擁有二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5個、二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6個、專業碩士學位授權類別2個和2個博士後科研流動站。 [3] 
中文名
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
外文名
Institute of Hydrobiology,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創辦時間
1930年1月
主管部門
中國科學院
現任領導
所長:繆煒
黨委書記、副所長:解綬啓
專職院士數
中國科學院院士5人
發展中國家科學院院士3人
碩士點
二級學科授權點6個
專業授權類別2個
博士點
二級學科授權點5個
博士後
科研流動站2個
地    址
武漢市武昌東湖南路7號

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歷史沿革

1924年11月,孫中山離開廣州去北京,提出召開國民議會等主張,並擬設中央學術院為全國最高學術研究機關;1925年3月12日,孫中山病逝,設立中央學術院擱置。
1927年,中華民國國民政府定都南京;5月,決定設立中央研究院籌備處;7月,中華民國國民政府公佈《中華民國大學院組織條例》,規定“該院設立中央研究院”。
1928年4月,中華民國國民政府公佈《修正國立中央研究院組織條例》,改中華民國大學院中央研究院為國立中央研究院,蔡元培為院長。
1929年1月,蔡元培聘李四光、秉志、錢崇澍、顏復禮、李濟、過探先及錢天鶴七人,為博物館籌備處籌備委員會委員,以錢天鶴為常務委員,籌備處設立於南京成賢街46號;1月30日,籌備委員會開會,決定博物館定名為國立中央研究院自然歷史博物館。
1930年1月,國立中央研究院自然歷史博物館在南京成立。
1934年7月,自然歷史博物館改名為中央研究院動植物研究所,
1937年,遷往湖南省衡陽的南嶽,後又遷到廣西陽朔。
1939年,遷到重慶北碚。
1944年5月,國立中央研究院動植物研究所分立為動物研究所、植物研究所。
1950年2月,將原中央研究院動物所、北平研究院動物學研究所、原中央研究院植物研究所藻類部門合併,組建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所址上海。
1954年9月,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遷至武漢。
2001年,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進入中國科學院知識創新工程試點序列。
2011年,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整體進入中國科學院“創新2020”試點工程。
2015年,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率先進入特色研究所。
2018年,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通過驗收,正式進入運行階段。 [3-5] 
2022年5月22日,由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與武漢市政府共建的“武漢長江江豚繁育保種技術研究中心”在水生所白鱀豚館揭牌成立。 [6] 
2023年12月8日,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增選為海南省種業實驗室第二屆理事會成員單位。 [2] 
歷史沿革 歷史沿革

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科研條件

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人員編制

據2024年3月研究所官網數據,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擁有在職職工343人,其中科技人員306人,中國科學院院士5人,發展中國家科學院院士3人,研究員及正高職稱人員88人,副研究員及副高職稱人員108人。 [3] 
中國科學院院士(專職):陳宜瑜、曹文宣、朱作言、趙進東、桂建芳
發展中國家科學院院士(專職):朱作言、趙進東、桂建芳 [7] 
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桂建芳、趙進東、吳振斌、聶品、張承才、何舜平、謝平、殷戰、胡煒、繆煒、孫永華、徐鎮 [8] 
國家優秀青年基金獲得者:孫永華、陳雋、羅大極、金俊琰、熊傑、宋康、李順、陳善楠 [9] 
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實驗大樓夜景 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實驗大樓夜景

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科研部門

據2024年3月研究所官網數據,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設有6個研究中心,擁有4個國家級平台、8個省部級實驗室及研究中心、4個野外台站;擁有淡水魚類博物館和淡水藻種庫,以鯨類動物保護和研究為目的的水族館-白鱀豚館,及分析測試中心平台、水生生物數據分析管理平台。 [3] 
國家重點實驗室:淡水生態與生物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
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國家淡水漁業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國家工程實驗室:湖泊水污染治理與生態修復技術國家工程實驗室
國家種質資源庫:國家水生生物種質資源庫
中國科學院重點實驗室: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多樣性與保護重點實驗室、中國科學院藻類生物學重點實驗室
農業農村部重點實驗室:農業農村部淡水養殖病害防治重點實驗室
農業農村部遺傳育種中心:農業農村部鯽魚遺傳育種中心
所屬研究中心:水生生物多樣性與資源保護研究中心、淡水生態學研究中心、魚類生物學及漁業生物技術研究中心、水環境工程研究中心、水生生物分子與細胞生物學研究中心、藻類生物學及應用研究中心 [10] 
所屬野外台站:三峽水庫香溪河生態系統試驗站、長江上游珍稀特有魚類保護及赤水河河流生態觀測試驗站、湖北東湖湖泊生態系統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青海湖高原湖泊濕地生態環境科學觀測野外台站 [11] 
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春貌 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春貌

