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希望小學

鎖定
希望小學是社會上一種公益活動,目的在於通過援助資金、物資等有意義的活動,幫助落後省份、縣、市、鄉鎮等地方建校辦學,或對接貧困學生,或長期在教育教學方面全面幫助提高,以此給一個地方帶來希望與夢想。 [1-2] 
他們不但捐款修學校,還隨時給學生進行資助,學生讀書有保障,為祖國的花朵能如期綻放做好鋪墊。
2020年5月19日 希望小學今“而立” 中國首個希望小學的30歲生日。 [3] 
中文名
希望小學
外文名
Hope Primary School
創辦時間
1989年10月
辦學性質
小學
類    型
公益學校
屬    性
公益活動

希望小學執行方法

凡捐款25萬元援建希望小學和10萬元資助改造危舊校舍者,均可將捐款匯至中國青少年發展基金會,並來人或以函電方式提出捐款意願和有關要求。捐贈者可在實施希望工程的貧困地區選擇建校地點、提出相關要求,也可請中國青基會按照其資助計劃在貧困地區代為選點。如捐贈者需要,可同中國青基會簽署捐資建校協議書,以保證意願的落實。
希望工程 希望工程
建校地點、規模經中國青基會同建校地所在省(區、市)希望工程實施機構考察認定後,即由中國青基會、省級希望工程實施機構和建校地所在縣級人民政府三方共同簽署《資助建校協議書》,對建校的規模、設計、工程預算、匹配資金、工程進度、 款時間、工程決算和審計等各項工作及各方責任和義務作出詳細規定,依法管理。學校建成後,由中國青基會統一授發希望小學校牌。捐贈者在建校過程中,可隨時監督工程的進展情況,並可提出質詢或進行實地考察,亦可參加學校奠基儀式或竣工典禮。

希望小學希望工程

希望工程中國青少年發展基金會發起倡導並組織實施的一項社會公益事業,其宗旨是資助貧困地區失學兒童重返校園,建設希望小學,改善農村辦學條件。希望工程自1989年10月實施以來,至2004年15年間累計接受海內外捐款22億多元,資助250多萬名貧困學生上學讀書,援建希望小學9508所,在每100所農村小學中,就有2所是希望小學,培訓希望小學和農村小學教師2300餘名。科技部中國科技促進發展研究中心評估表明:希望工程已經成為中國20世紀90年代社會參與最廣泛、最富影響的民間社會公益事業。
希望工程在中國青基會及其授權的各級希望工程實施機構的努力推動下,得到了社會各界、海內外團體、企業和個人的積極支持和熱情參與,取得了令人矚目的實施成果和綜合效益,贏得了黨和政府以及全社會的高度評價,已成為中國最具社會影響和享有崇高聲譽的民間公益事業。
中國青少年發展基金會接收捐款 中國青少年發展基金會接收捐款
希望工程的實施,改變了一大批失學兒童的命運,改善了貧困地區的辦學條件,喚起了全社會的重教意識,促進了基礎教育的發展;弘揚了扶貧濟困、助人為樂的優良傳統,推動了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
1990年9月5日,鄧小平為“希望工程”題名。“希望工程”是團中央、中國青少年發展基金會以救助貧困地區失學少年兒童為目的,於1989年發起的一項公益事業。這是一項偉大的事業。
1992年6月10日和10月6日,鄧小平同志兩次以“一位老共產黨員”的名義向希望工程捐款5000元。1991年11月,江澤民同志為希望工程題詞“支持希望工程,關心孩子成長。”他還多次為希望工程捐款,到貧困地區專門看望失學的孩子,並囑咐一定要解決好失學問題。1992年3月,李鵬同志為希望工程題詞“希望工程,救助貧困,興學利民,造福後代。

希望小學現狀

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一些教學資源的浪費。
希望小學 希望小學
這是一把神奇的鑰匙,20年來為346萬多農村孩子開啓了求知的大門;這是一種神奇的力量,20年來把無數的愛心凝聚在1.5萬多所希望小學上……
他們的一個舉動,牽動着億萬人的心。

希望小學回眸

1989年10月30日,自“希望工程”開始實施,一所所希望小學隨着公益和慈善的波浪,在大山深處、在窮鄉僻壤建了起來。萬千貧困孩子帶着求知的渴望和對未來無限的憧憬,在希望小學盡情地放飛着“希望”。

希望小學播種“希望”

