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扶貧軍團

鎖定
《扶貧軍團》生動記述了山西柳林縣的歷史、資源建國五十多年來的變遷,記述了省委幹部下鄉扶貧工作隊在柳林8年扶貧灑下的艱辛汗水和結出的累累碩果
中文名
扶貧軍團
別    名
扶貧軍團一分來自老區的報告
作    者
照春
類    別
報告文學
出版社
北嶽文藝出版社
出版時間
2004年01月
頁    數
264 頁
定    價
36 元
開    本
32 開
裝    幀
平裝
ISBN
7537825297

扶貧軍團內容簡介

對人類生存現狀的關注,是文學的永恆命題之一。人的生活質量,是現代社會越來越關注的問題之一。從基本的生存條件到追求生活質量,顯示出物質進一步豐富的前提下,人類對更現代的文明的追求。在中國,扶貧是一項規模宏大時間漫長的偉大工程,它體現了一個政黨和政府讓全民走向富裕的理想,演繹了數不清的可歌可泣的故事。作者用感人至深的筆觸寫出了從20世紀中期,特別是1995年以來山西省乃至全國扶貧工作所取得的驕人的成績,展示了在這場令世界矚目的脱貧致富的偉大工程中,人們所作的艱苦卓絕、不屈不撓的努力。
改變貧困地區落後面貌,幫助羣眾脱貧致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是一項影響深遠的扶貧大工程。改革開放後,特別是從20世紀90年代中期伊始,全國規模性的扶貧工作方興未艾,生機勃勃,進入新世紀之後,更是一浪高過一浪,給農村和農民的生活帶來了鉅變。
作者傾注心血,多方調查走訪,不畏艱苦困難,終於完成這一有關扶貧的大型文學作品。作品以省委工作隊在柳林縣扶貧為主線,山西省扶貧工作為參照,並對全國扶貧進行俯瞰式的貫穿,點和麪結合,歷史與現實相交匯,全景式、立體式地反映了這一場轟轟烈烈、薪火相傳的大扶貧景觀。在這部作品中,客觀地展示了貧困地區的生活現狀和風土人情,栩栩如生地展現了扶貧工作隊員和當地農民的感人形象,翔實地記錄了20世紀中期,特別是1995年以來山西省乃至全國扶貧工作所取得的驕人成績。
作品一開頭,就以現代芭蕾舞劇《白毛女》的主題歌《大紅棗兒甜又香》為引子,告訴人們當年勞苦農民的女兒獻給子弟兵大紅棗的故事,使整部作品具有了歷史的縱深感,賦予一個具有象徵意義的時代背景。作品將人們的視線聚焦到柳林縣孟門鎮。柳林具有悠久的歷史(尤其是“天下黃河第一門”——孟門),又是革命老區(山西省第一個蘇維埃政權誕生地),為中國人民解放事業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在這塊古老的土地上進行扶貧,顯然具有莫大的意義。
作者善於通過仔細觀察,把握人們的形象和豐富的內心世界。三言兩語,就把一個個性格特徵和事蹟逼真地表達出來。作品以紀實的筆法,生動地記述了許多扶貧工作隊員和當地黨委政府幹部、村民的感人肺腑的事蹟和羣像。譬如,省委駐孟門扶貧工作隊在春天全體隊員穿上膠鞋,扛着鐵鍬,帶着巨大的剪子到小河溝村安裝提水工程,以及率鎮農技人員改良賀龍溝、孟門、小河溝、高家塔、劉家圪瘩等村的老棗樹,進行繁重的勞動。勞動的艱辛和對老區人民的熱愛,鑄造了扶貧隊員一顆顆火熱的心。當賀龍溝———這個賀龍曾經生活和戰鬥過的村莊建起了450餘平方米的希望小學,學校建成竣工典禮之日,又是怎樣的一幅激動人心的景象。作者在這裏表達的是貧困地區農民的心聲,和對黨和政府純真而質樸的感激之情。世世代代生活在黃土溝壑,自然條件貧瘠的窮山溝的農民,他們什麼時候才能真正奔向富裕生活,他們那種任勞任怨,艱苦奮鬥,鍥而不捨,勤勞勇敢的精神,在新的世紀如何發揚光大,使村莊早日奔向現代化,正是作家深思熟慮,試圖進行探索的問題。
長篇報告文學《扶貧軍團》是一部具有強烈的責任感和思想深度的佳作。它如實地記錄了柳林縣乃至山西河北黑龍江陝西內蒙古5省區以至全國的扶貧情況。它是一部反映中國共產黨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各級黨委、政府,在各個歷史時期,心繫革命老區、關懷貧困地區、支援偏遠山區人民,並幫助和領導廣大人民羣眾奔小康的總報告。 [1] 

