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抗震救災精神

鎖定
抗震救災精神是胡錦濤對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在“5,12”四川汶川特大地震的抗震救災中所表現出來的偉大精神的概括:“萬眾一心、眾志成城,不畏艱險、百折不撓,以人為本、尊重科學。”
萬眾一心、眾志成城,體現了中國人民團結奮進的強大力量;不畏艱險、百折不撓,體現了中國人民泰山壓頂不彎腰的英勇氣概;以人為本、尊重科學,體現了對人民的高度關愛、對科學的高度尊重。抗震救災精神,是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精神的集中體現和新的發展,是我們黨和軍隊光榮傳統和優良作風的集中體現和新的發展,是中華民族民族精神在當代中國的集中體現和新的發展。抗震救災精神是黨和人民極為寶貴的精神財富。 [1] 
中文名
抗震救災精神
外文名
Earthquake relief spirit

抗震救災精神提出

胡錦濤同志在抗震救災工作會議上指出:全國各地區各部門和社會各界大力發揚“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的精神,調集大批人力、物力、財力支援災區抗震救災,向災區人民送温暖、獻愛心,充分體現了萬眾一心、同舟共濟的偉大民族精神。
2008年5月31日,胡錦濤總書記在陝西省漢中市,看望慰問受災羣眾和救災人員時,專門來到金山寺村一個簡易防震棚,看望正在老師輔導下複習功課的孩子們。胡錦濤鼓勵孩子們:“在這次地震當中,同學們都表現得很勇敢,很堅強,從你們身上,我們看到了災區的希望,祖國的未來!相信同學們,在今後的學習、生活當中,一定會繼續做到自強不息,奮發努力,向黨,向祖國,向人民交出一份優異的答卷。”胡錦濤還拿起粉筆在小黑板上寫下十六個大字,“一方有難、八方支援、自力更生、艱苦奮鬥”。寫完,胡錦濤領着孩子們一起大聲朗誦。 雖然是簡單的十六個字,卻意味深長。體現了中華民族抗震救災的精神!這也是我們國家在歷次困難面前沒有倒下的原因!

