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打樹花

鎖定
打樹花是河北省張家口蔚縣暖泉鎮的地方傳統民俗文化活動,具有特色古老節日社火,已有500餘年歷史,是用熔化的鐵水潑灑到古城牆上,迸濺形成萬朵火花,因猶如枝繁葉茂的樹冠而稱之為“樹花”,其壯觀程度不亞於燃放煙花。
後來,暖泉鎮每逢元宵佳節期間“打樹花”的習俗一直延續。打樹花也作為一項古老技藝,成為河北“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打樹花”是河北省張家口蔚縣暖泉鎮的地方傳統民俗文化活動。 [1] 
2021年5月,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擴展項目名錄 [13] 
中文名
打樹花
地理標誌
天下第一打樹花劇場
非遺級別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地    點
河北省張家口蔚縣暖泉鎮
寓    意
嚮往甜美生活的美好願望
起    源
唐睿宗歡度元宵佳節

打樹花歷史起源

打樹花民間風俗

打樹花 打樹花
據説當年暖泉鎮有好多鐵匠作坊,每逢年節,富人們燃放煙花慶祝,鐵匠們也同樣渴望着熱鬧喜慶,但鐵匠買不起煙花,他們從打鐵時四濺的火花中得到靈感,把熔化的鐵水潑灑到古堡城門上方的磚牆上,好似朵朵煙花盛開。這種特別的“煙花”吸引了越來越多的普通老百姓,其熱鬧喜慶的氛圍絕不輸給擁有煙花的富人們,因此便有了每逢過年“富人放煙花,窮人打樹花”的民俗。
此外,中國河北省石家莊市井陘縣核桃園村(地區)也有“打樹花”的民俗,距今已延續了近600年。 [14] 
以前的打樹花是在暖泉鎮的古堡城牆上進行的,因為場地狹小,又有越來越多的外地遊客趕來看熱鬧,於是,鎮上專門新修了“天下第一堡樹花廣場”用於表演。

打樹花歷史記載

最早記錄打樹花活動的,是唐代詩人李白,他在《秋浦歌十七首》中寫道:“爐火照天地,紅星亂紫煙。赧郎明月夜,歌曲動寒川。”754年(唐天寶十三年)李白自廣陵、金陵至宣城,往來於池、歙諸州,《秋浦歌十七首》即此時遊秋浦所作。《唐書·地理志》記載:“秋浦固產銀、產銅之區。”從李白的詩中可看出,唐代的冶煉工人傾倒銅渣時“打樹花”的情景,紫煙中紅星亂閃,極為美麗,並且有聲有色,伴以歌舞。 [2] 
張家口
2016年7月19日,河北省張家口市,“打樹花”藝人一改以往正月表演的傳統,身着厚重羊皮襖,用新出爐1600多攝氏度的鐵水打出萬朵金花,為觀眾送上一場視覺盛宴,展示和傳播獨具魅力的非遺文化。 [3] 
揣骨疃
根據史料記載,揣骨疃掇樹花正式形成是在500多年前的明弘治年間,揣骨疃的李家修建好了揣骨疃堡之後,專門在堡門內建了一座火神廟。每年正月十五進行社火表演前,都要先祭祀火神,再到堡牆外面掇樹花,表達對火神的崇拜、敬畏、感恩。 [4] 

打樹花表演工作

滾燙鐵水城牆上開花
民間藝人表演“打樹花” 民間藝人表演“打樹花” [5]
“打樹花”表演的主角是三位頭戴草帽、反披着羊皮襖的藝人,一位姓鍾,兩位姓王,年齡都在40—55歲之間,他們的那身行頭是為了防燙傷用的。在身後的近10米高的城牆上,能夠看到斑斑鏽跡,那是以前打樹花留下的痕跡。待滾燙的鐵水被倒進城牆前面的盆子裏,一位師傅就上場了。
暖泉古鎮打樹花 暖泉古鎮打樹花
只見把手中白色的勺子伸向鐵水,火苗子一下就躥了起來。當他把一勺鐵水奮力拋灑向城牆的時候,一顆顆珍珠般大小的紅色水珠“譁”的一下,炸成了一簇簇小傘狀的金黃色火花,順着城牆向遠處四散開來,觀眾們不約而同地發出一片驚呼。
對於許多第一次觀看打樹花的人來説,之前的興趣也許在於它有現代煙花無法相比的民俗表演性,沒想到無論它的壯觀還是璀璨同樣不遜色於火力強勁的煙花,差別只是在顏色上沒有那麼豐富。為了營造更為熱烈的場面,表演藝人會趁着前一場煙花還未散盡時,接連再潑上幾勺鐵水,讓火花此起彼伏,錯落有致,給人們呈獻了一出別緻的視覺盛宴。 [6] 
暖泉打樹花 暖泉打樹花
“打樹花”表演者身穿羊皮襖、頭戴斗笠,用特製的木勺將高温融化後的鐵水用力潑灑在堅硬的城牆上,1000多攝氏度的鐵水打在冰冷的城牆上,迸濺出璀璨的朵朵火花,串起來呈樹冠狀,隨後瞬間消失在漆黑的夜色中。表演者會在火花消散之前,打出一輪新的火花,連續的火花形成金色的“花雨”,在寒冷的冬日給人們帶來絲絲温暖。
打樹花也是智慧之花
蔚縣打樹花 蔚縣打樹花
曾經以為“打樹花”不難,把鐵水潑到城牆上而已。待親眼看到“打樹花”表演後,才知道“打樹花”對錶演者的臂力和揮灑技藝都有很高的要求,表演者需要具有很大的勇氣,因此“打樹花”並不是每個人都能做到。據當地人介紹,以前暖泉鎮有好多鐵匠作坊,每逢過年,鐵匠們為慶祝豐收,利用平時的打鐵經驗,發明瞭如今的“打樹花”。
打樹花表演之前的準備工作,也是用了心思的。柳樹根做的勺子必須先在水裏浸泡幾天,之後再用慢火把表面烘乾,這樣勺子才不至於被鐵水燒燬,而且勺把兒也不會太熱。匠人身穿羊皮襖、頭戴斗笠,這一身裝束,就是防燙的。儘管處處提防,一場表演下來,表演的匠人多多少少還是會被濺落的火星兒燙着,因此,匠人的手背上總是佈滿了舊疤痕和新燙的水泡——匠人把危險留給了自己,把美麗獻給了人們。打樹花,古老之花,更是匠人們的心靈之花。 [2] 
雖然打樹花好看,可是打樹花的人也要求站得穩,曾經有一個打樹花的人因為沒站穩而幾乎把一勺子的鐵水倒扣在頭上,導致嚴重燒傷。
打樹花實際上是一項頗費體力的活兒,三位表演藝人為了讓觀眾保持高昂的興致,會接連輪番出場。在休息的空當,有位女士好奇地湊上去,想親自打一回樹花,沒想到一勺鐵水沉得她根本端不起來,只能佩服幾位藝人在揮灑自如中體現出的一身超凡功夫。
據説,2013年整個暖泉鎮總共只有4人會打樹花,除了這三位師傅,還有一位不太熟練的年輕徒弟。打樹花作為一項古老年俗,對藝人的臂力和潑灑技能都有很高的要求,因此並不是人人都能做到的。 [6] 

