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抗原性轉變

鎖定
抗原性轉變(antigenic shift)是病毒的一種突然的激烈的不連續的抗原性改變,結果產生與原來毒株完全不相同的亞型。其毒力可明顯增強,如流感病毒的抗原性轉變可導致流行性感冒的世界性大流行。
中文名
抗原性轉變
外文名
Antigenic Shift
特    點
變異幅度大
種    類
屬於質變
研究對象
流感病毒
作用結果
流感大流行

目錄

抗原性轉變簡介

流感病毒易於發生抗原性變異、温度敏感性變異等。抗原性變異是流感病毒變異的主要形式,病毒表面抗原HA和NA是其主要的變異成分。按照變異幅度的不同,流感病毒的抗原性變異包括抗原性轉變和抗原性漂移兩種形式。
抗原性轉變(antigenic shift)變異幅度大,屬於質變,即病毒株表面抗原結構一種或兩種發生變異,與前次流行株抗原相異,形成新亞型(如H1N1一H2N2、H2N2一H3N2),由於人羣缺少對變異病毒株的免疫力,從而引起流感大流行。如果兩種不同病毒同時感染同一細胞,則可發生基因重組形成新亞型。 [1] 

抗原性轉變特點

抗原性轉變屬於質變,是指在自然流行條件下,甲型流感病毒表面的一種或兩種抗原結構發生大幅度的變異,或者由於兩種或兩種以上甲型流感病毒感染同一細胞時發生基因重組而形成,並出現與前次流行株的抗原結構不同的新亞型(如H1N1轉變為H2N2等)。由於人羣缺少對變異病毒株的免疫力,因此這些新亞型容易在人際引起大流行。因核酸序列較大程度的改變,從而導致編碼蛋白的抗原性變化,是蛋白抗原性轉變的常見方式,而對於流感病毒,其核酸是分節段的,這種生物學特點也決定着流感病毒獨特、多變的命運。當兩種不同亞型的病毒感染了同一宿主,在病毒裝配過程中,就有可能通過基因重組的方式,將原本來源於不同病毒的核酸片段包裝於同一個病毒中,導致新亞型出現,而後者也已成為流感病毒抗原性轉變的主要方式。 [2] 

抗原性轉變實際案例

2009年所流行的流感經CDC鑑定,即為發生基因重排的新型甲型H1N1流感病毒所致,它含有人、禽、豬流感病毒的核酸序列。自1933年以來甲型流感病毒已經歷了4次抗原轉變:1933—1946年為H0N1(原甲型,A0),1946一1957年為H1N1(亞甲型,A1),1957—1968年為H2N2(亞洲甲型,A2),1968年以後為H3N2(香港型,A3)。一般新舊亞型之間有明顯的交替現象,在新的亞型出現並流行到一個地區後,舊的亞型就不能再分離到。 [2] 
參考資料
  • 1.    張曉玲,王健,張保倫,李衞平.病原生物與免疫學: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2015
  • 2.    黎志東.生命之窗 生命科學前沿縱覽 病原生物學:第四軍醫大學出版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