抗震救災精神自強不息、頑強拼搏

抗震救災精神再次體現了中華民族自強不息、頑強拼搏、百折不撓的大無畏英雄氣概。巍巍華夏文明,上下五千年,如長江、黃河那樣,夜以繼日,奔騰不息,這其間流淌的正是一種民族精神和民族魂。可以説,一部中華文明與民族精神的發源史,就是一部敢於抗爭、百折不撓的民族史,中華民族在五千多年的發展中,歷經磨難而信念愈堅,飽嘗艱辛而鬥志更強。從精衞填海到愚公移山,從大禹治水到黃帝立國,從革故鼎新到抵禦外侵,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中華民族的先輩們在同艱苦自然條件作鬥爭中、在與現實生存逆境的抗爭中,逐步形成了勤勞勇敢的開拓進取精神、堅忍不拔的拼搏精神,並逐步凝聚為一種民族精神,融化到每一箇中華兒女的血液中。“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就是對這種民族精神的形象表述。這種剛健有為、自強不息的精神和特質始終貫穿於中華民族的社會生活領域中,愈久彌新,愈挫彌堅,垂範後世。
自強不息精神是我們戰勝一切災害的強大精神支柱。中華民族歷經無數驚濤駭浪,在艱辛磨難中繁衍至今,興旺發達,得益於自強不息精神。一部中華民族的歷史,就是一部與自然災害抗爭的歷史,我們的先人,沒有被災難壓倒,他們以驚人的毅力和堅韌,一次次戰勝自然災害,一次次浴火重生,給我們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改革開放以來,我們又以自強不息精神,先後戰勝1998年特大洪水災害,戰勝來勢洶洶的“非典”危機,戰勝2008年年初的南方雨雪冰凍災害,不僅積累了寶貴的抗災經驗,建立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應急機制,而且,也大大增強了我們戰勝自然災害的信心。
自強不息精神是奪取抗震救災勝利的重要保證。地震發生後,胡錦濤總書記在四川災區指導抗震救災時特別強調:“中華民族歷來具有在艱難困苦面前不屈不撓、團結奮鬥的光榮傳統。只要全黨全軍全國各族人民眾志成城、頑強拼搏,我們就一定能夠克服各種困難,奪取這場抗震救災鬥爭的全面勝利!”[3]温家寶總理在趕赴災區指導救災工作的路上説:“在災害面前,最重要的是鎮定、信心、勇氣和強有力的指揮。”[4]這些是對當前抗震救災中所需要的自強不息精神的最好詮釋。鎮定,是因為這是一場嚴峻的考驗,考驗着一個國家應對自然災害的能力,也考驗着政府的應急管理能力。面對大災,黨和政府科學應對、調度有方、從容不迫,上下一心,鎮定自若,給全國人民吃了定心丸。信心、勇氣,是我們戰勝一切困難的力量源泉,在抗震救災鬥爭中不斷得到激發和磨礪,正在發揮重要作用。強有力的指揮,體現在黨中央和國務院指揮有力,領導有方,或親臨一線,或運籌帷幄,保證了全國一盤棋,全力支援抗震救災鬥爭。
自強不息精神在解放軍和武警官兵身上體現得淋漓盡致。十幾萬解放軍和武警官兵在地震後的第一時間,緊急動員,克服種種難以想象的困難,晝夜兼程,趕到災區。儘管橋毀路損,儘管大雨滂沱,儘管給養一時難以到位,可他們不講條件、不顧安危、不怕犧牲、義無反顧,頑強地在廢墟中搜救每一名倖存者,搶救每一名傷員。在抗震救災戰場上,他們是主力軍,是突擊隊,是攻堅勇士,聽指揮,肯吃苦,能承受,能戰鬥!他們以實際行動證明,國難當頭,他們仍然是最可愛的人,是中華民族的中流砥柱!
廣大災區人民,面對災難不屈不撓,自救互救,患難與共,自強不息,贏得了全國人民與世界人民的敬重。來自災區的消息一次又一次地震撼人們的心靈:遇難的中學老師吳忠洪雙手撐地,身下是兩名學生;幼兒園老師瞿萬容用後背擋住了垮塌的水泥板,懷裏還緊抱着一個孩子;綿陽私人診所醫生拿出全部藥品救人;成都出租車司機自發奔赴災區參與營救-----在經歷巨大的災難後,清理廢墟,搭起帳篷,下地搶收油菜、下田插秧,毅然投入到重建家園中去。樸實的災區人們堅信雖然夜裏有哭泣,但天明一定會有歌聲,他們堅信美好的家園一定會重現,幸福的歌聲一定會再響起。