1990年5月19日,共青團中央和中國青基會,在安徽省金寨縣南溪鎮中心小學原址上修建了全國第一所希望小學。
金寨縣北京希望小學 金寨縣北京希望小學
南溪鎮曾走出過14位開國將領。長期以來,由於貧困,這裏的許多孩子上不起學。過去南溪中心小學校舍由破舊的彭氏祠堂翻建而成。
而如今,記者在金寨希望小學裏看到,其前身南溪小學的破舊祠堂已不見蹤影,還設有微機教室。校長彭大海告訴記者,學校的教學環境得到較大改善,學校由原來的8個班、400餘人,金寨縣希望小學共培養4000餘名畢業生,其中有400多人考上大學。
隨着全國第一所希望小學落成,在持續如潮的社會捐助下,希望小學以每年760多所的速度遞增,上萬所貧困地區的農村小學告別危房,上千萬少年兒童直接受益。圖書室數字電影設備、希望網校、快樂體育園地、快樂音樂教室等教育設施如雨後春筍般拔地而起。
思南縣“烏江水電思林希望小學” 思南縣“烏江水電思林希望小學”
9月1日前已有79所學校竣工並投入使用。
20年來,希望工程建設希望小學1.5萬多所,捐贈希望工程圖書室1.4萬多個,培訓鄉村小學教師5.6萬餘名。上萬所貧困地區的農村小學告別危房,成為希望小學,其中,80%集中在中國的西部、中部和東北三省

希望小學點燃“希望”

20年來,希望小學像一顆顆“希望”的種子在神州大地播撒,讓掙扎在輟學邊緣的孩子們有了讀書的機會,越來越多的孩子在希望小學裏學習知識改變命運。
“沒有希望工程,就沒有我的今天。”中國希望工程受助第一人張勝利深情地説。1989年10月,河北淶源縣桃木疙瘩村迎來了共青團中央、中國青少年發展基金會的工作人員,張勝利和另外12名失學孩子成為希望工程資助的第一批孩子。從上海第一師範學校畢業後,張勝利回到家鄉當了教師,他要把愛和希望傳遞給更多的孩子。
1991年,一個手握鉛筆頭,兩隻直視前方充滿求知渴望的大眼睛的一年級小姑娘——蘇明娟的照片打動了億萬中國人的心靈:“我要讀書!”——人們從這雙明亮的大眼睛中讀出了貧困地區面臨的教育困境,讀出了所有失學兒童的無助與渴望。
“我和數百萬貧窮家庭的孩子一樣,都是希望工程改變了我們的命運。如果沒有希望工程,我很可能連高中都上不了。”中國希望工程形象代言人蘇明娟説。2005年她從安徽大學畢業後到中國工商銀行安徽省分行工作。
山區教學條件很差,孩子們求學十分艱苦。蘇明娟清晰地回憶起她當年就讀的張灣小學:教室低矮破舊,冬天窗户沒有錢裝玻璃,蒙上塑料布又怕光線不好,只好任寒風呼嘯着灌進教室,孩子們被凍得縮成一團。
“山區消息閉塞,當時我並不知道有這張照片。直到1994年,在湖南軍校讀書的李萬叔叔,將一份刊登這張照片的報紙和一封信寄到我們學校,説要找照片上的人,願意資助到小學畢業,我才看到這張照片。”蘇明娟説。
李萬是資助蘇明娟上學的第一人。他把微薄的津貼一元一元地攢積起來,每學期都資助蘇明娟100元錢,一直到小學畢業。“希望工程給我的幫助,不僅是物質上的,更多的是精神上的,它讓我懂得了愛的含義。”蘇明娟説。
讀初中時,天津一名老人給她寄來了600元錢,因為已經得到資助,蘇明娟在徵得老人的同意後,將這筆捐款轉給了中國青基會,用於資助他人。
寶健希望小學 寶健希望小學
“幫助別人是一種美德,回報社會是一種義務。”作為中國希望工程的代言人,蘇明娟多年來一直積極參與公益活動,回報社會。大學期間,她和同學們一起上街賣報紙,將掙來的錢捐給希望工程;2006年,她拿出1000元工資,捐給安徽省希望工程辦公室。在很多公益活動現場,都能見到蘇明娟的身影……
如今,在希望工程資助下完成學業的孩子中,有的成為企業技術工人,有的回到當地農村擔任鄉村教師,還有的成為科研人員、高級管理者……希望工程改變了中國許多農村貧困家庭孩子的命運,甚至改變了整個家庭的命運。
金寨縣團縣委副書記樂緒芹告訴記者,金寨縣培養出了全國第一個由希望工程救助而升入高校的大學生、研究生、博士生張宗友;榮獲全國“希望之星”稱號的鄧磊,2007年考入中國科技大學少年班,成為全國第一個由希望工程救助而升入高校的少年大學生。
廣西百色市平果縣希望小學校長周標亮是希望工程的受益者,也是希望小學模範教師稱號的獲得者。她説:“我從一名失學兒童成長為希望小學校長。希望工程改變了我的命運,也改變了數百萬失學兒童的命運。我將盡力回報社會,盡己所能傳遞愛心,幫助更多需要幫助的人。”
30年過去,背靠的馬頭山依舊,這所學校不斷“生長”,如今已是擁有兩個校區、多棟校舍、配備多媒體教學設備和標準化操場的現代學校,有教學班38個、學生近2000人,教職工近100人。校園裏一棵從祠堂時代留下來的柏樹,見證了歷史變遷。 [3] 

希望小學凝聚“希望”