打樹花節慶活動

蔚縣暖泉鎮歷史悠久,文化底藴深厚,位於河北省張家口市蔚縣西部,因鎮中心有一四季長流、冬暖夏涼的泉水而得名。 [7]  除了花燈會、剪紙等傳統民俗文化外,該縣暖泉鎮人還傳承了全國僅有的300多年絕技——“打樹花”。春節期間,蔚縣出現了“十萬人次賞樹花”的盛況。“打樹花”表達人們歡度節日和嚮往甜美生活的美好願望。 [8] 
“祭爐”儀式拉開表演序幕
民間藝人表演“打樹花” 民間藝人表演“打樹花” [9]
隨着新春逼近,蔚縣大街小巷裏的年味兒日漸濃郁。大紅燈籠高高掛起,大大的紅“福”和虎樣剪紙把縣城裏裝飾一新。趕年貨大集的人們在各個貨攤前穿梭,用空前的購買熱情流露着對這個傳統新年的重視。夜色降臨,暖泉鎮上橫拉在巷子裏的傳統四方形燈籠成為別緻的一景,紅色光芒點綴着朦朧夜色,很有過年的氣氛。當你跟隨人流前往樹花表演廣場時,途中會遇到很多剪紙小攤,這裏的剪紙都是由當地人所製作,因為鄉土氣息濃郁再加上價格便宜,外地遊客都願意淘幾張帶回家。
準備過程
打樹花 打樹花 [10]
專門為打樹花表演修建的“樹花廣場”上,已聚集了不少人。超大鼓風機正在高速運轉,火苗子已經在大型鍊鐵爐裏躥個老高,師傅們還不停地往爐膛裏添炭加鐵。據現場一位師傅介紹,打樹花每次差不多要用掉一千來斤鐵,用料主要是鐵鍋、生鐵爐子這些廢品鐵,經過半個多小時的“冶煉”,就成為金燦燦的鐵水。在打樹花正式開始前,廣場上舉行了一段民俗表演。隨着鼓聲雷動,燈籠舞和跑旱船首當其衝,最為莊嚴的要數“祭爐”儀式,表演者在巨大的爐筒造型前膜拜,然後用動感的舞步表達對新一年風調雨順的祈福。 [7] 
當天空慢慢地披上黑色毯子,偶爾看到幾顆星星在閃耀,原本安靜的暖泉鎮卻熱鬧非凡,表演“打樹花”的廣場上人山人海,大家都翹首期盼這一精彩時刻。

打樹花主要景點

天下第一堡
《天下第一堡》是暖泉古鎮必遊的“重頭戲”。新建河北的室內實景演出劇場,劇場總投資1.2億元,可同時容納近900觀眾。耀眼的燈光、華麗的服裝、變幻的舞台、龐大的陣容、漂亮的臉蛋、特色的劇本,每天將全國首台融合非遺項目——打樹花的演出呈現給遊客。由於是室內實景,所以“打樹花”結束了300多年來只能在户外和白天不能觀看的歷史,讓遊客不再帶着遺憾而歸。絢爛的樹花與劇場恰似“夢裏蔚州不思歸,樹花煙火暖泉飛!” [11] 
西古堡
位於蔚縣暖泉鎮內,始建於明朝嘉靖年間。該堡古色古香,主要特色在於集“古城堡、古寺廟、古戲樓、古民居”於一體的文化景觀和甕城形制結構,《鬼子來了》、《左宗棠》、《新少林寺》等影視劇曾在此取景拍攝。
南張莊剪紙村
蔚縣有“中國剪紙藝術之鄉”之稱,而位於縣城南部的南張莊村又是蔚縣剪紙的發源地。該村有8處規模較大的剪紙廠家,剪紙有戲曲人物、花鳥魚蟲等六大類3000多個品種。遊人不僅可在此選購虎年賀歲剪紙和各種精美的剪紙藝術品,還可現場觀看剪紙製作過程。 [12] 

打樹花文物保護

2023年10月31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佈,打樹花項目保護單位確山縣文化館評估合格。 [15]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