抗震救災精神萬眾一心、同舟共濟

萬眾一心、同舟共濟,是一個民族在一定的利益和目標基礎上形成的、促進人們在意志和行動上和諧統一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我國各族人民共同勞動、生活和鬥爭,形成了“萬眾一心、同舟共濟”的民族精神。萬眾一心、同舟共濟”的民族精神彰顯了偉大力量。在這場抗震救災鬥爭中,中華兒女同呼吸、共命運、心連心。災難和死神面前的不屈不撓、捨己救人的人間大愛、拯救生命的堅定從容、忠於職守的高度責任、共克時艱的戮力同心等等,都為“萬眾一心、同舟共濟”的偉大精神賦予了新的時代內涵。“萬眾一心、同舟共濟”的偉大精神已經深深融進中華兒女的血脈裏,集中體現在各族人民的行動中。
萬眾一心、同舟共濟的偉大精神,是對中國共產黨人崇高精神境界的深刻揭示。中國共產黨是中國工人階級的先鋒隊,同時是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先鋒隊。她是由中華民族優秀分子組成的組織嚴密、步調一致的戰鬥集體,是人類崇高精神最自覺、最堅定的體現者。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境界、價值取向、理想信念、奮鬥目標,實際上代表了中華民族的價值選擇,也是中華民族精神的具體體現。在這次抗震救災鬥爭中,各級黨組織和廣大共產黨員充分發揮了凝聚人心、鼓舞鬥志、組織力量的領導核心作用和先鋒模範作用,充分展示了始終堅持人民利益高於一切的整體形象,充分表現了在災難面前頂天立地的崇高精神境界。這再次説明,中國共產黨是一支久經考驗的先鋒隊組織,不愧為領導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的核心力量
萬眾一心、同舟共濟的偉大精神,體現了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的統一。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就有萬眾一心、同舟共濟的傳統美德。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我國各族人民共同勞動、共同生活,形成了萬眾一心、同舟共濟的民族精神。這種精神在捍衞國家主權、維護民族尊嚴中發揮了重大作用。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在抗洪搶險、抗擊非典、抗擊冰雪災害的鬥爭中,萬眾一心、同舟共濟的民族精神彰顯出偉大力量。在這次抗震救災鬥爭中,中華兒女同呼吸、共命運、心連心。災難面前的不屈不撓、捨己救人的人間大愛、拯救生命的堅定從容、忠於職守的高度責任、共克時艱的戮力同心等等,都為萬眾一心、同舟共濟的偉大精神賦予了新的時代內涵。萬眾一心、同舟共濟的偉大精神已經深深融進中華兒女的血脈裏,體現在中華兒女的行動中,成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基本內容,成為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強大精神支柱。
萬眾一心、同舟共濟的偉大精神,是激勵全黨全軍全國各族人民奪取抗震救災鬥爭全面勝利的強大動力。前一段,正是因為有了萬眾一心、同舟共濟的強大精神力量,抗震救災各項工作才能有力有序有效地進行。當前,抗震救災形勢依然嚴峻,任務十分艱鉅,仍處在刻不容緩的緊要關頭,需要我們用更加統一的意志、更加頑強的精神、更加迅速的行動、更加密切的配合來紮紮實實做好抗震救災各項工作。因此,要堅決貫徹落實中央的決策部署,一手抓抗震救災工作,一手抓經濟社會發展,全力以赴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社會和諧穩定;要堅持以人為本,努力做好安置受災羣眾、恢復生產、災後重建等工作。只要全黨全軍全國各族人民繼續弘揚萬眾一心、同舟共濟的偉大精神,我們就能克服一切困難、排除一切險阻,奪取這場抗震救災鬥爭的全面勝利。