11歲的農村女孩高燕華深深為學校的圖書館所吸引,一上學就能看上品種如此豐富的圖書,她特別珍惜這個機會。
高燕華是福建福州閩侯縣江洋希望小學六年級的一名學生。就在她入學的前一年2003年年底,這所學校才告別破舊不堪的教學樓,搬進明亮的新教學樓,從此學校也有了一間專門的圖書室。江洋希望小學許木幹介紹,由於江洋村地勢偏遠,原江洋小學校舍於20世紀60年代末由當地廟宇改建而成,因為年久失修,成為危房。如今的江洋希望小學是由上海市新聞出版局捐資興建,學生文體活動場所等各類附屬設施均有配備。
斯巴魯希望工程圖書室 斯巴魯希望工程圖書室
在中國的偏遠農村,有很多孩子每天擠在昏暗的危舊校舍裏,為的是讀書識字。援建希望小學,為學生建設一所安全、明亮的學校,已成為貧困地區改善辦學條件的重要方式。18年前,福建第一所希望小學在龍巖永定縣湖坑鎮建成。至今,福建希望工程累計接受海內外捐款2.28億元,已建成希望小學405所,在校生人數達12萬多名。
中國青少年發展基金會秘書長塗猛表示,20年來,作為希望工程的發起者和組織者,中國青少年發展基金會堅持“助人自助”的核心價值觀,堅持“助農民的後代人人有書讀”的公益理念,動員社會,協助政府,為農村貧困家庭學生提供持續的、多方面的救助和支持。20年來,富有愛心的人們,牽起一雙雙的小手,為窮苦孩子們點亮希望的燈火,幫他們邁上了知識殿堂的第一個台階。在安徽省金寨縣,周火生的名字家喻户曉。1995年以來的14年裏,這名江蘇崑山市退休教師為了資助大山裏的貧困學生,78次走進金寨縣。他個人捐資達20餘萬元,並動員崑山市50多個單位、500多名愛心人士,捐助希望工程320餘萬元。受資助貧困學生達700人;51名學生考上了大學。
江蘇無錫玉祁鎮13歲的初中學生唐燁昕因身患絕症,1996年去世前,他要求母親張淑美在他去世之後,每年要給金寨大山裏的貧困學生寄點學費,張淑美不負兒子的臨終留下的遺願。這位可敬的母親從1997年至今,已有10餘年每年都堅持在“六一”兒童節到來之前,將300元學費寄到金寨縣希望小學,救助一個家庭貧困的學生。曾經擔任河北省軍區副政委的趙渭忠已逾古稀之年。1992年退休至今的17年間,他為貧困山區的孩子們奔走呼號,他和家庭向希望工程捐款100萬元,資助學生650人,還發動社會各界向希望工程捐款1000多萬元,孩子們親切地叫他“希望爺爺”。
在祖國的版圖上,我們也許不能歷數已經建成的1.5萬多所希望小學的具體名稱,但“希望小學”帶來的“希望”已為貧窮地區的學子們照亮了前行的道路……

希望小學捐款方式

希望工程的管理部門是青少年發展基金會。向希望工程捐款可分為三種形式,一種是捐贈困難學生整年學雜費,一種是直接向希望工程捐款,還有一種是捐建“ 希望小學”。
如果要捐贈困難學生整年學雜費,高中生一年學雜費數額為800元,大學生一年學雜費數額為1200元。市青基會主要開展面向本市困難學生捐贈工作。捐贈者可到市青基會上門查詢困難學生資料,挑選自己滿意的受助學生。首次捐贈必須通過市青基會進行,捐贈款由市青基會發放到各區縣團委,由各區縣團委發放至受助學生所在學校,直接抵扣受助學生所需學雜費,以保證捐贈款切實用於受助學生學習教育方面。捐贈後,市青基會將向捐贈者和受助學生髮放“結對卡”,卡上可填寫雙方資料,以備常用聯繫。日後捐贈者如對同一學生進行續捐,可直接和受助學生聯絡進行捐助。對於路途遙遠,不便上門查詢困難學生資料的捐贈人,也可通過郵政匯款形式進行捐贈,由市青基會代為選擇受助學生。

希望小學相關規定

對於一次性捐助低於400元的捐贈者,可到市青基會辦理直接向希望工程捐款,也可直接進行郵政匯款捐贈,捐贈款由市青基會統一安排用於救助困難學生。另外,對於捐建希望小學的單位和個人,捐款50萬元人民幣可捐建一所希望小學,建校地點可由捐方選定,所捐建的學校可以捐方的名義命名。捐方須與市青基會簽訂協議,約定雙方的權利責任,然後將捐贈款劃撥給市青基會。市青基會將本着專款專用的原則,按照“希望工程”有關建設“希望小學”的規定,與建設“希望小學”所在地“希望工程”實施機構簽訂協議,落實所捐建學校的選址、建設和投入使用。捐款單位或個人可監督建校資金的使用情況。
此外,希望工程有關活動只有中國青基會授權的省級青基會有權組織進行,其它任何單位或個人未經市青基會授權均不能以希望工程或市青基會名義從事各項募捐活動。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