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設施資源

  • 儀器設備
據2024年3月研究所官網數據,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下屬分析測試中心擁有儀器設備208餘台(套),總價值17153萬元。儀器設備主要歸屬6個技術平台,分別為蛋白組學技術平台、光學和電子成像技術平台、化學分析和生態技術平台、分子與細胞生物學技術平台、基因組技術平台、水生態漁業資源技術平台。 [12] 
  • 館藏資源
據2024年3月研究所官網數據,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下屬水生生物博物館收藏有水生生物標本,其中包括中國淡水魚類標本一千餘種,40餘萬尾;來自中國國外34個國家和地區的魚類標本600餘種;藻類標本2萬多號;以及各類羣的無脊椎動物標本。在淡水魚類博物館中對外展覽標本有活化石矛尾魚、國家一級保護動物中華鱘、白鱘、白暨豚、和二級保護動物江豚、山瑞鱉、大鯢、胭脂魚和揚子鱷等。 [13] 

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合作交流

  • 國際合作
據2024年3月研究所官網數據,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先後派出科技人員近800人次到近30個國家和地區進行合作研究、進修或短期訪問,同時接待了來自近40個國家和地區的專家2200多人次進行學術交流、合作或進修。研究所作為核心成員加入大的國際合作研究計劃,如美國的“Tree of Life”研究計劃,還發起和引領多邊國際合作,如淡水豚類聯合調查項目、主辦“水環境保護與水污染治理”國際培訓班,“海峽兩岸人工濕地研討會”“第十屆世界華人魚蝦營養學術研討會”“第七屆亞太藻類論壇”等。 [3] 
  • 框架合作
2022年11月24日,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與昆明市人民政府舉行框架合作協議簽約儀式。 [14] 
2022年12月23日,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與雅安市人民政府簽署框架合作協議。 [15] 
  • 戰略合作
2023年11月17日,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與武漢產業創新發展研究院簽署戰略合作協議。 [16] 
2023年12月26日,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與黑龍江省農業農村廳簽署戰略合作框架協議。 [17] 

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榮譽表彰

2022年5月,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被評選為2022年科學家精神教育基地,序號第97。 [1] 

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科研成就

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科研成果

據2024年3月研究所官網數據,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自成立以來,共取得各類科研成果近600項;自1981以來有130多項獲國家和省部級獎勵。編著出版專著120多部,發表論文近4000餘篇。自2001年進入中國科學院知識創新工程試點以來,研究所共發表SCI收錄論文953篇,獲得省部級及以上科技獎勵20項,其中國家科技進步獎2項,省部級一等獎5項,省部級二等獎6項。同時,還主持編寫出版專/編著41本,獲授權專利75項(其中發明專利60項,實用新型15項)。 [18] 
據2024年3月研究所官網數據,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共有200項成果獲得獎勵,出版著作165部,發表論文8301篇。研究所所發表論文2183篇,其中SCI收錄1385篇。申請專利204項,獲得授權107項,出版著作11部,獲得省部級以上獎勵6項,桂建芳院士獲2015年湖北省科學技術突出貢獻獎。 [3] 
部分獲獎
獲獎名稱
獲獎時間
一種污水處理方法及裝置
2014
異育銀鯽“中科3號”的培育及應用團隊
2014
水生態系統修復與水質淨化關鍵技術研發和工程應用
2014
富營養化水體修復機制與水生植被重建生態學研究
2014
第十六屆中國專利優秀獎
2014
中科院科技促進發展獎科技貢獻獎一等獎
2014
環保部環保科技二等獎
2014
湖北省自然科學二等獎
2014
第十五屆中國專利優秀獎
2013
基於不同水質目標的人工濕地生態工程技術研究及應用
2011 [19] 
部分專著
著作名稱
主編
劉建康魚類學和水生生物學文集
――
水生植物和水體生態修復
――
藍藻水華形成過程及環境特徵研究
――
漁藥藥效學
――
中國常見水生維管束植物孢粉形態
――
水生病毒及病毒病圖鑑
――
魚病防治用藥指南
汪建國
魚病學
汪建國
中國淡水藻志第十七卷綠藻門第2冊輻射鼓藻屬鼓藻屬膠球鼓
魏印心
從生態學透視生命系統的設計、運作與演化
謝平 [20] 
部分專利
專利名稱
專利權人
附着基生態的鯽魚池塘養殖方法
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
一種人工濕地抗堵塞布水和反衝洗方法及裝置
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
微塑料分離方法及裝置
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
一種檢測藍藻DNA損傷的定量PCR試劑盒及應用
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
沉水植物斑塊鑲嵌控制着生絲狀藻過度增殖的生態方法
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
一種黑臭底泥緩流淺水河道的覆蓋材料及修復方法
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
一種淡水湖泊中枝角類的原位圍隔規模化養殖方法
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
一種利用水華藻類為基質培養光合細菌的方法
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
一種以鋼渣為陽極的同步產電和污水淨化的裝置
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
一種去除難降解有機物的光催化劑的製備方法和應用
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 [21] 

