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披雲山

鎖定
披雲山是位於浙江省龍泉市浙閩贛三省交界處的旅遊風景區,海拔1680米。
中文名
披雲山
地理位置
浙江省
佔地面積
3.6 km²
海    拔
1680 m

披雲山景點簡介

[1] 
披雲山古道風光(浙江綠谷圖文) 披雲山古道風光(浙江綠谷圖文)
披雲山,位於浙江省龍泉市浙閩贛三省交界處,為仙霞嶺山脈中的著名山峯和中心區域,海拔1680米,以因終年難得不披雲而得名。它是甌江、閩江、錢塘江三江的發源地,有着十分豐富的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山中奇峯疊嶂、怪石嶙峋、風光秀麗、景色怡人,令人歎為觀止。同時披雲山還是處州革命的搖籃,中共浙西南特委駐地,粟裕將軍六進披雲山,打響了紅軍入浙第一槍。
浙江披雲山 浙江披雲山
披雲山,地處龍泉城池西北,閩浙贛邊區結合部,距城百里,為仙霞嶺山脈四的著名山峯和中心區域,海拔1680公尺。山高、雨量充沛,因終年難得不披雲而得其名。山中奇峯疊起,萬木葱籠,奇花異草遍佈,怪石林立,令人歎為觀止。山中有披去峯和聖泉峯,俗稱“雙胞峯”。披雲峯,一峯之水注三江——甌江、閩江、錢塘江,流三州——杭州、福州、温州,入東海,是三江主要發源地之一;聖泉峯,峯中有一井“聖泉”,見者莫不稱奇。此泉大部為野草遮蔽,水色深綠,清澈如鏡,味甘甜。泉眼有多深無人知曉,卻終年不枯不溢,始終保持它固有水位,被張天師封為“龍泉”,便成了傳説中永保三江之水萬古長流的“三江聖源”——“龍泉之祖”.這井“聖泉”(龍泉),平常不讓外人觀看,若被引見,也不得損害周邊草木,更不得向泉井中拋投雜物,否則會給三江帶來災害。這井“聖泉”由駐地(青井村)德高望重的長者管理,代代相傳。 [2] 
披雲山 披雲山

披雲山歷史沿革

地處閩浙贛三省邊境結合部的披雲山是創建浙西南革命根據地的好區域,浙西南的革命根據地就是從龍泉的披雲山區和毗鄰浦城、遂昌、松陽邊區,延伸宣平、麗水、縉雲、青田,以及江山、龍游等區域。
隨着1932年2月,北伐軍由福建分二路入龍泉,其聯俄、聯共、扶助農工三大政策,在披雲山區民眾中播下了革命火種;1934年8月,中國工農紅軍北上抗日先遣隊在此播下入浙後第一批革命火種;而後中國工農紅軍挺進師入浙第一站——高山村,中共浙西南特委(麗水地委的前身)也在此誕生;在溪頭村中國工農紅軍挺進師入浙在此打了第一槍、第一仗、第一個勝仗;浙西南第一批縣、鄉、村蘇維埃政權曾在此建立;在高山、水塔是中共浙西南特委、閩浙邊委機關常駐地;
1938年2月,披雲山區的120多名紅軍、游擊戰士編入新四軍;在水碓坑、地伏等地中共浙西南特委舉辦3期黨的基層幹部培訓班;葉嶺頭村——曾召開中共浙西南特委第一次黨代表會議;
1942年2月設在水塔的中共浙江省委第一部電台架,在高山被國民黨劫走;中共浙西南特委四任書記、20多位特委委員、縣委書記、縱隊政委、隊長和數百名中共黨員、紅軍戰士、游擊戰士、革命羣眾為創建浙西南革命根據地英勇獻身。

披雲山地貌特徵

披雲山山中奇峯疊起,萬木葱籠,奇花異草遍佈,怪石林立,令人歎為觀止。
這裏山體裸露,怪石嶙峋。富有“仙氣”的石屋,彷彿是一座微型小村,形似仙宮,是傳説中神仙聚會之地。大地構造單支浙東南褶皺帶。受到地質構造和新構造的抬升影響基底由前泥盆紀變質岩系組成,到中生代被後原,陸相火山岩系所覆蓋。其中穿插着中生代燕山期的侵入岩,以酸性巖為主。
在此一側石壁上有一口“小龍泉”,似一口十多公分的碗,俗稱“聖水碗”。終年盛水,不枯不溢,多取多湧,不取不湧,是遊人必嘗的甘泉。登仙壇,觀雲海,望日出,看佛光,環顧林海,洋洋大觀,每日紅日西沉,蒼煙暮靄之時,石披金裝,燦然生輝。
仙壇左下方的石棺奇觀,奇險異常,傳説是仙人所造,它高3米,寬3米,長7米,形同棺材,重達數萬斤,底部由三塊小石頭支撐,有動人的傳説故事。沿仙壇山脊行走萬米,所覽的是一峯峯滿山石景,縱橫拱琦,天然佈列,簡直是一道千年奇石走廊。巖羣大者側立30米高,像座石城;小者相互羅列或切塊疊加,像千層糕;有的遠看像佛首,和顏悦色,近睹似猛獸,張牙舞爪;有的陡立若舉,險如滾卵……石壁上蒼苔斑駁,隨着晨昏晴雨的交替和曉霧暮靄的變化,這些奇詭的山岩也會呈現出濃淡不同的色相,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令人叫絕。
聖泉峯是披雲峯的姐妹峯,千年奇石走廊的盡端,峯中有一井名“聖泉”,因其井水清碧,清澈如鏡,味道甘甜,又名青井,即山腳青井村村名的由來。此井眼有多深無人知曉,終年不枯不溢,被張天師封為“龍泉”,便成為傳説中永保三江之水,萬古長流的“三江聖源”,三江石則日夜守衞着這三江聖源永不枯竭。
著名的天師廟是浙江和浙閩贛邊區道教的發源地,廟中供設着道教創始人張天師的塑像,是人們為了懷念傳説中為百姓造福的張天師而建造,來此觀光、進香的遊覽者和香客絡繹不絕。廟後,有一片胸徑4米多,高30餘米的柳杉林,濃廕庇空,十分壯觀。
披雲山腳有一寺廟,俗稱“黃廟”。為近年新建,土木結構,廟裏供奉釋迦牟尼觀世音菩薩。黃廟後面有“黃墳”,已有1125年的歷史。黃墳由墳井和墓室構成,為豎穴式,墳井房部與墓室連成一體。墳口長2.7米,寬1.4米,墳井深6米,墓室為3.3米,現已有一墓被盜,留下遺物僅剩幾塊石碑。碑上被今人刷有“黃巢義軍、老軍墓遺物、公元878年”紅漆字樣。據説這樣的黃墳此處還有很多,現仍未被發現。
當地村民為慰勞義軍,特製米錁,使將士便於攜帶,沿途食用。因為黃家軍食用,特製成黃橙色,所以後人就稱其為黃錁。

