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漢語文字)

鎖定
扒,漢語一級字 [9]  ,讀作扒(bā或pá),本義為拔掉,讀作bā。此義今已不用。引申指刨、挖、抓住、把着等意思。又讀作pá,指用手或用工具把東西聚攏或散開。特指從別人身上摸竊財物。 [1-3]  [8]  [10] 
中文名
注    音
ㄅㄚ 或ㄆㄚˊ
拼    音
bā、 pá
部    首
總筆畫
5
部外筆畫
2
四角碼
58000
五    筆
rwy
鄭碼
dov
統一碼
6252
倉    頡
qc
筆順
12134

現代釋義

基本字義
扒bā
⒈ 抓住,把着:扒車。扒牆頭兒。 [10] 
⒉ 刨開,挖:扒坑。扒堤。
⒊ 剝,脱:扒皮。扒掉偽裝。
⒋ 拔:勿剪勿扒。
⒌ 撥動:扒拉。扒開草棵。
其他字義
扒pá
⒈ 用耙摟,聚攏:扒草。
⒉ 搔,抓:扒癢。
⒊ 燉爛,煨爛:扒羊肉。
統一規範簡化為“扒”。 [4-5] 
基本詞義
◎ 扒 ba
〈動〉
(1) 刨,挖 [dig]
扒了好幾天,才扒出來這個大洞子。——《高玉寶》
用前足的鈎扒掘地面。——《蟬》
(2) 又如:扒坑;扒開浮土;扒土;扒堤
(3) 攀援 [climb]
他明朝就扒在我頭上來哩。——明· 朱京藩《風流院傳奇·投羅》
(4) 又如:扒車;扒得高,跌得重
(5) 拆除 [pull down]。如:扒了舊房蓋新房
(6) 脱掉 [strip off]。如:他把棉襖一扒就幹起活來
(7) 剝去或除去…的表層(如皮) [skin]。如:把兔子皮扒下來
(8) 另見 pá [10] 

古籍釋義

康熙字典
唐韻》博怪切《集韻》《韻會》《正韻》布怪切,音拜。拔也。《元包經》拔屵扒氐。傳曰:轉石伐木也。《注》屵音業。氐,根也。
又與拜通。《王應麟·詩考》勿翦勿扒。亦作拜。
又《唐韻》博拔切《集韻》《韻會》布拔切,音八。破也。《史記·封禪書》掊視得鼎。《注》索隱曰:掊,扒也。
又擊也。 或作捌。
又《唐韻》彼列切《集韻》筆別切,讀若分別之別。擘也,剖分也。 [6] 

方言集匯

粵語:paa1 paa4
◎ 客家話:[梅州腔] bai5 [海陸豐腔] bat7 bak7 bai5 [客英字典] bai5 bat7 [台灣四縣腔] bat7 bak7 bai5 [客語拼音字彙] pa1 pa2 [寶安腔] pa2 [沙頭角腔] pa2
潮州話:ba1(pa), bê5(pê) pa1(pha) [7] 
◎ 贛語:baa1,扒皮;扒世界
paa2,扒柴;扒榖
參考資料