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學術期刊

水生生物學報》是由中國科學院主管,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中國海洋湖沼學會主辦的水生生物學領域的綜合性學術刊物,創刊於1955年,為16開本月刊,中國國內外公開發行。針對水生態環境不斷惡化和水質性缺水日趨嚴重這一中國和世界性重大問題,主要刊登與水生態的評價與治理,水生物的生化、遺傳、病理、毒理和分類區系,水生物的育種、培養、開發利用和病害防治,漁業生物學及有關湖沼學的綜合調查與研究等相關的研究論文及綜述,該刊連續被評為中國精品科技期刊、中國國際影響力優秀學術期刊、RCCSE中國權威學術期刊、湖北省優秀期刊、湖北省精品期刊。該刊獲中國科協精品科技期刊工程項目、中國科學院科學出版基金、湖北省科協“科技創新源泉工程”項目資助,入選《中國學術期刊影響因子年報》Q1區期刊。 [22] 
《Water Biology and Security》(水生生物與保護)是由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主辦,科愛出版社出版的一本覆蓋水生生物多樣性與保護、水環境與生態安全、漁業與水產品安全等領域的綜合性英文學術刊物,2022年2月創刊號出版,被DOAJ、Scopus等國際數據庫收錄。 [23] 
《水生生物學報》 《水生生物學報》
《Water Biology and Security》 《Water Biology and Security》

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人才培養

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學科建設

據2024年3月研究所官網數據,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是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批准的首批博士、碩士學位授予權單位,擁有二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5個、二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6個、專業碩士學位授權類別2個和2個博士後科研流動站。 [3] 
博士後科研流動站:生物學、環境科學與工程
二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水生生物學、遺傳學、環境科學、水產養殖學、海洋生物學
二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動物學、水生生物學、遺傳學、環境科學、環境工程學、水產養殖
專業碩士學位授權類別:生物與醫藥、資源與環境 [3] 

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教學建設

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從1956年開始培養研究生,到1965年已招收培養研究生20名。截至2020年9月,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已培養畢業研究生1994人,其中博士畢業生1209人,碩士畢業生785人。 [24] 
據2024年3月研究所官網數據,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擁有在學研究生569人(碩士生263人,博士生311人),在站博士後97人。 [3] 

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文化傳統

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形象標識

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的所徽由抽象的水生動物、水生植物組成的“水生”字樣及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中、英文名稱組成,該徽既是水生所名稱的代表,又簡單地概括了水生所的研究領域。圖案中左側“SSS”既是漢字“水”的象形寫法,也是“水生所”漢語拼音(Shui Sheng Suo)的字首字母,同時又象徵着水生所科技工作者所踏遍的江河,最左邊的“S”與左下方黑點及圓的邊緣一起,組成一“魚”形,又象水中的低等生物;右側的植物形象組成“生”字,也代表了水生所在植物學領域的研究工作。“水”和“生”所代表的生物之間相互連接,象徵着水生所多學科的綜合優勢以及各學科之間的有機融合。有水有草,生物多樣,也正是水生所科技工作者多年奮鬥的目標——和諧平衡的水生生態環境。 [25] 
研究所所徽 研究所所徽

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文化活動

2024年1月30日,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舉辦了“迎新年、寫春聯、送祝福”書法比賽。 [26] 

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機構領導

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現任領導

職務
名單
所長
黨委書記、副所長
黨委副書記、紀委書記
梁瓊 [29] 
副所長

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歷任領導

名單
任職時間
職務
1930-1933年
主任
1934-1976年
所長
1978-1983年
所長
1983-1987年
所長
1987-1991年
所長
1991-1995年
所長
1995-1999年
所長
1999-2007年
所長
2008-2018年
所長
2018-2023年
所長 [28]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