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拉孜堆諧

鎖定
“堆”是指雅魯藏布江上游從日喀則市的拉孜到定日縣一帶以及阿里的部分地區,即西藏地勢較高之處;“諧”為歌舞的意思,“堆諧”即堆地區人們所跳的一種舞蹈。這種歌舞在日喀則最為盛行,常見於曠地、街頭、庭院和林卡之中。
拉孜堆諧起源於八思巴時期,距今已有700多年的歷史。是流傳在日喀則市拉孜一帶的融歌舞、説唱、彈奏為一體的民間歌舞藝術形式。拉孜堆諧繼承了當地民間歌舞藝術的形態,在多元文化的影響下發展變化,又在歷史的長河中,經藝人的不斷加工規範,逐步成為今天帶有城市化性質的踢踏舞。
拉孜堆諧以它特有的六絃琴為伴奏樂器,表演時,演員邊彈邊唱邊跳,表演人員可多可少,既可獨跳彈唱,也可雙人或多人組合彈唱。其內容豐富多彩,表演節奏歡快,動作流暢、灑脱,藝術風格獨特,旋律優美。
2007年被列為西藏自治區級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8年被列為國家級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1] 
中文名
拉孜堆諧
出    處
《民間文藝之鄉》
類    型
歌舞藝術
成    就
《豐收之夜》

拉孜堆諧簡介

拉孜堆諧 拉孜堆諧
拉孜堆諧自古以來名揚在外,但一直沒有機會真正顯示它的藝術魅力,2004年自治區文化廳和自治區羣眾藝術館聯合舉辦的《民間文藝之鄉》文藝調演時,拉孜堆諧第一次正式出門登上了拉薩舞台,2005年西藏自治區成立40週年慶典大會時由丹增次仁策劃,指導和日喀則地區組織實施了225人組成的“堆諧”表演隊,他們以飽滿的精神風貌,歡快熱情的舞步,優美動聽的扎年琴,獲得了主席台上的中央領導和廣場上幾千名觀眾的高度讚揚。2006年由日喀則地區煙草專賣局,為拉孜縣的文化扶貧成立了拉孜農民藝術團並參加了西藏電視台舉辦的藏曆新年晚會《輝煌西藏》的演出,他們的表演熱情、純樸,表現出社會主義新農民的精神風貌和幸福生活,而更主要的顯示出拉孜堆諧的獨特風格和藝術魅力,特別是他們自唱、自彈、自跳的表演形式賽過了專業藝術表演團體的節目和演員。2006年9月1日他們參加了全國第三屆少數民族文藝會演,這是西藏農民第一次登上首都舞台。2007年他們又應邀赴京參加了中央電視台春節聯歡晚會,他們高超的表演技藝和濃郁的民族風格和地域特色震撼央視舞台,使西藏的節目成為今年央視春節聯歡晚會的熱點和亮點,受到了各級領導和全國觀眾以及文藝界的專家學者們的高度評價,達到了我們常講的三滿意即領導滿意、觀眾滿意、專家滿意。曾在西藏工作過的一位專家講了這樣一句話:“這次哥兒們給我們露臉了”。此話的含意我們一聽就明白。
上個世紀50年代的《豐收之夜》,60年代的《逛新城》和《洗衣歌》,給廣大觀眾留下了深刻印象,直到今天人們記憶猶新。到了90年代西藏舞蹈又有了新的發展,創作出了不少西藏各階層人士喜聞樂見的優秀作品,如:《珞巴刀舞》,《酥油飄香》和大型樂舞“珠穆朗瑪”等。《珞巴刀舞》在全國第二屆舞蹈大賽中獲得了金獎,《酥油飄香》在全軍第七屆文藝匯演中獲創作一等獎。大型樂舞“珠穆朗瑪”也在第六屆中國藝術節上獲金獎,受到專家學者和藏族羣眾的高度評價,這個劇很有修改餘地和打造品牌的基礎,但因種種原因,未能實現。