披雲山主要資源

黃廟北側200餘米有一罕見的紅豆杉林,林內共有60多棵紅豆杉樹,鬱閉度達85%,平均樹齡達千年,枝葉茂盛,樹杆高大挺拔,與其他珍貴樹木夾雜在一起,生長態勢良好。其中樹幹高度25米以上,圍徑1米以上的就有二十多棵。
紅豆杉林中生長着一棵高大銀杏樹,此銀杏樹齡大約七八百年,樹幹直徑1.5米,高23米,樹冠直徑約19.4米。該銀杏樹現長勢良好,枝葉茂盛,樹冠直徑達45米,高大挺拔,獨矗於紅豆杉林中,實在罕見。
披雲山水資源豐富,水質均達到國家一類水標準,山中瀑布、跌水、潭池眾多,其中以落差70米的黃岙瀑布,落差40米的塘源村瀑布和塘源村龍井最具盛名。
披雲山景區羣山環繞,奇峯迭起,萬木聳翠,碧水純淨,空氣清新,氣候宜人,野生動植物繁多,擁有眾多的柳杉林、松樹林、高山草甸、喬木、灌木帶及紅豆杉、羅漢松等珍稀品種,原始闊葉林、針葉林、針闊混交林密佈,到處是一派原始生態景象,是遠離塵囂、休閒觀賞大自然的淨土。
披雲山現已形成天師廟、披雲峯、千古奇石走廊、聖泉峯等景點組成的環形風景線。

披雲山民間傳説

根據《龍泉縣誌》的記載和民間傳説,朱元璋與披雲山有一段情緣。
元朝末年的一個秋天,朱元璋低估了盤踞在福建省軍事要地——浦城陳友諒部的兵力,親自帶兵去打浦城縣城。結果,朱元璋的士兵被陳友諒率領的士兵打得四處竄逃。那時,朱元璋身邊只剩四、五個人了,無路可走,逃到了閩浙交界的天師山避難。這時,追兵已追趕到天師山的半山腰,朱元璋急得團團轉,他走進了天師廟,在天師像前跪拜求助道:“求天師保佑,救我元璋一命,日後為王,一定恩報。”隨後就躲進廟後一山洞。
就在這時朱元璋躲藏的山洞洞口,突然布起了密密麻麻的蜘蛛網。追兵仿若進入迷魂陣,再也找不到朱元璋。在廟外轉了一陣後即退兵。追兵一退,天師山頓時雲消霧散陽光普照。廟祝款留了朱元璋數日,一面請朱元璋遊覽天師山,為朱元璋壓驚,一面幫助朱元璋收容失散將士。
朱元璋在天師廟脱險後,對天師的救助十分感激,從此他更加崇拜道教,在此後的征戰中,他請道士周顛仙和道人張中隨軍為他出謀劃策,並親自撰寫了《周顛仙傳》,登上皇位時,他又稱自己夢遊天宮,見到“道家三清”,有太上老君授他“真人服”和“龍泉七星劍”,認定自己是“奉天承運”的“真命天子”,並撰寫《銜制紀夢》廣為傳揚。
洪武元年(1368年)春,朱元璋登基當了皇帝,即宣四十二代天師張正常入朝,朱元璋親自賜宴,並降旨張正常為“正一教主,嗣漢四十二代天師,護國闡福通誠崇道弘德大真人”稱號,陛辭之日,又賜白金十二鎰。
隨後降旨:賜龍泉天師山又以名披雲山,並作詩一道曰:披雲名山勝瑤林,相傳唐代舊跡名。蒼松翠竹環廟宇,聖石千姿更奇形。仙壇頂峯清泉滴,舍鶴風濤震谷鳴。相巨屏庭三箭地,石壁翰墨憶披雲。
披雲山
披雲山(5張)
洪武三年(1371年)朱元璋又降旨:給龍泉天師山賜銀修廟一次,免去天師山的全部税賦,因此,天師山天師廟的產業得到蓬勃發展,天師廟曾擁有400多畝稻田,8000多畝山林,成為浙閩贛邊區五州十八縣道教聖地,就是明朝廷扶持的結果。明代,就是披雲山天師廟最興旺的時期. [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