扶貧軍團作者簡介

照春,原名趙瑞生,山西陽泉人。中共黨員,1976年畢業於承德醫學院藥學系,1989年又畢業於解放軍藝術學院文學系。1970年應徵入伍,歷任呼和浩特市解放軍三五六醫院戰士、司藥、藥劑師,武警部隊山西省總隊文化站負責人、太原指揮學校文化教研室副主任,山西省監察廳《山西監察》雜誌副主編,國家監察部人事司借調幹部,山西省社會文化管理委員會辦公室副主任、新聞出版局處級幹部。山西省文藝理論學會副秘書長,曾與艾斐、路聞捷共同創辦大型報告文學期刊《時代大潮》並任首屆總編輯。1983年開始發表作品。1990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
著有長篇小説及長篇報告文學《飛雲樓》、《太陽路》、《堯都行》、《南國風雲》、《鸛雀樓》、《克癌女神》,中短篇小説集及報告文學集《愛,不能推辭》、《英雄羅曼史》、《火紅的歲月》,中篇小説《為了新一代》、《鋼鐵是這樣煉成的》、《平凡的偉人》、《太陽從這裏升起》、《走向大市場》、《皮爾復誕生記》,中篇報告文學《為黨爭光的人》、《人民公僕》、《市長與城民》、《承德醫學院,你好》、《洋溢着熱情的人》,電影文學劇本《狂犬復仇》、《綿山的早晨》、《夜襲黑土巖》、《孫悟空審案》等,策劃、主持《中國作家大辭典(1949年-1999年)》的編纂出版工作,並任主編及總編纂。電視劇劇本《星輝》(已錄製播出)獲首屆金盾文學創作優秀獎,《遠山的槍聲》獲1988年全國橄欖綠徵文二等獎,《太陽路》獲1995年全國麗葉杯徵文一等獎。

扶貧軍團體裁

長篇報告文學(新聞與文學結合的散文、以文學手法及時反映和評論現實生活中的真人真事的新聞文體)

扶貧軍團主要影響

在文學期刊《中國作家》、《黃河》等報刊相繼推出照春的《扶貧軍團》(北嶽文藝出版社)後,在社會上引起了反響。

扶貧軍團評價

呂梁山雖然沒有秀麗的姿容,沒有卓越的風采,但卻有着巍峨的重巒、縱橫的溝壑與浪滔奔湧的千古黃河,並由此而鑄成我們華夏大地的脊樑、我們中華民族的血脈和我們永遠不屈的民族精神。這裏曾是中華民族的發祥地之一,後來這裏又成了中國人民的抗日根據地之一。長篇小説《呂梁英雄傳》即為這一歷史的藝術見證。然而,就是這樣一塊熔鑄着中華民族靈魂的地方,卻一直為貧困所襲擾。
於是,一個既是歷史的又是時代的重大命題,嚴峻地擺在了中國共產黨人的面前,這就是如何儘快儘早地改變呂梁山區的貧窮落後面貌。為此,江澤民同志來過這裏,胡錦濤總書記來過這裏,温家寶總理來過這裏。從中央到省、市、縣的領導都把改變舊面貌、建設新呂梁當作一項重大使命而銘刻於心,縈繫於懷,落實於行動之中。他們在一連數年中,以堅忍不拔之志和連續作戰之策,開展覆蓋全呂梁的扶貧濟困工作。
部隊作家照春以軍人的使命感和責任感創作的《扶貧軍團》,就是對在這一大背景下所進行的扶貧攻堅戰的藝術再現。也正是在這個意義上,這部19萬言的長篇報告文學天然地富有了敏鋭而厚重的時代意藴與歷史價值。作為長篇報告文學,《扶貧軍團》的顯著特點,就是真實性、歷史感與時代特徵的緊密結合,並在這種結合中,成功地從思想性與藝術性的相得益彰中實現了對崇高理想的美學訴求。作者從上個世紀40年代寫起,一直寫到本世紀之初的宏偉開局,寫了中國共產黨人在呂梁山地區半個多世紀的扶貧歷程及其所建立的宏偉勳業。他把從減租減息、土地改革所起始的扶貧工作,把在柳林縣孟門鎮及其所轄的劉家圪瘩村、賀龍溝村、成家莊村所開展的扶貧工作,統統歸到中國共產黨人所肩負的歷史使命和所具有的高貴品格上來。他通過藝術的陳訴,讓人們心悦誠服地相信:中國共產黨人與生俱來的品性和任務,就是與人民血肉相連,為人民披肝瀝膽,所追求的,始終都是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繫,利為民所謀。在他們的心目中,人民就是天,人民就是地,人民就是歷史的脊樑骨,就是時代的最強音。所以,歸依人民,服務人民,造福人民,永遠都是中國共產黨人的最高準則與惟一宗旨。
扶貧,是一項偉大的時代工程,同時也是一項需要各級領導和千百萬下鄉幹部付出巨大辛勞與非凡才智的事業,它是對中國共產黨人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有力質證,它更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全面奔小康的時代碑碣。《扶貧軍團》以宏闊的內容和藝術的張力所呈現在我們面前的,就正是這樣一幅充滿改革精神與發展動力的時代風景畫,它從一個特殊的視域,向人們生動而具體地陳述了中國共產黨人的崇高宗旨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巨大威力。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