拉孜堆諧成功因素

到了21世紀初西藏舞蹈迎來了開門紅,拉孜堆諧“飛弦踏春”就是21世紀初的佳作。《飛弦踏春》的成功經驗給了我們很多反思的問題,它的成功有如下幾個因素;
一是它反映了我區農牧民積極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幸福喜悦心情和昂揚向上的精神風貌。這是《飛弦踏春》能夠站的住的主題思想。
第二是它保持了濃郁的民族風格和地域特色。這是《飛弦踏春》的最大看點,人們可望經濟一體化,文化多元化,因為經濟一體化給人們帶來了方便和實惠,文化多元化給人們帶來了豐富多彩的精神享受,中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每個民族都有屬於自己的文化,每個民族都充分發揚自己民族的文化優勢和特色才能,中華民族文化絢麗多彩,也為世界文化的多元化做出貢獻。
第三是它自唱、自彈、自跳的藝術形式。離了扎年琴跳堆諧就會失去它應有的風格特點,離了雙腳踏的腳步動作就不能成為堆諧。“飛弦踏春”有40多名男女演員邊唱、邊彈、邊舞還有多種複雜的隊形變化真不簡單,這是專業舞蹈演員暫時辦不到的,特別是《飛弦踏春》中的反彈扎年琴的舞段,人們也可能説敦煌壁畫上有,但敦煌壁畫只是壁畫,而不能成為現實生活中的活的東西,舞劇《絲路花雨》中的英娘反彈琵琶,只不過是扛着琵琶在跳舞,即不會彈,也不會唱。而《飛弦踏春》中的反彈扎年琴是舞者將彈、唱、跳融為一體,這可真是高超的技巧,獨特的風格。
第四是《飛弦踏春》節目的名稱和內容結合的恰如其分。它飛出了扎年琴優美的琴聲,唱出了幸福的歌聲,踏出了春天的舞步,表現出社會主義新農村、新變化、新生活。
第五是《飛弦踏春》在繼承與發展的關係處理的非常得當。編導既沒有趕時髦又沒有盲目跟隨別人的後頭走,而是緊緊抓住民族文化的根,根深才能葉茂,就像一棵樹一樣兩頭都要長,根越深樹長的更高更粗,民族文化的發展同樣是這樣,作者對你從事的民族文化、習俗、信仰瞭解的越多越深,你的創作越有把握,所謂的“揚棄”就是在眾多文化類別中篩選出來的,如果你對所從事的民族文化、習俗不瞭解或不熟悉,那麼你也不知揚什麼?棄什麼?這樣的狀態去搞創作可能會導致對民族原有文化的一種糟蹋。
第六是《飛弦踏春》的服飾設計基本上採用了當地農民的盛裝,沒有花花綠綠的更沒有露大腿露胸部露肚臍的現象,整個服飾採用拉孜農民特有的服飾特點給人以自然樸實的感受到自然樸實無華。
第七是《飛弦踏春》的音樂和舞蹈基本上採用了民間原有的素材,音樂創作上突出了跳躍感有着濃郁的地域特色和民族風格。舞蹈基本上保持原有的動作和套路,但速度和力度以及幅度上有了較大的誇張。這樣更加展示出新時期拉孜農民的風采和良好的精神風貌以及傳統文化的魅力。
第八是《飛弦踏春》即能上央視大舞台向中央領導和全國人民表演又能下田間地頭為廣大農牧民服務,有舞台可以表演,沒有舞台照樣表演。西藏地廣人稀,居住分散,交通不便的邊遠地區,因此《飛弦踏春》這樣的節目非常適合西藏的實際,而且更符合為廣大人民羣眾的文化需求。以人為本,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是我們的最高宗旨。當然我並不反對搞思想性強、藝術性高,民族特色濃的大型晚會,我也非常希望出一台社會效益好,經濟效益高的好作品。
但搞作品必須從西藏的實際出發,因為目前西藏一是缺少編劇和編導人才,現有的編導中有一部分在內地編導培訓班培訓過,其餘的均從舞蹈演員改行當編導,而且他們的文化程度也不是很理想。所以不成熟的劇本盲目上演會導致演一兩場或三四場就刀槍入庫的現象。二是西藏的文化資金畢竟有限,因為大型晚會,首先對錶演場地有所要求(一部分資金要投入),其次是對錶演設施的要求(有很大一部分資金要投入到高科技含量的舞台設施之中,如:升降移動的舞台,電腦制控的燈光佈景,立體環繞的音響效果等)。另外對錶演人員的要求(所謂大型晚會就要靠眾多演員的表演來支撐,而且目前西藏舞蹈演員比較好點的屈指可數)。所以每次搞大型晚會時到處借聘演職人員,這種做法弊端多而且節目質量推不上去,如:自治區級藝術表演團體搞大型晚會時從地區藝術表演團體借聘演職人員。地區藝術表演團體因演職人員借出而自己單位不能正常排練演出。地區級藝術表演團體搞大型晚會時又從各縣文藝宣傳隊借演職人員,各縣文藝宣傳隊因自己的演職人員借出而本單位的工作就不能正常進行,而且借聘演職人員只有臨時觀念沒有長期打算,這樣的一台晚會能持久多長時間?弄不好兩頭都要落空,特別是兩家合作搞的作品,必須考慮能合能分。三是要考慮西藏的演出市場,消費能力,消費觀念等。除了以上之外還需要一個寬鬆而舒心的製作環境。

拉孜堆諧發展

《飛弦踏春》即是傳統的又是現代的,傳統與現代結合是最時尚最有生命力的,搞創作要抓內容不要看錶象,更不能幹舞一面,面目雷同,沒有新穎,沒有特色,搞不清自己是誰。同時在文化產業化的路子上也做了一定的探索性的示範。通過拉孜農民藝術團的出門演出確實開闊了他們的眼界,轉變了觀念,提高了經濟收入,增強了建設新農村的信心等等,他們的演出在區外打響了,在區內觀眾雖然沒有近距離的觀賞到他們精彩的表演,但在電視上看到他們的表演之後都讚歎不息。他們回到區內按理講除了一般性的表彰之外重要的是召開一些座談會的形式探討研究我區文藝創作思路和文化產業的路子,但有關部門對此基本上無動於衷,但2006年全區經濟工作會議上向巴平措主席特別講到了《飛弦踏春》,2007年在全區非物質文化遺產工作會議上尼瑪次仁副主席也講到了《飛弦踏春》。2007年7月25日上午在拉薩召開的中國西藏文化保護與發展協會第一屆四次常務理事會上全國人大常務副委員長熱地同志也高度評價了《飛弦踏春》。

拉孜堆諧保護措施

2019年11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佈,西藏自治區拉孜縣文化廣播電影電視局獲得“拉孜堆諧”項目保護單位資格。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