抗震救災精神自力更生、艱苦奮鬥

抗震救災的鬥爭,已經取得了重大階段性成果。其中最明顯的標誌,就是從搶險搶救轉為災後重建,從保全生命保證生活轉入正常生產。悲痛確實讓人難過,但每一個活着的人,都必須從悲痛中解脱出來。好好地活下去,是對死者最好的慰藉,也是對恩人最大的報答。
這次國內國際對四川災區的捐助,已經創造了中國歷史上的救災捐贈之最。據民政部報告,截至2008年6月4日12時,全國共接收國內外社會各界捐贈款物總計436.81億元,實際到賬款物389.76億元。但如果按照4550萬的受災人口來平均,又能有多少呢?況且,這些錢可能大部還要用於公益事業。比如修路、架橋、建學校等等。自力更生,生產自救,就是主要依靠自己,依靠自己的能力解決困難。在這次抗震救災鬥爭中,特別是在恢復生產、重建家園的過程中,應當大力弘揚自力更生的精神,接受援助而不依賴援助,用自己的雙手創造幸福生活。內因是根據,外因是條件。自力更生精神之所以具有強大生命力,就在於自身力量是一種內因,是變化的根據,再好的外部條件和外部因素也只能通過內因發生作用。因此,災區人民在抗震救災和重建家園的鬥爭中,仍須堅持自力更生,這不但應當成為一種指導方針,也應當成為一種思想作風和精神狀態。
當一個人或一個地區,遇到了緊急情況、突發災難,旁人和政府有責任給以支援,幫助擺脱險境;但外來的幫助,只能救急、救難、救險,而要過上好日子,從根本上説,還得依靠自己的雙手、自己的奮鬥、自己的勞動,這才是取之不盡、源源不斷的幸福之泉。
自立者強,自強者勝。無論一個人,還是一個民族,沒有自立自強的精神而僅靠外來援助,很難真正發展起來。自力更生是一所大學校、大熔爐,在這座大學校裏我們可以學到很多東西,在這座大熔爐裏我們可以得到充分鍛鍊。自力更生,能夠激起幹部羣眾更大的幹勁,調動羣眾參與救災和重建的主動性、積極性、創造性;能夠使幹部羣眾更加熱愛家鄉、熱愛集體、熱愛新家園;能夠進一步增強幹部羣眾之間的感情,形成和衷共濟、團結奮鬥的精神;能夠促進勤儉持家、勤儉辦一切事業的好作風;能夠考驗幹部、鍛鍊幹部、增長幹部才幹。實踐表明,只有在自力更生基礎上建設的新家園,才是靠得住的,才是可以持續發展的。
自己勞動的果實最甜美,自己建設的家園最牢靠。我們高興地看到,很多受災羣眾正在農田裏爭分奪秒搶收搶種,很多災區企業也在千方百計恢復生產。我們堅決相信,在黨和政府的領導下,在人民子弟兵和全國人民的支持下,災區人民肯定能夠依靠自己的雙手和辛勤的勞動儘快擺脱困境,重建美好家園。
自力更生,艱苦奮鬥是我們黨的政治本色,是我們軍隊克敵制勝的法寶,是我們人民克服困難渡過難關的成功經驗。艱苦奮鬥是歷代治國安邦的成功經驗和人亡政息的沉痛教訓的概括和總結。中華民族歷來以勤勞勇敢、不畏艱苦著稱於世。古人早就講過:“艱難困苦,玉汝於成”,“居安思危,戒奢以儉”,“憂勞興國,逸豫亡身”,“生於憂患,死於安樂”,等等。這些名言警句對我們今天依然有着重要的警示、啓示作用。
胡錦濤同志多次強調艱苦奮鬥問題。他指出,歷史和現實都表明,一個沒有艱苦奮鬥精神作支撐的民族,是難以自立自強的;一個沒有艱苦奮鬥精神作支撐的國家,是難以發展進步的;一個沒有艱苦奮鬥精神作支撐的政黨,是難以興旺發達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會召開會議指出:受援地區要堅持自力更生、艱苦奮鬥,充分發揮廣大幹部羣眾的積極性,互幫互助、苦幹實幹,全力開展生產自救,在全國人民大力支持下,用自己的雙手和辛勤勞動加快重建美好家園。
在我們黨的歷程中,艱苦奮鬥作為強大的精神力量,始終激勵着我們頑強進取、百折不撓,在各種困難和考驗面前巍然屹立、敢於勝利。可以説,我們黨是靠艱苦奮鬥起家的,也是靠艱苦奮鬥發展壯大、成就偉業的。沒有艱苦奮鬥,就沒有我們黨今天的局面。艱苦奮鬥作為我們黨的優良傳統和作風,作為我們馬克思主義政黨的政治本色,是凝聚黨心民心、激勵全黨和全體人民為實現國家富強、民族振興共同奮鬥的強大精神力量,是我們黨保持同人民羣眾血肉聯繫的一個重要法寶。在革命戰爭年代和社會主義革命、建設、改革時期,千千萬萬革命先輩和共產黨人為了黨和人民的事業無私奉獻、忘我奮鬥,他們中的許多人不惜犧牲了寶貴的生命,譜寫了我們黨堅持艱苦奮鬥的壯麗篇章。我們永遠不能忘記他們為黨和人民建立的豐功偉績,永遠不能忘記他們用生命培育的奮鬥精神,一定要繼承和發揚他們的優秀品質和崇高精神,做到為黨和人民的事業拼搏,生命不息、奮鬥不止。
多難興邦、憂患礪黨——偉大的抗震救災鬥爭錘鍊和昇華了偉大的民族精神,偉大的民族精神將激勵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戰勝一切艱難險阻,共同創造幸福美好的明天。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